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湧現”從多名獨立信源處獲悉,近期由王小川成立的AI獨角獸“百川智慧”,To B團隊發生了以下變動:
-
2025年3月3日,主要負責金融行業To B業務的B端組被裁撤,員工均在當天簽署離職協議; -
2025年2月19日,歸屬於百川智慧To B業務團隊的PE團隊(提示詞工程團隊),調至統管演算法團隊的產研組。
就上述資訊,截至發稿前,百川智慧尚未回覆。
在百川內部,To B業務曾是造血的心臟。在百川成立之初就建立的B端組,主要負責金融領域To B業務,由前中關村科金副總裁鄧江帶隊,向百川智慧聯合創始人茹立雲彙報。

百川智慧商業合夥人、金融事業群總裁鄧江。圖源:網路
2024年以來,B端組為百川帶來了軟通動力、信雅達、達觀資料等客戶,為它們提供了AI財稅問答系統等金融相關產品。
彼時,百川智慧在金融領域上的商業化佈局,還相當積極。在2024年10月,百川推出了“一站式大模型商業化解決方案”。同年12月,公司還發布了面向金融領域的大模型Baichuan4-Finance。
就在2025年2月17日,百川舉行了一場圍繞DeepSeek的百川智慧全員會。在會上,B端組負責人鄧江,還提及了目前百川智慧的B端業務,該怎樣與DeepSeek結合。
但對百川智慧的員工而言,這一次B端組的裁撤也早有徵兆。
就在全員會兩天後,2月19日,B端組下屬的PE團隊(提示詞工程),調由產研組管理。
在百川智慧,產研組是所有業務的心臟,下轄模型演算法團隊。此後,To B團隊與PE執行團隊的合作,需要向產研組報批。與此同時,B端組的部分員工還遭到了裁撤。
PE組的調整,被不少員工視作B端業務收縮的徵兆。“在百川內部,PE組相當於一線服務業務需求、協同業務和演算法的橋樑。”一名員工告訴“智慧湧現”,自公司成立之初,PE組就歸屬於B端組。
3月3日,鐮刀正式砍向B端組,全體B端組員工被迫簽下離職協議。另有知情人士告訴“智慧湧現”,當天下午,茹立雲對B端組的裁撤作出瞭解釋:公司要聚焦醫療。
“聚焦”,成了六小虎2025開年,在業務層面的核心命題。其背後的重要變數,是DeepSeek的來勢洶洶。
可見的是,DeepSeek R1等高效能模型的開源,已經對六小虎的To B業務,產生了直接的衝擊。傳統按Token計費,以及售賣API、私有化部署為主要形式的To B模式,正在被接入DeepSeek替代。
面對DeepSeek的掀桌,目前六小虎的解法,是去繁就簡,將資源聚焦到最具差異化和變現能力的業務上,增強壁壘。
比如,“智慧湧現”獲悉,MiniMax正在收縮B端業務團隊,將資源聚焦於C端產品Talkie和星野。同理,月之暗面也被曝出削減了投流預算,將重心放在Kimi產品本身的打磨上。
在金融行業,已經盤踞了智譜、階躍星辰,以及“AI四小龍”和大廠,不少人都對“智慧湧現”表示,除了王小川和茹立雲本人的號召力,百川智慧在金融領域沒有明顯的競爭力,模型和產品沒有和競品拉開差距。
當下,醫療模型,是百川在大模型牌桌上,能打出的一副最好的牌。
在2025年1月的訪談上,王小川就對《晚點》提及了醫療的落地計劃:AI兒科醫生在北京兒童醫院上崗;第一季度,百川的“AI醫生助理”要落地海淀區。
一名投資人認為,醫療目前入局者稀少,是目前百川能夠區別於其他六小虎的核心壁壘,也是百川繼續獲得融資的關鍵。
但相對地,醫療又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就以被廠商普遍作為切入點的AI問診系統而言,AI的診斷效率變高,但精度並沒有提升。其原因在於,市面上多數AI廠商無法獲得足夠的臨床資料。
與此同時,醫院各個科室業務差別大,通用系統無法滿足需求。
一名從業者對“智慧湧現”表示,診療模型訓練的核心資料,不只是現有文獻和書本,更多的是現實診療場景下積累的臨床資料。
為了切入醫療行業,百川智慧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2024年年末,百川投資了醫療資料服務商“小兒方”。在年會上,王小川特意介紹了兩名他高薪從海外和香港聘請的醫療專家,由他們負責帶領專業醫療團隊。
如今,百川斷尾求生的最大底氣,還是賬上相對充裕的資金,這一點也得到了不少知情者的證實。如何聚焦資源,建立醫療領域上的壁壘,是王小川在實現“造醫生”之前,需要思考的事。
(“智慧湧現”作者王方玉對本文亦有貢獻)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