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浪潮席捲而來,各大科技巨頭紛紛入局,爭奪未來智慧製造和服務的制高點。
滙豐預計,在基準情形下,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9億美元增長到2034年的730億美元。而鑑於人形機器人尚未進入量產階段,供應鏈仍可能發生變化。
2月28日,滙豐分析師Helen Fang、Kenneth Chin、Jennifer Pan釋出了研報,重點關注了三家領先的人形機器人公司:特斯拉、宇樹科技和Figure AI。這三家公司不僅在機器人設計和功能上各具特色,其背後的供應鏈也呈現出多元化和競爭激烈的態勢。

誰為“未來戰士”供貨?
研報顯示,在人形機器人的物料清單(BOM)中,驅動、電機、減速器、滾珠絲槓和軸承等硬體元件佔據了高達 55% 的價值份額,遠超感測器(17%)和 AI 晶片/軟體(13%)。
目前,人形機器人尚未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供應鏈格局仍存在變數。但滙豐仍捕捉到了一些關鍵的中國供應商,它們為 Figure AI、Unitree 和 Tesla 等領先企業提供樣品或小批次生產。
其中,Figure AI在機器人訓練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該公司開發的Helix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有望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程序。然而,電池續航能力仍然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瓶頸。
在 Figure AI 的供應鏈中,Xusheng Group(旭升集團)提供鎂合金外殼,Everwin Precision(長盈精密)提供關節、軸承和感測器,Leaderdrive(綠的諧波)提供諧波減速器等。、

在宇樹科技的供應鏈中,MOONS(鳴志電器)和 Zhaowei Machinery & Electronics(兆威電機)提供無芯電機,Leaderdrive(綠的諧波)提供諧波減速器,CSB Bearing(長盛軸承)提供軸承和滾珠絲槓。

而在特斯拉的 Optimus 供應鏈中,Sanhua(三花智控)和 Tuopu(拓普集團)作為一級供應商,提供執行器總成,Beite(北特科技)、XCC(五洲新春)、Best(貝斯特)等多家企業提供滾珠絲槓。


Figure AI的Helix模型開啟“效率革命”,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30億美元
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化離不開高效的訓練方法。報告指出,在傳統的模仿訓練中,機器人掌握一項新技能(如摺疊衣物)需要大約500小時的資料,且每項新技能的學習都需要重複相同的過程,因此很難大規模完成。
而Figure AI的Helix VLA模型則另闢蹊徑,透過連線視覺語言模型(VLM)和機器人動作模型,實現了更高效的訓練。該模型只需500小時的監督資料集訓練,就能讓機器人掌握多種任務,而無需針對每個任務進行單獨微調。這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可以更快地學習新技能,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不過,滙豐也指出,人形機器人要實現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通常需要依賴雲計算,但這會增加延遲。因此,電池技術仍然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關鍵瓶頸。
此外,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和市場規模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滙豐對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進行了情景分析,並預測市場規模到2034年將增長至730億美元(基本情景),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3%。
報告認為,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將迅速下降。預計到2032年,每臺機器人的成本將從約5.8萬美元降至2萬美元,年均降幅達11%。這一降幅與工業機器人和電動汽車的歷史成本下降趨勢基本一致。
“隨著產量的增加,強大的規模經濟將迅速降低成本。”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