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斷舍離的日本人,原來每天都睡在垃圾堆裡….

– 點選上方“藍字”  訂閱更多生活靈感 – 
眾所周知,日本人對乾淨整潔的追求,是“變態”到極致的地步。
從看不到垃圾的街道、一塵不染的公共廁所,到連續霸榜全球最乾淨機場的東京羽田機場……
哪哪都是日本人打造的“無垃圾”神話。

日本機場清潔工在檢查馬桶衛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愛乾淨的另一個反面,是髒到令人窒息。
前陣子,日本一檔節目就重新整理了我們對髒亂差的認知。
“一開啟門,垃圾堆都到了天花板…”
“要不是有個電視機在,根本認不出這是客廳。”
上門打掃的清潔工表示,雖然自己身經百戰,但每次看到這些垃圾屋,仍然會頭皮發麻。
這些年日本“垃圾屋”現象愈演愈烈,據調查統計,垃圾屋的數量已超過了5000間,越是經濟繁榮的城市,垃圾屋越多。
許多還是“隱藏垃圾屋”,房子外面看著平平無奇,一開啟門,哪哪都堆滿垃圾,

根本看不見房間內部長啥樣。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垃圾屋裡居然還住著人,有起早貪黑的上班族,也有不愁吃喝的收租婆。
看到這張圖,我終於能體會到日本打工人加班有多嚴重。
被淹沒在垃圾堆裡的辦公椅和電腦,大概是這個客廳裡最乾淨的地方。

蝸居在20m²小公寓的白領,在垃圾堆裡住了差不多一年,直到連自己睡覺的地方都被快沒了,才迫不得己再租一個房子。
房子本來就小,堆滿垃圾後簡直叫人窒息。
清潔師上門打掃的時候,想找個地方落腳站穩都費勁。據說光是打包公寓裡的垃圾,就用掉了300多個垃圾袋。
“住了三年,第一次看到家裡的地板了…”

本以為是房子太小才容易囤積垃圾,殊不知原來房子越大,髒得越離譜。
明明住在獨棟大別墅,這位大叔卻在家裡和院子堆滿垃圾,甚至沿著街道一直堆到附近的公園和公共廁所,他家一度成為當地臭名遠昭的垃圾屋。

幾年前日本政府強制清除了一次,打掃出1.7噸垃圾,沒想到過了三年,這棟房子及其周圍,又變成垃圾堆填區。

住在東京鬧市的這對母女,每天不打工,純靠收租過日子,卻也天天睡在垃圾堆裡。

這個髒亂程度,流浪漢路過都忍不住打掃兩下。

你永遠不知道那些打扮得光鮮亮麗的人,家裡面會有多髒多亂。
滿地衣服,床單五年不洗,浴缸邊堆滿發臭的外賣盒……難以想象,這居然是一個愛豆的家。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在日本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和垃圾一起生活?

畢竟日本人是出了名的家務天才他們的家政服務,一直都是行業標杆般的存在。
注重細節的日本人可以把每一項家務活做到極致,就連小學生都能手把手教你花最少的錢做整理。
細到杯子開口朝哪個方向擺用起來比較順手,大到整個房子空間收納的佈局,日本人也研究出很多不一樣的“派系”。
怦然心動的整理法則、以人為本的斷舍離…曾幾何時,這些生活美學傳遍世界各國,被無數家庭視為生活寶典。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明明是這麼講究整潔的民族,卻有一群人天天睡在垃圾堆裡,到底是為啥?

之前有日本媒體做過調查,發現製造垃圾屋的人,多數來自囤積癖患者。
他們或許曾經遭受過重大的情感創傷,或許孜身一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每天得過且過。
這導致了他們對身邊物品產生過度依賴和眷戀,潛意識裡會認為囤積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幾年前日綜《可以去你家嗎》採訪過的這位爺爺,身邊家人相繼去世後只剩下他,自己住上億日元的房子,卻天天睡在垃圾堆裡

,靠父母的遺產度日。

由於環境實在太髒,於是節目組請清潔公司裡裡外外大掃除,希望老爺爺能住在乾淨衛生的地方。
然而,時隔兩年多再回訪的時候卻發現,房子還是變回了老樣子。
雖然旁人很無法理解,但對他來說,垃圾場般居住環境,可能就是生活唯一的治癒。

除了這些有心理障礙的囤積癖患者,這幾年日本垃圾屋也出現了年輕化的現象。
越來越多的單身家庭,尤其是起早貪黑的上班族,在家裡囤積了不少垃圾。
對他們來說,房子只是睡覺落腳的地方。
沒日沒夜的加班使得他們經常外帶便利店食物回家,也總是錯過回收垃圾的時間,加上懶於收拾,於是垃圾越堆越多。

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扔個垃圾的事,能有多難?

曾經居里也對此不以為然,直到調派日本工作的朋友跟我說,在日本學不會扔垃圾,分分鐘被退貨和罰款,嚴重者還會坐牢。
我才知道,原來在日本扔垃圾,比學日語還難。
首先是垃圾分類,除了國家統一制定的大分類,不同地區政府還會根據當地的情況細分垃圾分類。
有些地方光是垃圾分類就有幾十種,垃圾處理的方式也有上百種。
光是一個礦泉水瓶就要分成三種垃圾,瓶蓋、標籤和瓶身分別對應不同的垃圾類別。

像這種泡麵杯和便當盒,得把食物倒掉沖洗乾淨才能扔。
牛奶紙盒處理起來則更麻煩,需要衝乾淨後再剪開、鋪平、晾乾,然後放到資源垃圾的回收點。

廚餘垃圾就更麻煩了,食用油不能直接倒下水道,要用專門的凝固劑把食用油凝固起來,然後當成可燃垃圾扔掉。
住在日本的網友就吐槽,自己買這個凝固劑比菜還貴……
紅書@帥姐在日本
正因為垃圾分類太複雜,所以日本政府給每家每戶都配備了一本垃圾分類手冊,讓大家扔垃圾前都看書學習一下。
這些分類這麼細緻,總會有扔錯的時候吧?
不用慌,會有人直接退貨上門。
紅書@在日本行走的姝蒙
日本每個小區都有垃圾管理員,誰家垃圾分類不符合標準,他們都會貼上貼條送上門,等重新分類好了才能扔。

日常的小件垃圾都這麼麻煩,大件垃圾就更考驗耐心了。

在國內,我們家裡不要的舊冰箱舊電視都可以賣幾個錢,但在日本,處理大件廢品可要自掏腰包。
若要扔掉這些尺寸大、拆解難的垃圾,居民不僅要付費,還得提前打電話預約專門的處理公司上門回收,光是聽著就頭大。

更令人頭疼的,是扔垃圾的時間。
並不是你想扔就隨時扔,每個地方都有固定的回收垃圾時間。
比如可燃垃圾兩週回收一次,資源垃圾每週回收一次,具體時間也分早上和晚上,還必須準時扔。

不能早也不能晚,不允許提前把垃圾拿出來,要是不小心錯過了垃圾回收的時間,那隻好拿回家攢著等下一次。

所以,日本居民家裡不僅有垃圾分類手冊,還有一個扔垃圾日曆。
有人說,看完日本近乎“變態”的垃圾分類後,突然有點理解那些住在垃圾堆裡的人了:
“如果換作是我,只會更髒吧?”
在日本想要實現“扔垃圾自由”,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為扔垃圾太麻煩,所以當地衍生了很多專門處理垃圾的企業,分類打包垃圾、打掃房屋都十分專業高效,收費自然也不便宜。

不過歸根到底,請人打掃只是治標不治本。
只有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整理物品的同時也整理內心的混沌,讓內心的空洞不再需要物品來填補,這才是長久之計吧。
圖片丨網路
責任編輯丨蜜糖
編輯丨Eddi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