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又一女留學生在美國被丈夫殺害!曾是鋼琴才女,生前遭遇多次家暴….

就在這兩天,一個令人心痛的訊息傳來——
又有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被丈夫殺害
當地時間3 月 8 日,也就是婦女節那天,中國女留學生劉溦潞在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被其美國丈夫喬納森·里維拉(Jonathan Rivera)開槍射殺。 
警方抵達現場後,發現劉溦潞和里維拉均已因槍傷身亡疑似里維拉槍殺劉溦潞之後自殺身亡
據悉,里維拉曾是美國陸軍戰士,退役後成為一名房地產經紀人;
而劉溦潞則是一位鋼琴才女,從小就學習鋼琴,本科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專業,之後赴美留學,獲得了哥倫比亞州立大學音樂與藝術碩士學位,而後一直擔任鋼琴教師
這段看似甜蜜的跨國戀,卻在悲劇之前早有徵兆:
警方記錄顯示,去年12月,里維拉曾因家庭暴力被捕
當時,里維拉與劉溦潞爆發激烈爭吵,在扇了妻子一巴掌後,劉溦潞選擇報警,但在丈夫被捕後,可能是因為不想把事情鬧大,劉溦潞在警方訊問時表示這是一場誤會拒絕提起指控,因此里維拉被釋放。
沒想到四個月後,她竟死在了丈夫的槍下
案件發生後,劉溦潞的鄰居回憶稱,案發當天曾見到這對夫婦,二人看起來一切正常。然而,凌晨時分,她聽到了尖叫聲,緊接著便是槍聲….
這讓主頁君忍不住想起一年前的清華學霸殺妻案,直到今天,受害女生於軒一家人還沒有等來正義與真相
2024年1月16日,在加州聖克拉拉Valley Way兩人購置的新房中,27歲的丈夫陳立人將妻子於軒一徒手活活打死
經確認,陳立人,身高1.9米,高中畢業於百年名校四川成都七中,2014年考入清華大學,其高考成績至今還掛在母校的高分名單上;
於軒一,與陳立人同歲,來自吉林白城,2014年以702分的高分,成為吉林松原市的理科狀元。

兩人都曾因高分考入清華接受媒體採訪 | 圖源:網路)

他們兩人,皆畢業於清華大學,都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深造,之後都進入谷歌、年薪百萬,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兩人的社交媒體都置頂對方,一起分享攀巖、滑雪、餵養貓咪的照片,儼然一對甜蜜夫妻。
同學、同事、鄰居們也給出很高評價,稱夫婦二人友善、靠譜。
正因此前形象如此文明、健康、成功,殺妻現場的慘烈、暴虐、血腥尤為令人髮指——
據法庭和警方的公開檔案,丈夫陳立人徒手反覆擊打妻子的頭部,最終導致其死亡。
由於毆打妻子時間太長,“陳的右手腫脹、發紫。他的衣服上、腿上、胳膊上和手上都是血跡。”

(圖源:Santa Clara Police Department)

檢方隨即對陳提出重罪指控,並勒令其不得保釋;
然而,如此證據鑿鑿、板上釘釘的殺妻案件,卻在司法程式上一拖再拖……
結合目前公開的資訊,陳立人家境和於軒一家境相差甚遠,陳的家人迅速找到當地金牌律師施羅德( Wesley J. Schroeder),該律師有40年刑事訴訟經驗,尤其擅長應對伴侶虐待、家庭暴力、謀殺等案件。

(擔任陳立人的辯方律師施羅德 | 圖源:律師事務所網站)

陳立人更是藉故送醫、連著5次放法庭鴿子,直到2月9日的第6次提審才終於現身——
這位兇手也並未入座被告席,而是全程面無表情,站在他的辯護律師施羅德後面。
更諷刺的是,一拳拳重擊妻子頭部致死的陳立人,自己卻戴著防止頭部受傷的白色頭盔。
在簡單的資訊確認、完成提審手續後,法官便宣佈於4月19日進行答辯。

(2024年2月9日,矽谷殺妻案嫌犯陳立人曾頭戴頭盔現身提審 | 圖源:World Journal)

原本以為4月19日的第一次認罪聽證會會有一定進展,但陳立人當庭仍並未作答辯。
他的代理律師給出的理由是仍在等待於軒一的屍檢報告結果;

(聖他克拉拉縣法院)

時間來到6月7日的第二次認罪聽證會,陳立人換掉首次聽證會身穿的精神病犯人的黃色囚衣—— 改穿正常犯人的紅色囚衣現身。
據在場記者報道,經過半年牢獄生活,陳立人明顯發福了。
但儘管辯護律師已經拿到屍檢報告,此次聽證會的時間仍僅進行了3分鐘——且這3分鐘,還主要用於確定第三次認罪聽證會的時間,理由竟是律師目前在處理其他案件,沒空看幾百頁的屍檢報告(???)。
也就是說,此時案發已過近半年,在司法程式上依然沒有實質推進… … 
律師施羅德還十分肯定地對記者表示,一定會按照絕大多數犯罪案件的辯護策略,進行無罪抗辯,也就是不認罪,為陳立人保留更多選擇。
從案發至現在,我們看到了這位知名律師的策略就是不斷拖延

(2019年3月,美國加州州長加文•紐瑟姆(Gavin Newson)宣佈,暫停加州的死刑施行)

考慮到根據加州法律,之後還會有預審、庭審、量刑等一系列流程,可能一兩年之後才能看到最終審判。且加州在事實層面已經廢除死刑,陳立人最大可能是被判處終身監禁。

(截圖自於軒一親友微博@林黛佟湘玉)

問題是,我們可以等,但於軒一的父母等的起嗎?
於軒一齣身普通工薪家庭,案件發生後父母在國內奔忙處理簽證,且“沒有任何途徑獲取好的法律援助”(於軒一親友微博語),當時美國奔喪還要求助清華校友會;
於父母也無法長期在美國,許多事務都是於的友人自發幫忙,不惜花時間、花精力、甚至花錢。
時間一長,何以為繼呢?
主頁君真是為於家父母心酸,更可憐於軒一被家暴致死、至今討不回公道。
而只要我們不憚直視慘烈的現實,就會發現,這種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行為,其實如此普遍……
依官方定義,家庭暴力是“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恐嚇行為、身體虐待、性虐待或精神虐待等行為。”
雖然無論男女,都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虐者/受害人,但當前社會的親密關係中,男性往往在各方面佔據主導位,再加之先天的體能差異,家暴加害方絕大部分為男性是不爭的事實。
據@全國婦聯資料顯示,在我國2.7億個家庭中,約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9成是男性。

當然,這種情況,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普遍性和一致性——

在美國,有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每1個月,全美家暴熱線會接到23500個電話;
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到伴侶的毆打。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言語、精神暴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暴力行為。
比起容易鑑別的身體暴力,輕視、侮辱、謾罵與精神操控等精神暴力更為隱秘幽暗,往往令人費解、難以察覺,長遠來看,對受害者的傷害更大、影響更深。
2019年,北大牟林翰虐待案曝光,為我們揭開了精神暴力罪惡的冰山一角,也讓無數人知道了“PUA”、“煤氣燈效應”——
2019年10月,22歲的北大法學院女生包麗服藥自殺,並最終於半年後搶救無效去世。
此前1年多里,其同為北大學生的男友牟林翰,對包麗開展了漫長的精神與身體暴力,以羞辱、威脅,扇耳光、拍裸照、甚至鼓勵自殺的方式,不斷要求女友證明對自己的“愛”,並最終摧毀了包麗的自我意識。
2023年,被告人牟林翰,以虐待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2個月,同時判決其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各項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73萬餘元。

(圖源:公眾號“凱旋十二”)

北大牟林翰案,以及清華谷歌工程師殺妻案,都證明了——
高學歷,與高智商掛鉤,但不能過濾人渣。
無論高學歷與否,對絕大多數女性受害者來說,唯有擺脫不良親密關係的操控、剝奪和禁錮,才能重獲新生。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一個十分常見的問題是:為何被虐者會繼續留在施虐者身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曾指出:女性受害人平均被家暴35次,才可能去尋求司法救濟。
婦聯研究更是顯示,受害者平均要7次反覆,才有可能徹底擺脫暴力關係。
心理學中,有一種定義叫“受害婦女症候群”——
女性受害者在捱打中,一次次地意識到力量的懸殊,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因而心理逐漸走向癱瘓狀態。
再加之施暴人也會用撒謊、乞求、哭泣、下跪、甚至以自殺相威脅來表達“悔恨”,處於弱勢地位的受害者往往妥協,形成惡性迴圈。

更何況,統計資料顯示,大部分與家暴有關的死亡,實際上是在受害者決心離開/分手/離婚後發生的。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機構(UNODC)資料,2017年全世界共有至少87000名女性被故意謀殺,58%女性死於家庭成員之手,其中親密伴侶(丈夫或男友)佔了34%
(這意味著,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137名女性被自己的伴侶或親人殺害。)
這份報告最後無不尖銳地指出:對於女性來說,家才是最危險的場所。

(若妻子失蹤,其丈夫則為最大嫌疑人的3大原因:“It’s always the husband”、“It’s always the husband”、“It’s always the husband” | 圖源:美劇《重案組》

所以,除了習得性無助、擔心被報復和殺害,舉證難度大、訴訟成本過高且效果不佳等困境,缺乏強有力的社會支援系統,才是許多女受害者遭家暴後、司法救助意願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算我們不能給予受害者直接的援助,但在家暴案件曝光後,少一些對受害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多一些對環境安全與犯罪本身的討論,也是給予她/他們的莫大支援。

反家庭暴力,任重而道遠。
如何讓人類的一半人口生活在更安全的世界?
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願天理昭昭,善惡有報。

本文系原創釋出,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