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直覺,用資料思維做出更好決策,逆轉你的人生

轉載:warfalcon
直播預告
正文
今天繼續分享的書籍是《別相信直覺》作者:【美】賽思·斯蒂芬斯—達維多維茨。
一個從大資料角度來思考如何過上想要的生活,書中的不少觀點都有些跟常識不一致,大都是從各種資料統計中得出,並不一定都正常,但讓你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01
運氣:如何讓運氣為你所用
一些有趣的資料表明,運氣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比我們一些人想象的要小。大量研究發現了一些迷人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似乎總是能給人帶來好運。
在研究人員看來,運氣事件應有以下三個屬性。
1.件的重要方面與企業中關鍵角色的行動基本沒有關係或完全沒有關係。
2.事件具有潛在的重大後果(好的或壞的)。
3.事件具有不可預測的要素。
第一個效應稱為蒙娜麗莎效應。蒙娜麗莎效應是指不可預測的事件對成功產生很大的影響。1911年夏末的一個週二上午,一名警衛走進盧浮宮後,發現《蒙娜麗莎》不見了,只剩下了4個用來固定它的掛鉤。然後法國當時的主流報刊《時報》(現《世界報》)的特別版報道了這一事件。第二天,失蹤的《蒙娜麗莎》成為世界各地報紙上的頭條新聞。
一直到二年之後,這幅畫被警察找了回來。《蒙娜麗莎》在這兩年時間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宣傳。當這幅畫重新回到盧浮宮時,人們蜂擁而至。每個人都想看到他們常有耳聞的作品是什麼樣子的。人們覺得,這幅畫多麼非凡啊,J.P.摩根都想將它據為己有,畢加索都想把它從世界上除掉。現在,許多人都到盧浮宮駐足欣賞《蒙娜麗莎》的眼睛、微笑和麵孔。
一個看似隨機的事件——一起沒有人能預料的盜竊案——將《蒙娜麗莎》從數千幅備受讚譽的畫作中挑選了出來,使《蒙娜麗莎》變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如果那起盜竊案從未發生,那麼《蒙娜麗莎》可能和盧浮宮中的諸多畫作一樣,被大多數來巴黎度假的遊客匆匆瀏覽一下。
如果這起盜竊從未發生過,那麼《蒙娜麗莎》就只是一幅畫,一幅我們全家在1996年去巴黎時我會忽略的畫作。
蒙娜麗莎效應的另一個含義是:不管你站在何處,畫中人物的目光總是會追隨著你。
第二個效應——達·芬奇效應。藝術家的一次成功會給他帶來更多次成功。人們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已經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
科學家發現了一些成功藝術家的發展模式,這些藝術家找到了讓藝術成功的隨機性服務於他們的方法。
研究人員先用資料證明了達·芬奇效應。他們發現,一名畫家在一家非常著名的畫廊展出自己的作品後,這名畫家事業成功的機率大幅上升。在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或芝加哥的藝術學院博物館等頂尖博物館展出過作品的藝術家,10年後仍有39%的機率在那裡展出作品。超過一半的此類藝術家之後可以繼續在較著名的畫廊展出作品。他們一件藝術品的平均最高售價為193 064美元。對那些未曾在著名畫廊展出過作品的藝術家來說,他們的前景就不那麼樂觀了。86%的此類藝術家在行業內的從業時間不超過10年。89.8%的人在職業生涯結束的時候也無法躋身頂級畫廊。他們一件藝術品的平均最高售價僅為40 476美元。
科學家們指出,一旦你的作品在一家著名畫廊展出過,你就會成為一名圈內藝術家,並得到一種擔保。博物館館長會很樂意展出你的作品,人們會很樂意購買你的作品。資料集中的資料清楚地表明這些幸運兒過上了輕鬆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成功和金錢湧向他們。
他們發現,那些成功地從圈外藝術家轉變為圈內藝術家的人都有一個方法——早期堅持不懈和一刻不停地轉場。
研究人員發現,圈外藝術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人在同一個畫廊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他們的作品。第二類人在世界各地的畫廊展示他們的作品,不過那時,古根海姆博物館不會展出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還不是圈內人士)。但第二類尋找運氣的藝術家瞄準了其他畫廊。
弗雷伯格和他的團隊發現,像奧斯特洛夫斯基這樣的在眾多畫廊展出作品的第二類藝術家,他們長期從事藝術行業且走向成功的可能性是第一類藝術家的6倍。
如果你所處的行業是一個全部為精英的行業,那麼為了尋找機會而四處轉場並不是必要的。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橄欖球運動員可以在他們大學的試訓中大展身手,讓所有球探的目光都聚焦在他們身上。
但更多的行業更像藝術,而不是體育。如果你所處的領域很難量化你的表現,那麼藝術家取得成功的方法就能夠幫你在這個領域裡取得成功。
你不應該在那些不賞識你且與你沒有聯絡的高層手下工作。你應該離開那些即使有才華的人也停滯了幾十年而無法前進的地方。如果你工作的地方不像哈默博物館,不像迪金森畫廊,也不像白立方畫廊,那麼你就該跳槽了。如果運氣還沒有在你所在的地方找到你,那麼它未來也不太可能在同樣的地方找到你。
去遊歷吧,去尋找你的運氣!
畢加索定律:越努力越幸運
西蒙頓發現,藝術作品的數量和量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衡量方式。許多有史以來最著名的藝術家著作等身,他們的成功也建立在數量龐大的作品之上。
莎士比亞在20年間寫了37部戲劇,貝多芬寫了600多首作品,鮑勃·迪倫寫了500多首歌。但也許沒有哪位藝術家比畢加索更高產。畢加索畫了1 800多幅油畫和12 000多幅素描,不過只有少數作品聞名於世。
為什麼藝術作品數量多能夠很好地預示成功?
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個是,極有才華的藝術家可能會覺得,在大量創作作品的同時,他也更容易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迪倫在其巔峰時期寫了很多熱門歌曲,甚至有時還會忘了自己都寫過什麼。
作品數量多少和藝術聲譽高低有關聯的另一個原因是,在早期就取得成功的藝術家更容易創作出更多作品。
但是,多產和成功有關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多產的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收穫幸運。
我們可以這樣想,不可預測的事件有時會帶來巨大的成功。而某件藝術品能否成功就像買彩票,如果你買的“彩票”比其他藝術家多,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機會收穫屬於你的幸運。
作為一個藝術家,創造大量的作品尤為重要,因為藝術家無法預測他們什麼時候會創作出一幅傑作。
如果藝術家能夠準確地判斷哪些作品會受歡迎,那麼他們在發行作品時完全可以有選擇性,這無可厚非。但藝術家無法準確判斷。因此,他們必須避免限制向世界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透過創作更多的作品,藝術家將收到世界給他們的驚喜——作品爆紅於世界。
西蒙頓在科學界也發現了類似的關係——發表論文最多的科學家最有可能獲得重大獎項。研究人員在其他行業發現,數量多少和結果好壞之間存在一種聯絡。
相親市場中的畢加索定律
布魯赫和M.E.J.紐曼在利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約會網站的資料進行研究後發現:當網站上最不受歡迎的男性給網站上最受歡迎的女性發訊息時,前者收到回覆的機率約為15%。當最不受歡迎的女性給最受歡迎的男性發訊息時,前者得到回覆的機率約為35%。
數字並不像人們想的那麼糟糕,這對提升相親成功率有著深遠的影響:多主動聯絡別人。
在相親中,如果你進行了多次嘗試,你就有很多機會獲得運氣。在相親中,就像在藝術領域一樣,不要先拒絕自己。
美國科技雜誌《連線》稱麥金利為“數學天才”,他“黑進了OkCupid網站,找到了自己的真愛”。為了讓自己幸運地遇到合適的人,他想了個方法。他沒有儘可能多地約別人出來,相反,他讓自己的資料非常巧妙地出現在更多的人面前。
麥金利寫了一個自動程式,它可以大量訪問潛在約會物件的檔案,比他自己手動訪問的要多。
越多的女性看到麥金利的訪問記錄,就會有越多的女性對他感興趣。在使用這個方法後不久,麥金利每天能收到大約400次訪問和20條站內訊息。
這給他帶來了無數次約會,包括與克里斯蒂娜·婷·王的約會,這是與他約會的第88位女性。一年多後,他們訂婚了。
約會是一個數字遊戲,麥金利黑進了系統,並提高了他的成功率。
就業市場中的畢加索定律
大量地申請工作也能大大改善你的職業生涯。最近,一項研究調查了上百名科學家找工作時的各種細節:他們申請的每一個崗位、每一次面試邀請以及每一封錄用通知。他們發現,每個科學家平均要申請15所學校才能收到一封錄用通知。
利用資料決定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到處旅行)的人,更多地向別人展示自己,這能夠增加成功的機率。或者,就像我常說的那樣,財富更青睞以資料為支撐做決定的人。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讓這類人提高他們成為幸運兒的機率:改善他們的外表。
02
外貌:書呆子改頭換面
面部科學在人的外貌方面有兩項重大發現。首先是一個讓人非常沮喪的發現,即外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發展,而且這一影響比許多人認為的都要大。其次是一個讓人振奮的發現,即外貌是可以大幅改善的,而且,它可以被改善的程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你的外貌:很重要
亞歷山大·託多羅夫等人已經證明,重大政治選舉的獲勝者之所以獲勝,往往只是因為其外貌給選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託多羅夫等人的研究告訴我們,有些人一看就非常有政治能力,有些人則不是,選民傾向於選擇前者。正如託多羅夫等人總結的那樣:“選民比我們想象的要膚淺。”
1992年,比爾·克林頓的競選策略師詹姆斯·卡維爾提到選民最關心什麼時,說了句很有名的話:“是經濟,傻瓜。”但研究告訴我們,想在大型選舉中贏得選民青睞,最重要的是“一張臉,傻瓜”。
政治領域並不是唯一一個由外貌決定成就高低的領域。透過外貌,我們不僅能判斷一個人的政治能力,還能判斷一個人有多值得信賴、做事有多聰明、性格有多外向、精力有多旺盛等。
託多羅夫等人發現,在政治領域,一個人的外貌最能影響他人對其能力的判斷。但在其他領域,一個人的外貌,以及我們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外貌,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軍隊為例。
研究人員想要知道,什麼樣的西點軍校學員的職業生涯最成功。有一個要素最能判斷學員的事業發展情況,不是家境有多麼優渥,不是學習有多麼厲害,也不是體能有多麼好。而且說實話,這些對學員事業發展的作用很小。
作用最大的要素是外貌。擁有一張強勢的面孔,可以增加上校成為準將、准將成為少將、少將成為中將的機率。
在西點軍校的精英中,面孔看起來非常強勢的人往往實力也更強大。
你的外貌:不斷變化
作者想到了一個方法,透過一個 FaceApp的APP,上傳一張照片,然後調整照片的各種引數,最後得到一張逼真的合成照片。可以調整的引數包括髮型、髮色、鬍子、眼鏡和表情。我給自己的外貌生成了100多個版本。
第二步(快速市場調研):為了得到這些照片的評分,利用GuildedTrack和Positly這兩個資料蒐集工具,進行了一次快速市場調研。
找人去給這些版本打分。
第三步(統計分析):利用統計分析中的R語言,我可以判斷和分析自己設計的外貌如何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同時還能明確外貌的哪些特徵影響最大。
發現別人判斷他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據是眼鏡和鬍子。外貌的其他變化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最終已經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外貌。我會戴上眼鏡,蓄起鬍子。
研究表明,外貌很重要。我們應該嘗試改變自己的外貌,但我們判斷自己外貌的能力很糟糕。或者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快速市場調研和統計分析主導著鏡子裡的你。
03
快樂:改變人生的魔法
誤判未來是否快樂
如果你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你會感到多麼快樂?如果你支援的政治候選人輸了競選,你會感到多麼痛苦?如果你和戀人分手了,你的心情會如何?
一般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能是,“如果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我會非常快樂”“如果我支援的候選人輸了,我會非常痛苦”“被甩會更痛苦”。
根據丹尼爾·吉爾伯特和他的同事們進行的關於快樂的研究,你的每一個回答很可能都不對。
第一部分,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組助理教授,問了他們一些問題,類似於上述幾個問題。這些助理教授都在努力爭取他們的理想職稱:終身教授。所以,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未來的快樂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工作。研究人員還要求助理教授想象一下在兩種未來中他們的快樂程度。未來一:評上終身教授。未來二:沒有評上終身教授。
助理教授估計,未來一要比未來二快樂得多。我成年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和助理教授打交道,這些人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評終身教授,所以我對這部分的調查結果一點兒也不驚訝。
第二部分,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組不同的研究物件,他們和第一部分研究中的助理教授來自同一所大學,之前都參加過終身教授評選。其中一些人獲評終身教授,另一些人沒有,這些人的生活與助理教授追求的生活並不相同。
研究人員要求第二組研究物件評估一下他們現在的快樂程度。結果如何?評上的人和沒有評上的人,在自我評估中的快樂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換句話說,還沒有評上終身教授的人,下意識地認為評上終身教授能給他們帶來多年的快樂;參加過評選的人卻證明,評上終身教授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學者都會從沒有評上終身教授的打擊中恢復過來,即便他們之前認為自己會心灰意冷。
人們一直以為這些事情會極大地影響自己的快樂程度。但那些經歷過的人並沒有因此長久地不快樂。換句話說,那些看起來可怕、糟糕的事情,當時好像再也不能挽回了,往往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兒。
(注:以前看過一個類似的調查,不管你是中了1000萬,還是跟世界小姐結婚,高興或幸福的感受大約會持續6-18個月,然後就會習以為常)
誤判過去是否快樂
病人A和病人B在接受結腸鏡檢查的過程中,需要每60秒記錄一次他們的疼痛程度——範圍從0到10(我們稱之為“當下效用”)。研究人員分別在第0分鐘、第1分鐘、第2分鐘詢問他們的疼痛程度,以此類推,直到結腸鏡檢查完成。
檢查完成後,我們得到了兩名患者的疼痛程度表,能夠一探結腸鏡檢查中每分鐘的疼痛情況。
對於病人A,他的疼痛程度在0~8之間波動,持續8分鐘左右。
對於病人B,他的疼痛程度在0~8之間波動,持續20分鐘以上。
這篇論文真正的特別之處在於學者問的另外一個問題。在檢查結束後,他們讓每一個病人對剛結束的經歷進行評價。研究人員要求病人將此次檢查與其他痛苦的經歷進行比較,並給檢查的疼痛程度打分,我們稱之為“記憶效用”。
事情從這裡開始變得有趣了起來。
以剛剛提到的病人A和B為例。回想一下,病人B的當下效用表清楚地顯示,他比病人A經歷了更多的疼痛。但在兩個人的回憶中,病人B對疼痛程度的打分比病人A的低。換句話說,經歷了更多疼痛、疼痛時間更長的病人,回憶起過去的這段經歷時,反而認為自己不那麼疼。
此外,當下效用和記憶效用之間的脫節不僅僅發生在病人A和B這兩個人身上。雷德邁爾和卡尼曼的研究發現,大部分接受結腸鏡檢查的病人,在檢查時記錄的疼痛程度和事後回憶起來的都不一致。簡單來說,許多在檢查時沒有那麼痛苦的人,事後回憶時卻表示當時非常痛苦(反之亦然)。
認知偏見擾亂了記憶中的快樂和痛苦
為什麼人們很難記住一次經歷有多糟糕(或美好)?科學家們發現,智人的許多認知偏見會干擾過去的快樂和痛苦記憶。
其中一種認知偏見是“過程忽視”。這種偏見意味著,在判斷過去一次經歷的好或壞時,我們並沒有考慮這種經歷持續了多久。人們肯定希望愉快的事情慢點兒結束,痛苦的事情快點兒結束,比如痛苦的結腸鏡檢查快點兒結束。但過程忽視的認知偏見讓我們無法在事後確定痛苦經歷的長短。人們只記得一次經歷很痛苦,但不記得痛苦了多久。事後看來,5分鐘的痛苦和50分鐘的痛苦都是很難區分的。
結腸鏡檢查之所以讓人感到痛苦,其原因之一是持續時間很長,而過程忽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病人B未感受到異常痛苦。
另一個認知偏見是“峰終定律”。在判斷過去一段經歷的好或壞時,我們基於的不是過程,而是峰值的感受(好的時候有多好或壞的時候有多壞)和結束時的感受(無論好壞)。
雷德邁爾和卡尼曼的研究發現,人們評價結腸鏡檢查感受時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在檢查的最後3分鐘感受到了多少疼痛。
由於過程忽視、峰終定律等認知偏見的干擾,也難怪人們不太擅長根據過往的經歷研究快樂。
革命性的工具使“手機令人痛苦”的說法令人信服
有了手機之後,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手機,讓人們在手機應用中填寫自己的快樂情況。
他們發明了一款名叫“快樂地圖”的手機應用,並招募了受試者,每天不定時地透過應用向用戶傳送資訊,讓他們填寫一些簡單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下面這些。
· 你在做什麼?(使用者可以從40項活動中進行選擇,包括“購物、跑腿”“閱讀”“吸菸”“做飯、準備食材”等。)
· 你跟誰在一起?
· 你快樂嗎?(給自己的快樂程度打分,範圍為1~100分。)
那麼,這個專案是否成功地將快樂研究帶入了大資料時代呢?
答案不言而喻。幾年後,快樂地圖的團隊建立了一個數據集,其中包含了6萬多人的300多萬項快樂資料。這就像是卡尼曼、雷德邁爾和其他先驅在快樂研究中使用的當下效用表——不過是更完善和完整的版本。
麥克隆、莫拉託等研究人員利用大量資料,做了只有在這些資料支撐下才能進行的各種有趣研究;
最讓人快樂的活動是:性愛
在快樂地圖的研究中,做愛的人比其他人更快樂。性愛帶來的快樂遠超排名第二的活動——觀看演出。
思考一下,快樂地圖是隨機向用戶推送訊息的,只有看到推送的使用者願意回答問題,他們的資料才能被快樂地圖回收。 這裡存在統計學家所稱的選擇性偏差:快樂地圖資料集中的性愛資料,來自那些願意在做愛時停下來並回答問題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在進行令人心跳加速、令人心絃撥動、令傢俱搖晃、令地板震動、令人大聲尖叫、令鄰居清醒的性行為時,會忽略快樂地圖給自己發訊息的聲音。在快樂地圖中選擇“性愛”的人,是那些性愛對他們來說沒有那麼刺激的人,因此他們願意在做愛中途停下來,拿起手機,回答一系列調查問題。即使是這些人,性愛中最冷漠的參與者,也比進行其他任何活動的人更快樂。糟糕的性愛居然比人們能想到的其他任何活動都讓人快樂。
因此,快樂資料科學的第一個結論是:做更多的愛,人類!!哪怕你在做愛的中途看手機。
帶來快樂的全部活動
作者把這個表做成手機殼,當他考慮要不要做一項活動時,都會看看手機背面,看看我能從這項活動中獲得多少快樂,並根據資料做出是否這樣做的決定。
被低估和被高估的活動
作者和一個朋友找了一群人,讓他們猜測麥克隆和布賴森研究的每項活動的快樂值。
總的來說,大多數猜測都是正確的。同理,快樂活動表並沒有出人意料。人們能夠正確地意識到,性愛和社交最讓人快樂,而臥病在床和工作最讓人痛苦。
不過對於另外一些活動,人們錯誤地判斷了其所帶來的快樂值。以下是最常被人誤解的活動。
被低估的活動:這些活動帶來的快樂超乎想象 
· 看展覽、逛博物館、去圖書館。
· 運動、鍛鍊。
· 喝酒。
· 園藝活動。
· 購物、跑腿。
被高估的活動:這些活動帶來的快樂不及想象
· 睡覺、小憩、放鬆。
· 玩電腦遊戲、玩手機遊戲。
· 看電視、看電影。
· 吃飯、吃零食。
· 上網。
“被低估的活動”做起來都需要我們付出一些精力。比如,逛博物館、運動、鍛鍊、購物、園藝活動,這些都需要我們從沙發上下來,動起來。從體驗上來說,那些需要從沙發上下來的活動會讓人覺得沒有那麼快樂。
快樂地圖的資料清楚地表明,許多被動活動,比如看電視,不會帶來太多快樂,它帶來的快樂比人們預期的要少。
讓自己快樂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避免下意地拒絕做一些看起來需要大量精力的事情。當你想到一項會讓你說“呃……不想做”的活動時,這其實是在提醒你要做,而不是不要做。
03
痛苦:現代生活中的悲慘陷阱
研究發現,46.9%的人都在一心二用。研究還發現,如果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時還在想別的事情,那麼很明顯他沒有那麼快樂。 令人震驚的是,即使人們思考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愉快的,這也不如他們專注於手頭的事情讓人快樂;如果人們思考的是普通的或不愉快的事情,人們就會感到痛苦。
正如研究人員所總結的:“人類的思想是流浪的思想,流浪的思想不是快樂的思想。”
思想會流浪可能是冥想有助於快樂的部分原因。從古至今都有證據表明,冥想確實能讓人快樂。
自2003年以來,美國勞工統計局一直進行著一項時間使用調查,調查要求部分美國人報告他們如何度過一天中的每分每秒。
把活動分為三類:最快樂的——從性愛到冥想和宗教活動;一般快樂的——從與孩子一起玩耍到聽播客;最不快樂的——從梳洗打扮到臥病在床。
我發現,美國人在最快樂的活動上平均每天只花大約2個小時。相比之下,他們在最不快樂的活動上平均每天要花大約16.7個小時。其中一個原因是,睡眠被認為是最不快樂的活動之一。而除去每天約8.8小時的睡眠時間外,美國人清醒時也有一半的時間花在最不快樂的事情上——主要是工作、做家務、通勤和打扮。
此外,美國人似乎並沒有將增長的財富轉化為更多的時間,然後去做一些讓人快樂的事情。2003—2019年,美國實際人均收入增長了20%多,矽谷提供了那些令人讚歎的免費產品,但美國人花在最快樂的活動上的時間更少了。這主要是由於人們花在“與人聊天、進行社交”上的時間從0.93小時減少到0.77小時,以及人們花在“冥想、宗教活動”和“園藝活動”上的時間均略有減少。
工作陷阱
工作的感覺太痛苦了。
這就是快樂活動表中最明顯的結論。工作是第二痛苦的活動,僅次於臥病在床。
當快樂地圖調查人們工作時有多快樂並允許匿名作答時,人們對工作的看法變得悲觀。資料顯示,工作比做家務、照顧老人或排隊更痛苦。
快樂活動表上的另外一些發現給我們提供了對應的解決方案。
問題:快樂活動表顯示,通勤會讓人不快樂。
解決方案:搬到工作單位附近住。
問題:快樂活動表顯示,吸菸會讓人不快樂。
解決方案:戒菸。
麥克隆和布賴森發現,第一種緩解工作痛苦的方法是聽音樂。人們如果在工作時間中,有5.6%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快樂值會增加3.94分,這使人們工作時的總體快樂值從-5.43分提升至-1.49分。如果你覺得工作令你心煩意亂,那麼你可以試著聽些歌緩解一下。
第二種緩解工作痛苦的方法是居家辦公。麥克隆和布賴森發現,居家辦公的人的快樂值平均要比其他“打工人”的快樂值高3.59分。也就是說,一個在家工作且工作時聽音樂的人,很可能在工作時不再痛苦。
資料支撐下的第三種可以緩解工作痛苦的方法,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在快樂地圖的資料集中,和朋友一起工作的人比和其他人一起工作的人快樂得多,和朋友一起工作可以極大地提升快樂值,使工作變為一件樂事。在朋友的幫助下,人們可以從每日痛苦地工作變成每日快樂地工作。
打工人邊居家辦公邊聽音樂,如果再和朋友一起工作(也許是在Zoom上,也許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朋友來家中做客),便能在工作時感受到和做運動時一樣快樂。你可能還記得,運動是讓人最快樂的活動之一。
絕大多數人的工作就跟西西弗一樣,需要反覆把巨石推到山頂。當西西弗到達山頂時,巨石就會滾下去,西西弗只好從頭再推,往復不斷。
(注:我找到的解決方案要作者給出的建議更,1、從事自己喜歡、擅長並且能賺到錢的工作  2、擁有時間自由的能力,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或想法來選擇、拒絕和安排工作。達成這兩點,雖然難一點,但確實能工作變得快樂起來。)
“忽視朋友或戀人”的陷阱
朋友不僅影響我們工作的心情,而且是我們快樂生活的關鍵。
人們最快樂的時候是與戀人、朋友等我們自己選擇的人待在一起的時候。相比於獨自一人,人們與戀人或朋友在一起平均能多獲得4分以上的快樂值。
其他人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當人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平均只能獲得很少的快樂,甚至還不如獨處時快樂。
與戀人或密友互動時,我們的快樂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任意一個老同學呢?工作同事呢?點頭之交呢?資料顯示,與這些人的互動往往不會讓我們更快樂。事實上,資料告訴我們,自己獨處時總是比與弱關係互動時快樂。
社交媒體陷阱
社交媒體讓我們痛苦嗎?
是的。
與人相處的快樂表表明,社交媒體可能會讓我們不開心。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不僅和戀人或密友等讓我們快樂的人互動,還與弱關係,即那些不會讓我們快樂的人互動。
快樂活動表還表明,在社交媒體上互動是閒活動中產生快樂最少的一項活動。
來自紐約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對臉書的使用者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實驗。6研究人員將使用者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每人有102美元的報酬,他們需要停止使用臉書。 對照組則繼續正常使用臉書。
超過90%的治療組使用者按要求停止使用臉書。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呢?
與對照組(像往常一樣繼續使用臉書)相比,治療組(不再使用臉書)的人平均在社交媒體上少花了60分鐘,節省出來的時間都用於和朋友或家人在一起。這些人說他們更快樂了。不再使用臉書所增加的快樂大約是一個人接受個人治療後所獲快樂的25%~40%。
此外,約80%的使用者在接受干預後,都覺得自己更快樂了,表示遠離社交網路對他們有好處。在實驗結束後的一個月裡,他們也都成功地減少了使用臉書的時間。
體育運動陷阱
如果你是某方面的體育運動迷,看體育比賽會讓人痛苦嗎?
研究表明:在比賽開始前的幾分鐘裡,球迷的快樂值會略有提高(以100分制計分,約為1分)。他們可能會期待勝利,並從想象的獲勝中獲得一點點快樂。
賽後會發生什麼?毫無疑問,這取決於比賽中發生了什麼。
如果支援的球隊贏了,球迷會得到大約3.9分的快樂。不錯!到目前為止,作為一個體育運動迷還是很快樂的一件事。球迷看到自己支援的球隊贏了,自然會很快樂。
但當支援的球隊輸了時會發生什麼呢?如果球隊輸了,球迷的快樂值將會減少7.8分。(如果是平局,球迷的快樂值會減少3.2分。)換句話說,失利給球迷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勝利帶來的快樂。
球迷們該怎麼做呢?有什麼辦法可以避開體育運動陷阱嗎?
一個明智的選擇是支援更好的球隊。從數學的角度來講:如果贏球能得到3.9分的快樂,輸球失去7.8分的快樂,那麼只要你支援的球隊勝率超過66.7%,你就會從觀看體育比賽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而不是痛苦。
但這就能避免痛苦嗎?
不是。你支援的球隊實力越強,球隊贏球才能給你帶來越多快樂。一支戰績絕佳的球隊必須贏得更多場勝利才能帶給你快樂,任何爆冷的失利都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痛苦。資料表明,球迷只有支援一支能不斷獲勝的球隊才能擺脫體育運動陷阱,但這根本不可能。
當我們是鐵桿球迷時,換句話說,當我們過於關心結果時,痛苦就來了。資料表明,我們越不關心結果,就越能夠享受比賽。
在體育消費中,我們需要更“佛系”。如果我們看比賽時不太關心比賽結果,我們就可以欣賞世界級運動員身上的藝術性。如果我們看比賽時太關心比賽結果,我們就會掉進患得患失的陷阱,輸掉比賽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獲勝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不夠親近大自然的陷阱
親近大自然是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11想要更快樂嗎?科學家建議我們試著花更多的時間在田野、山脈和湖泊上,少花時間在地鐵、會議室和沙發上(當然,除非你在沙發上做愛,正如前面提到的,這是最令人快樂的活動)。
科學家是如何證明融入大自然會讓人們更快樂的呢?
大自然和快樂之間的關係非常明顯。最快樂的10項活動中有5項(比例達50%)都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包括“運動”“園藝活動”“觀鳥”“打獵、釣魚”“散步、遠足”。最令人痛苦的10項活動中有10項(比例達100%)都不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
當然,上述這種聯絡本身並不能證明身處大自然會使人們快樂。
當然,最悲慘的活動——臥病在床——永遠不可能發生在自然界。但如果你在自然界中生病了,那你依然很慘。如果你在日落時躺在大峽谷的邊緣,但你的喉嚨在燒、胃在痛、頭在疼,你也會很痛苦。
如果我想要得到快樂,我要做的就是花更多的時間待在“海洋和海岸邊緣”。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與風景最差的地方相比,待在風景最好的地方能增加2.8分的快樂。從這些資料中得出的結論非常清晰——人要想更快樂,可以走入大自然,尋找周圍的美麗風景。
天氣也會影響心情。陽光比雨水更讓人快樂,溫暖的日子比寒冷的日子更讓人快樂。
迄今為止,溫暖的天氣對快樂的影響最大。當氣溫達到24℃或更高時,人們自我感覺的快樂值平均會增加5.13分。相比之下,其他天氣對快樂的影響相對較小。如果天氣寒冷,人們不會更痛苦。而雨水的負面影響明顯小於溫暖的積極影響。
就天氣而言,完美天氣是“錦上添花”,而糟糕天氣並不會“陰魂不散”。
在決定一個人的快樂方面,其他因素往往比天氣更重要。下面是幾個例子。
· 即便是在室外不到2℃的雨天裡,人和朋友在一起也比獨自在約21℃的晴天裡更快樂。
· 人在不到2℃的湖邊待一天比在約21℃的城市裡待一天更快樂。
· 人在不到2℃的一天喝酒比在約21℃的一天不喝酒更快樂。
· 人更喜歡在不到2℃的雨天做運動,而不是在約21℃的晴朗日子裡躺著發呆。
明媚的陽光、完美的天氣確實可以改善我們的心情,但不要誇大天氣的重要性。天氣本身並不能讓你快樂,你還是需要和讓你快樂的人一起做讓你快樂的事情。
活動預告
點選以下圖片,即可預約翠鹿升學榜最新線下活動:
相關閱讀:

三甲腦外科醫生:專注力是一種稀缺資源,可惜很多孩子不會用

沒朋友、沒聚會、沒交流:寂靜的校園, 批次生產「三無」青少年

如何應對無聊,是後稀缺時代的最大挑戰


轉載:warfalcon,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