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法國多地垃圾亂堆、亂扔現象呈爆炸式增長。從垃圾收運政策調整,到部分居民長期缺乏環保意識,多個因素交織之下,垃圾隨意傾倒問題成為困擾地方政府的“城市毒瘤”。
在2021年召開的第106屆法國市長大會上曾披露一組資料:2017年至2021年間,法國因亂丟垃圾開出的罰單數量增長了85%。而在勒芒(Le Mans),2023到2024年間,垃圾亂投案件增加了78%,每年帶來的額外清理開支高達27.3萬歐元。
面對這一現狀,全國多地市政開始“硬剛”——從設立高額罰款、查詢垃圾來源,到佈置“犯罪現場”提醒公眾,甚至親自把垃圾送還給肇事者。
【開罰!罰款最高1500歐元】
在勒芒,2025年3月27日起,市政通過了一項新規,對亂投垃圾行為處以50至1500歐元不等的罰款,金額視情節和屢犯次數而定。
其他城市也紛紛效仿:
-
布列塔尼地區的La Guerche-de-Bretagne:2025年起,亂投垃圾統一罰款175歐元;
-
Saint-Pierre-lès-Elbeuf(諾曼底):固定罰款500歐元;
-
Elbeuf市政:將同時徵收罰款和清理費用,基於清潔人員出勤時長和勞動強度額外計費;
-
Formerie和Gournay-en-Bray(諾曼底):清運費另算,單次最高收取1000歐元。
市政警察部門負責人Stephen Dobremetz表示:“2025年開年到現在,我們已經比整個2024年全年開出更多罰單。”

【高科技介入:AI攝像頭 & 移動監控】
打擊亂投垃圾,首要任務是揪出肇事者。在勒芒,當地市政投入使用一種“流動攝像頭”,可以根據需要臨時轉移布控。當前僅一臺攝像頭就已經識別出9名違法者。
而在Vernon市,2024年開始測試AI監控系統:由演算法自動識別“不正常動作”,即時抓拍傾倒垃圾行為,兩個月內記錄下25次有效行為。市長表示,計劃將該系統擴大應用。
【沒攝像頭怎麼辦?垃圾中“尋蛛絲馬跡”】
在一些資源有限的市鎮,警方或城管不得不“翻垃圾找證據”。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爭議,比如:摩澤爾省的Metz:甚至發生了4歲兒童因其家庭垃圾被扔在錯誤地點而被“開罰”引發爭議事件。
【“犯罪現場”佈置:震懾+教育結合】
在Caudebec-lès-Elbeuf(諾曼底),市政府玩出了“創意一擊”:將非法垃圾投放點佈置成“犯罪現場”,拉警戒線、貼標識、擺假人模型,吸引路人注意、激起公眾議論,從而達到警示效果。
該市副市長Pascal Le Noë表示:“我們會繼續‘封場調查’,追查肇事者並嚴懲不貸。”
據官方資料,2024年共設立6處“犯罪現場”,初期有效震懾了亂投行為,雖然長期看整體問題仍未徹底改善,但已對市民意識起到了顯著影響。
【追蹤到底:垃圾“原樣奉還”】
在Oise省的Laigneville,市長Christophe Dietrich堅持“手動破案”十餘年:每次發現亂投垃圾,就親自出馬;搜尋可識別線索;找到當事人;讓其自己搬回去,或者直接“退貨”。
他還會把全過程拍成影片,上傳社交平臺TikTok、Facebook,引起廣泛關注。
據市政府統計,該鎮從過去每週3-4次亂投事件,降到如今一年僅2-3起。
【“聖誕退貨”:帶字條送回“垃圾”】
其他地方也開始效仿:
-
Loiret的Huisseau-sur-Mauves市長曾將垃圾送回“源頭住址”;
-
Pas-de-Calais的Eleu-dit-Leauwette技術部門也有“回送”記錄;
-
而在Côtes-d’Armor的Saint-Pôtan,市長更有創意:聖誕節期間,將一包垃圾送還“主人”時,附帶一封信稱:“您的包裹可能是聖誕老人的雪橇上掉下來的。”
整件事配圖、配文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成為現象級“環保警示故事”。
從罰款震懾到科技識別,從人肉追蹤到公眾輿論施壓,越來越多法國市長已不再“溫柔勸導”,而是開啟“強硬反擊”。
他們的共同信念只有一句:“我們要守護乾淨、安全、有尊嚴的城市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