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昏迷前,最後聽到的,是一串笑聲。那笑聲扎耳、尖銳,像動物一樣在耳邊盤旋。
2025年5月2日下午,紐約皇后區凱辛納走廊公園,16歲的Mary(化名)和14歲的Amy(化名)在球場打完籃球,本想直接回家。可她們沒想到,這場普通的放學之路,會變成她們噩夢的起點。

一名年輕女子靠近她們,威脅、引誘,隨後帶她們走進了公園深處的樹林。
等在那裡的,是一群嗜血的年輕人——他們手持鐵棒、拳腳齊下,像是在進行一場“娛樂”,而她們,成了無法反抗的獵物。這場持續了兩個小時的地獄般暴力,讓整個華人社群陷入恐懼與憤怒。
1
血色下午
5月2日的下午,紐約皇后區凱辛納走廊公園陽光明媚,球場上嘻嘻哈哈的打球聲裡,Mary和Amy結束了練習,準備收拾回家。她們並不知道,早已有一群陌生人在暗處盯上了她們。
一名陌生年輕女子以“幫我找手機”的名義接近,並以言語威脅兩人跟隨進入樹林。Mary和Amy嘗試拒絕,但對方的威脅和氣勢讓她們不敢反抗。
進入樹林後,等待她們的是徹底失控的暴力。Mary先是被一根鐵製棒球棍狠狠擊打後腦,當場倒地失去意識。隨後,兩人被約15人團團圍住,拳打腳踢,甚至被迫剃頭羞辱。
更令人髮指的是,施暴者還在她們倒地不起時拍攝影片,叫囂著將其上傳社交媒體。她們的手機、球鞋、外套也被搶走。這場暴行持續了近兩個小時,直到有路人報警,警方才姍姍來遲。

事發後,警方已逮捕兩名嫌疑人,但其餘十多人仍在逃。受害者家屬痛哭質問警方,為什麼如此殘忍的集體暴行只被定性為“搶劫案”?他們直言:“這不僅是搶劫,這是蓄意傷害、集體霸凌,是對兩個女孩人格和尊嚴的摧殘。”
案件曝光後,華人社群譁然。有人寫道:“光天化日之下,兩小時!還有人敢說紐約治安好嗎?以後孩子還敢自己回家嗎?”
更多人質疑警方處理態度過於軟弱,憤怒指責警局試圖“降格處理”,掩蓋案件的暴力本質。市議員也發表宣告,強烈譴責暴力行為,並表示將跟進案件調查,並協助受害家庭尋求法律支援。
近年來,美國各地,青少年暴力案件愈演愈烈,公園、地鐵、校園周邊,成了他們的獵場。

2023年3月,加州聖何塞,一名15歲華裔女高中生在放學路上被四名同校女生圍毆。施暴者一邊拳打腳踢,一邊錄製影片上傳社交媒體炫耀。女孩鼻樑骨折,顱腦震盪,案件曝光後,校方和警方僅以“校園衝突”結案,引發華人家長強烈憤怒。
2024年5月,紐約布魯克林8大道地鐵站,一名華裔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被5名非裔青少年圍毆搶劫。即使是人流密集的地鐵站,也沒能阻止暴力的發生。案件成為當月華人社群討論的“高危案例”,但警方仍淡化處理。
同年9月,皇后區法拉盛,一名13歲華裔男生在放學路上被數名非裔與拉丁裔同齡人強迫下跪道歉,並被剝奪揹包,拍攝影片嘲笑。警方處理時再次“輕描淡寫”,讓社群家長憤怒質問:“在紐約,亞裔孩子連走路的權利都要被剝奪嗎?”
心理學專家指出,群體暴力中的“匿名狂歡效應”是這些案件的共通點。群體中的個體在匿名與缺乏約束的環境下,更容易失去理性,將暴力當作“遊戲”,將羞辱當作“表演”。而社交媒體的放大,進一步助長了這種暴力的炫耀性、娛樂化趨勢。
一位青少年心理諮詢師警告:“對很多施暴者而言,這不是犯罪,而是一場社交秀、一場獵奇,一場發洩。受害者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能帶來流量,能獲得群體的虛假認同。”而對Mary和Amy而言,這場“社交秀”,卻變成了她們永遠難以抹去的地獄。
2
法律之痛:少年暴力的無奈與困局
案件引發另一個爭議焦點:美國少年法的灰色地帶。保護未成年人,還是縱容施暴者?
在美國,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一直是法律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少年法(Juvenile Justice Law)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讓他們在犯錯後有機會改過自新,而不是像成年人一樣被嚴厲懲罰。鼓勵透過輔導、社群服務、心理治療等方式幫助少年改正行為,而非重刑。
少年犯罪記錄通常保密,避免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髮展,根據罪行輕重和少年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
但現實是,少年法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和漏洞:儘管少年法允許對嚴重罪行(如暴力犯罪、性侵、殺人)進行成人起訴,但在許多案件中,警方和檢察官往往基於“嫌疑人是未成年人”而傾向於從輕處理,甚至將嚴重暴力行為定性為“輕微搶劫”或“擾亂治安”。
這直接導致許多暴力施害者“有恃無恐”,犯罪成本低,反而肆無忌憚。由於施暴者多為青少年,受害者往往遭遇群體暴力,證人怕報復不敢出面,施暴者又拍攝影片炫耀,反而讓警方難以釐清責任,且受害者心理壓力巨大,不願意合作。導致案件調查反覆拖延,處理結果難令受害者及其家庭滿意。
受害者家庭往往面臨鉅額醫療費、心理治療費,缺少系統支援,且司法賠償和保護措施不足。這不僅是法律的問題,更是整個執法、司法體系以及社會對青少年犯罪認識的盲區。
在紐約州,14歲以上青少年可被以成人名義起訴重罪,但現實中,很多案件因“嫌疑人未成年”而處理偏軟,尤其當警方傾向將案件定性為“搶劫”,而非“仇恨犯罪”或“嚴重攻擊”。
家屬憤怒表示:“他們搶了她們的鞋子,所以這叫搶劫?他們用鐵棍打到昏迷、剃光頭、拍影片羞辱,這難道不叫蓄意重傷害嗎?”

法律專家也承認,“少年法的初衷是好的,想給年輕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但當法律變成了犯罪者的‘護身符’,它的意義就完全變了。
看到這些案件,尤其是Mary和Amy遭受的慘痛經歷,我內心非常痛惜。她們的傷害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對整個社會安全感的撕裂。目前法律對未成年施暴者的保護過於寬鬆,很多時候嚴重暴力行為被‘輕描淡寫’,讓施暴者覺得可以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這不僅傷害了受害者,更傷害了整個社群的信任和安全感。”
3
華裔的恐懼:社群、家庭如何自救?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起案件暴露出華裔社群在公共空間的脆弱。家長微信群流傳這樣一句話:“華人孩子在外,永遠不能掉以輕心。”面對陌生人,該如何反應?面對集體暴力,該如何自救?如何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保護自己?一些社群組織已開始呼籲加強自我防衛教育,甚至推動家長陪同孩子放學。然而,社群的恐懼感遠不止於此——他們害怕的,不只是這次暴力,而是整個系統性的冷漠與忽視。
紐約市的華人議員、社團領袖紛紛呼籲市府重視華裔青少年安全,完善青少年犯罪懲治機制,杜絕類似案件再次發生。
Mary的母親在新聞釋出會上泣不成聲:“他們不僅打壞了我女兒的身體,更撕碎了她對世界的信任。”案件仍在發酵,但留給社群的恐懼與憤怒,遠未平息。
有人問,這樣的暴力何時才能停止?也許,停止的那一天,是整個社會不再縱容“孩子只是犯點錯”,不再用輕飄的“搶劫”去粉飾赤裸裸的暴力傷害,而是真正站出來,保護每一個孩子。
——End——
文: Eva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