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最後通牒”倒計時,屈服還是反抗?

整理:黃卓然、李雨函,民智國際研究院研助理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啟動“解放日關稅政策”,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根據貿易逆差,對60個國家額外徵收“互惠關稅”。隨後,特朗普採取“極限施壓”策略,設定了90天的談判緩衝期,意在迫使各經濟體在短期內同美國高壓談判,做出讓步。
此前,特朗普曾自信宣稱截止日期不會改變。然而,隨著7月9日原定期限的臨近,特朗普目前僅同中國,越南,英國三個國家簽署了協議,多國談判均陷入僵局。7月7日,特朗普又將關稅具體實施的日期推遲至8月1日,並向14個國家傳送不同數額的關稅通知信函。關稅政策實施日期頻頻變動,特朗普究竟和世界各經濟體的談判進展如何?此輪貿易戰是否會對全球經濟帶來新一輪重創?
英國:“繁榮協議”實則“泛而不精”
自4月2日美國宣佈加徵關稅之後,英國迅速與美國啟動緊急磋商通道,並於5月8日簽署《美英經濟繁榮協議》(US-UK Economic Prosperity Deal,EPD)。根據協議,英國總體接受了10%的基準稅率安排,以農產品領域的讓步換取了美國在汽車、航空、鋼鐵和鋁行業的關稅減讓。
《美英經濟繁榮協議》
在汽車方面,美國將對英國汽車的關稅從27.5%降至10%,但設定了每年10萬輛的配額上限,超過部分仍適用原有高關稅。
對於鋼鐵與鋁產品,協議取消英國相關出口產品25%的關稅,並免受6月初美國對其他貿易伙伴加徵的50%關稅。這意味著,英國需在出口商品中證明其原產地、關鍵材料來源和運輸路線的可追溯性,特別是將中國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才能真正獲得免稅資格。
▲5月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在一家汽車廠向員工發表講話
而關於農產品貿易,英方接受美方配額, 允許規定額度內的美國牛肉與用於啤酒生產的乙醇免稅進入英國市場。這一安排引發了英國農業界的不滿。英國全國農民聯盟主席湯姆·布拉德肖指出,低價進口產品會衝擊本土農民的生計,“農業承擔了使其他部門得以免受關稅的沉重負擔” 。
儘管英美在關稅與部分產品貿易上已達成協議,但藥品、數字貿易與政府採購規則等制度性議題,目前雙方仍在磋商中,談判面臨較大阻力。以數字服務稅為例,因涉及財政自主與平臺治理,在英國國內引發強烈反對。雖未成文,其談判已對英國的內部政策節奏與政治共識構成實質影響,是否推進仍取決於國內協調與對外博弈的雙重平衡。
該協議雖被冠以“繁榮協議”的名稱,實則仍是一項內容“泛而不精”的貿易安排,技術標準模糊,不少條款依舊依賴未來執行細則。
越南:轉運陷阱或將衝擊越南製造
7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根據協議,美國將對越南商品統一徵收20%關稅,對經越“轉運”商品徵收40%關稅,而越南對美國商品提供零關稅的“完全市場準入”。儘管20%的關稅低於美國此前威脅的46%的關稅,但與零關稅形成強烈對比,顯示出這是一項極為不對等的關稅協議。
越南泰寧省一家服裝廠的工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轉運”這一術語極可能具有政治色彩。從廣義上來說,將對越南製造業以及同越南合作的相關國家造成多重打擊。越南是以製造業為支柱的國家,生產所需的大部分零部件依賴進口,特別是中國。在此情況下,製造業所需零部件全部依賴越南本土供應不切實際。因此,“轉運”定義中的比例門檻成為關鍵。大量越南出口商品將面臨高關稅,危害製造業發展。
同時,這也將損害中國對越南的出口和經濟利益。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斯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更直言稱,美國有意利用這些協議向中國施壓。
越南胡志明市一家服裝廠的工人。
作為一個經濟體量較小、貿易高度依賴中美的國家,越南在中美之間長期奉行“左右逢源”的策略。雖然已經達成了協議,但可能會對中越貿易產生消極影響。
柬埔寨:協議成疑,或需更多讓步
在7月7日傳送的關稅通知信函中,柬埔寨的關稅率為36%。7月4日,柬埔寨政府曾宣佈稱,已經同美國就貿易協定框架達成一致。然而,美國方面並未釋出官方宣告,關於此協議的真實性存疑。
由於美國是柬埔寨的最大出口市場,柬埔寨極易受美國貿易政策的影響。相比越南,柬埔寨在同美國的經貿合作中顯得更加邊緣化。
特朗普曾表示,對於“一些我們並不在意的國家”,將直接“傳送一個高數字”(即徵收高額關稅)。因此,據推測,若協議存在,柬埔寨或需經濟、政治等方面作出做出更多讓步。
歐盟:關稅博弈下的妥協與分裂
美國對歐盟目前實行10%的基準關稅。若在截止期限前未達成協議,稅率可能提高至4月美國擬定的20%,甚至高達特朗普口頭威脅中的50%。此舉覆蓋約3800億歐元商品,佔歐盟對美出口的70%。此外,美國還對歐盟鋼鐵和鋁徵收50%、對汽車徵收25%的關稅。
在4月美國宣佈關稅政策後,同英國加速同美國進行磋商不同,歐盟態度強硬,堅決拒絕10%的基線稅率,並在5月8日宣佈將對總額高達95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稱將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
5月23日,距離“對等關稅”緩徵期過半時,特朗普便以歐盟在貿易問題上“佔美國便宜”“難以打交道”為由,威脅自6月1日起對歐盟徵收50%的高額關稅,又在幾天後延緩。
然而,近日,歐盟總體趨於妥協。第二輪反制措施規模已從最初的950億歐元縮減至720億歐元,並傾向於以接受10%的基線關稅,換取美國對藥品、酒精、半導體和商用飛機等關鍵行業的讓步。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會面。
歐盟內部尚存意見分歧。法國立場強硬,堅決反對10%稅率,主張暫停對美投資,實行報復性關稅政策。相比之下,德國更為緩和,提出“汽車行業抵消機制”:美歐互免等量汽車關稅,期望透過對話解決爭端。歐盟面臨維護統一立場與滿足成員國各自利益之間的艱難抉擇。
據估計,歐盟最可能同美國達成的協議是類似英國式的分階段協議。然而,若談判失敗,歐盟將可能對高達720億歐元美國商品實施反制,其中210億商品的關稅稅率高達50%。據布魯塞爾智庫預計,此舉將使歐盟GDP減少0.3%,美國下滑0.7%。
▲德國即將出口美國的汽車
日本:汽車和農業領域深陷僵局
目前,美國對日本實施10%基線關稅,其中汽車和鋼鐵出口徵收25%和50%的關稅。若雙方在8月1日前未能達成協議,美國將對日本商品關稅提高至25%。
美日雙方的談判僵局主要集中在汽車和農產品領域。自特朗普在4月9日宣佈進入90天的關稅談判緩衝期以來,日本首席談判代表赤澤亮正已七次赴美磋商,試圖透過在航空、造船等領域提出合作方案,換取美方在汽車關稅上的讓步。
然而,美國始終要求日本在農業問題上作出實質性妥協。日本方面則堅決反對在該問題讓步,也拒絕接受目前汽車與鋼鐵領域的高額關稅。
日本同美國貿易談判的僵局暴漏出日本經濟深度依賴美國市場的結構性風險。以汽車產業為例,美國是其最大出口市場。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高畑和久曾指出,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徵25%關稅將使日本GDP下降至少0.2%,而日本2024年全年GDP增幅僅為0.1%。這意味著單一關稅措施足以抹去一整年的經濟增長。
隨著關稅期限臨近,日美雙方談判態度日益強硬。7月1日,特朗普稱對同日本達成協議表示懷疑,並威脅若日方不同意美方關稅方案,將把關稅提高至30%或35%。對此,日本首相石破茂以“國家利益不容妥協”的立場回應,拒絕在談判中對關鍵領域妥協讓步。
7月7日,在收到信件後,日本首相石破茂回應稱,美方舉措令人遺憾,仍將繼續與美國就關稅問題談判。然而由於日本雙方在汽車,農業等關鍵問題上仍存在嚴重分歧,談判前景不容樂觀。
韓國:談判受阻,一攬子協議前景渺茫
與日本相同,7月7日,韓國也收到來自美國宣佈將於8月1日起加徵25%關稅的信件通知。此稅額與4月美國設定的稅額相同,因此被韓國視為談判期的延長。
根據《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韓國目前已對美國的大部分商品實行零關稅。因此,美方將談判重點轉向更廣泛的議題,包括關稅、投資、製造業合作、能源造船和國防費用等,並希望達成一個“大膽的一攬子協議”。
而韓國則希望維護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該協議中美韓雙方大部分商品互為零關稅。
韓國貿易部長呂漢九已在華盛頓同美方進行緊急會談,提議建立製造業合作伙伴關係,並呼籲取消或降低汽車、鋼鐵等產品的關稅。
然而,談判程序並不順利。韓國總統李在明稱,雙方對彼此訴求並不清晰,磋商進展困難。
7月8日,韓國總統府就關稅問題召開會議後表示,將以國家利益為重,儘快與美國繼續談判。然而,由於美方威脅若韓國反制則追加關稅,韓國的反制空間嚴重受限,最終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愈發渺茫。
印度:“友好妥協”轉向“強硬對峙”
自特朗普宣佈“解放日關稅”政策,並威脅將對印度徵收高達26%的關稅(10%的基準關稅和16%的“互惠關稅”)後,印度的態度已從早期的友好與妥協,轉變為如今的強硬對峙。談判分歧主要在農業領域。
4月,印度曾表示期望同美國友好談判,不尋求報復性關稅,並稱“正在考慮取消對美國乙烷的進口稅”。隨後,印度又試圖透過進口更多美國石油和天然氣來緩和緊張局勢。
然而,美國仍要求印度在農業問題上讓步,尋求進入印度的轉基因作物市場。7月2日,美國和印度展開新一輪磋商,但雙方在該問題上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印度將農業問題視為談判中的紅線。農業佔其經濟總量的16%,印度近一半人口都以農業為生。由於農民是最具影響力的投票群體。印度一貫將農業排除在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分析普遍認為,若此次印度向美國開放市場,其他貿易伙伴也可能迫使印度提供類似讓步。
隨著談判截止日期臨近,印度立場趨於強硬。7月4日,印度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議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以回應美國對印度汽車及零部件關稅的加稅措施。隨後,印度明確表示,談判必須以國家利益為前提,拒絕為趕期妥協。
瑞士日內瓦世界貿易組織(WTO)總部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印度此舉更像是一種談判策略,意在於高額關稅正式生效前施加壓力,未必會付諸實踐。
加拿大:數字服務稅雖解,談判仍難破局
雖然加拿大未被列入4月“解放日關稅”的名單,但是早在2月,美國便對加拿大進行關稅制裁,並將7月21日設為談判的最後日期。
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將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於3月4日生效。同時,加拿大也未能倖免美國6月宣佈的50%鋼鋁關稅。作為回應,加拿大已先後實施了3輪報復性關稅反擊政策。
一系列關稅政策對加拿大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據統計,2025年6月,加拿大製造業PMI降至45.6,連續五個月收縮,產量跌至自2020年以來最低。
其中,乳製品問題是美加談判的核心爭議。特朗普以加拿大對美乳製品徵收270%關稅為由,頻頻施壓。然而事實是,該稅率只適用於超過配額的產品,且該政策已經由《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批准。面對美國的無理要求,加拿大不願妥協。
近日,加拿大宣佈向美國科技公司徵收3%數字服務稅,美國隨即宣佈中止同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強壓之下,6月29日,加拿大宣佈取消數字稅,美加貿易談判重啟。然而,乳製品關稅未解,談判仍面臨多重挑戰。
結語
自4月美國宣佈關稅政策以來,已通多國展開談判,卻屢次陷入僵局。與此同時,反覆變化的高額關稅和不確定的談判截止日期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蒙上陰霾。美國的關稅政策不僅衝擊了全球經濟,也讓其自身陷入泥沼。
持續加徵的進口關稅抬高了商品價格,讓民眾的生活成本不斷上升。高額關稅也未能保護本國製造業,反而提高了其零部件成本。企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投資和發展信心受挫。在全球化的當下,美國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最終可能反噬其自身利益。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