|
3月中旬,華為傳出組建醫療衛生軍團的訊息,聚焦醫療大模型的臨床落地。這一訊息,在作為“AI六小虎”的百川智慧內部,一石激起千層浪。
華為入局,讓百川在AI+醫療領域的牌桌上,迎來一位絕對重量的競爭者。
“DeepSeek的餘波還在,華為提著刀又來了。”一名百川員工告訴“智慧湧現”。
裁撤B端、聚焦醫療,是百川應對DeepSeek掀桌的決策。而如今,如何避免與“B/G收割機”華為的直接競爭,是百川內部抓緊討論的新命題。
百川智慧究竟在做什麼?在王小川的掌舵下,百川又將駛向何方?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百川經歷過多次業務調整後,答案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智慧湧現”透過訪談多位百川內部員工,試圖還原這家AI公司一個清晰的面目。
長期以來,支撐百川智慧運轉的,是4個業務組:產研、通用、B端、醫療。“智慧湧現”瞭解到,自2023年4月成立以來,圍繞這4個組,百川經歷了三段戰略變動:
從聚焦模型研發和金融、教育行業的B端落地,到試水C端產品和多模態模型;再轉型發力醫療,B端商業化並行;最終裁撤B端,聚焦醫療——這些調整,都是為了讓百川繼續留在牌桌上。

目前的百川,留在六小虎牌桌上的最大底氣,來源於現金流。
在一次內部會上,百川智慧聯合創始人茹立雲在演講中,將六小虎的現金流水平分成了5檔:能活6個月的、12個月的、24個月的、48個月的、超過48個月的——百川在“超過48個月”那一檔。

C端和多模態不順的一年
直到2024年上半年,百川智慧還具有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聚焦底層模型的研發,同時將金融、教育領域的ToB專案,作為商業化的支柱。
至於C端專案和AI醫療產品,百川都在內部小範圍試水。一名百川員工回憶道,王小川同樣重視C端,但他的目標,遠不止於問答類產品,而是慢慢打磨出一款“超級應用”。
只是,行業的快速變動,要求企業儘快交出C端答卷——2024年初,月之暗面Kimi的出圈,給了市場一個AI To C的美夢。彼時,支援長文字理解的問答類產品,也成了模型公司講融資故事的硬通貨。
在上述員工看來,王小川做“超級應用”的目標很宏偉,但具體到產品層面,“講的都比較虛”——百小應從立項到釋出的半年裡,功能迭代了好幾版,“他(王小川)會提一些問題,但是不會給答案,還會不斷有新的想法冒出來。”
事實證明,百小應的形態離王小川眼中的“超級應用”還相去甚遠。2024年5月,百小應的釋出會上,王小川對這款產品的態度也並不積極:“百小應就是一款在模型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從AI工具到AI夥伴的過渡型產品。”
後續,這款“態度消極”的產品,也未在市場激起水花。據瞭解,上線至今,百小應的日活從未突破過5000。
然而,對於彼時百川而言,與比起C端的失利,更需要面對的是模型研發的瓶頸。
一名員工告訴“智慧湧現”,Baichuan 4取得不錯市場反應後,王小川將模型研發的重心,一部分從文字轉向多模態。
並且不同於文生圖、文生影片這樣的生成模型,在王小川的支援下,產研組的目標新增了一項,是做出一個能夠涵蓋文字、影像、影片、音訊的“全模態模型”。
“百川技術團隊的共識是‘未來是多模態的’,未來AGI肯定是一個全模態的模型。”上述員工提到,在Baichuan 4登頂後,技術團隊認為百川已經有了訓練高效能語言模型的經驗,下一階段應該著手將文字模型的智力遷移到多模態模型上。
但訓練全模態模型,對於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是困難的。技術路線的不成熟,加之大量的算力消耗,多名員工提到,百川在多模態上的進展一直很緩慢。
直到2024年10月,經歷近5個月,百川才交上一份多模態答卷,開源了全模態模型Baichuan-Omni。但第一代Omni在技術社群中,口碑並不好。不少開發者認為,Omni各個模態的基礎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沒有到可落地的程度。
如果不是模型研發進度的阻滯,不少人認為,醫療不會這麼快被百川推至臺前。
“在模型上的動作已經慢了,百川也需要考慮下一階段的融資故事。”一名投資人總結。

斷尾B端,醫療救場
2024年8月,一度較為邊緣的醫療組,走到了百川智慧的業務臺前,成了這家昔日明星籌措“過冬錢”的籌碼。
在講究歷史經驗的商業領域,外界從醫療領域能看到的,是AI落地醫療的艱難,以及上一代AI廠商的失敗。
成長於2016年的AI四小龍,曾經都想在醫療領域分一杯羹,但無一例外鎩羽而歸。
目前在AI+醫療行業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訊飛,在2024年上半年,旗下子公司“訊飛醫療”還有1.34億的虧損,且相較同期,虧損數額還在進一步擴大。

△訊飛醫療已經連續三年虧損。圖源:訊飛醫療招股書
一名前訊飛醫療團隊的員工告訴“智慧湧現”,AI診療系統的精確度很有限,而且醫院是一個體系複雜的生態,每個科室都有獨特的臨床資料和醫療流程,很難做出一個通用的系統。
百川智慧沒有AI醫療的豐富經驗,在不少人看來,選擇醫療是在鋌而走險,是百川“步調亂了”的表現。
但在多名和王小川聊過的投資人看來,醫療是百川能夠跟其他六小虎打出差異化的概念,而差異化,恰恰是融到錢的關鍵——如今,政企市場有智譜,C端有月之暗面和MiniMax,醫療是相對空白的領域。
在多個訪談中,王小川向外界解釋,轉向醫療與通往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目標並不矛盾:醫療不是垂直場景,造醫生就等於AGI。
“目前百川在醫療領域需要考慮的對手,且有自己的底模的,一是政企資源多的智譜,二是目前醫療市場份額第一的訊飛。”百川醫療團隊一名員工告訴“智慧湧現”。
他提到,百川做醫療抓住了一個“視窗期”:“智譜目前還沒下場做醫療,訊飛的模型能力又比不上百川。純國內的模型供應商,同時技術還在第一梯隊的,就只剩下了百川。”
但切入醫療領域的難題,百川也要面對。一名員工對“智慧湧現”舉了個例子,百川內部的評測顯示,若是隻基於現有文獻和資料庫,目前AI病例的生成能達到70-80分,但相關專案落地的基準在90分。
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加入專業醫生的標註和對齊。2024年年末,百川投資了醫療資料服務商“小兒方”,也成立了有30多位醫生的醫學產品部。
在年會上,王小川特意介紹了兩名花高薪從海外和香港聘請的醫療專家,由他們負責帶領專業醫療團隊。
“醫療模型的訓練,演算法工程師還是其次,最重要的角色是專業醫護人員。”上述員工提到,無論是將一段非結構化的診療對話記錄形成結構化的病例,還是對AI輸出的病例和診療結果進行反饋強化學習,都需要專業醫生。
截至2025年元旦,在內部的幾次會議中,王小川都對2025年的營收做出了十分樂觀的估計。一名員工記得,他在會上說,2025年目標把業績做到上市門檻(10億元),拿到綠通(綠色通道名單)就隨時能上市。
但很快,整個AI行業迎來了格局變動的不確定因素:2025年1月20日,DeepSeek釋出了高效能的推理模型R1,並且開了源。
黑馬掀桌,倒逼AI廠商集中資源到自己的優勢業務上。為了聚焦醫療這一差異化優勢,最終,被R1牽引的鍘刀,先落到了B端組上。
但百川在醫療領域的先發優勢,是否能一直維持,內部也很難給出答案。
幾名百川智慧員工告訴“智慧湧現”,去年以來,不少醫院科室都有AI落地的指標,客戶願意簽單,“一是為了自己的政績,二是為了能發AI醫療相關的論文,最後是為了後續醫療產品的銷售。”
這意味著,AI風口下的醫療簽單,很有可能會成為一次性買賣。“如果對醫療機構沒有產生實際價值,簽單就是不可持續的。”員工表示。
2025年3月,隨著華為宣佈組建醫療軍團,百川內部也在思索如何迎戰。
“智慧湧現”瞭解到,百川正在討論如何將醫療和“百小應”結合,研發C端醫療產品。“百川可以在C端醫療產品上建立差異化優勢,這塊是可以繞過華為的。”一名員工表示。
而為了守住醫療模型層的技術優勢,百川也在近期加大了醫療領域專業人才的引入,負責醫療模型的資料策略、反饋強化學習等工作。
一名員工告訴“智慧湧現”:“目前百川還是擁有最強的醫療模型,現在公司應該在想辦法,把這個優勢繼續延續下去。”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