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越來越長的大促時間,到不斷調整的促銷規則,背後也都反映出一個訊號:流量越來越稀缺,電商平臺只能變著方式搶流量、搶市場、搶使用者。
今年的“618”大促,已經提前開場了,跟去年相比提前了近一週,前後跨度超過一個月,繼去年的“史上最長雙11”後,“史上最長618”也要在今年誕生了。
除此之外,今年各大電商平臺的促銷玩法也有不少調整。淘天取消了“滿200減20”“滿300減50”等玩法,買一件也能立減,優惠力度最高可達50%。
抖音強調“立減折扣”和“一件直降”;京東則進一步加碼補貼,在原有促銷優惠上,整合了國家補貼與京東外賣百億補貼,可以說是“補上加補”。
乍看之下,電商平臺依然將“補貼優惠”放到了最顯眼的位置,但其實平臺們的促銷機制已逐漸從“絕對低價”向“質價平衡”過渡,相較於往年“自嗨式”的促銷打法,平臺們開始更重視優質商家的經營和消費者的體驗。
從越來越長的大促時間,到不斷調整的促銷規則,背後也都反映出一個訊號:流量越來越稀缺,電商平臺只能變著方式搶流量、搶市場、搶使用者。
01 618提前搶跑
近年,在電商行業的屢次變革中,打響第一槍的幾乎都是“淘天”。去年“618”,淘天率先宣佈取消預售機制。
今年,淘天除了延續“取消預售”的玩法外,還取消了大促中頗為常見的“滿減活動”,消費者不用再湊單,直接買一件就能拿下折扣優惠。
有天貓內部人員透露,今年“618”的核心就是兩個“最”:“最便宜、最簡單”。除此之外,淘天還準備了“規則補丁”:“最低價校驗機制”可以防止商家先漲後降,“售罄加購”則可以提醒商家及時補貨,在平臺取消預售後,幫助商家承接溢位的消費需求。

過去一年,淘天已經不止一次瞄準電商行業存在已久的“痛點”。除了前段時間率先宣佈取消“僅退款”之外,其還在今年5月針對服飾行業超長髮貨現象進行了整治,新增4-15天發貨商品額度管理措施,這意味著以往服飾品類長達15天的預售期,將有望大幅縮短至3天。
京東、抖音、唯品會等平臺也不甘示弱。抖音在5月8日舉辦的“618好物節”招商大會上官宣,今年將會延續“立減折扣”和“一件直降”等核心玩法,並投入億級現金補貼和千億級流量資源。
唯品會更提前一天於5月12日晚開啟“618”搶先購,同時也推出了“一件立減”的促銷規則,商品在日常低價基礎上再降15%。
京東則開啟了“雙大促聯動”模式,先以“心動購物季”進行預熱,再啟動“618”的多個主題活動。此外,京東還將618促銷優惠和國家補貼、外賣補貼疊加在一起,讓消費者能夠享受更多折扣。

整體來看,各大電商平臺在今年“618”都奉行“大道至簡”的促銷規則,價格優惠依然是核心競爭力,但平臺們拼的不再是補貼額度,而是迴歸到十年前“雙11”的初衷,採用最直接的“一件優惠”方式。這種簡單明瞭的促銷策略,反而更能有效撬動消費者的購物慾。
此外,電商平臺在促銷規則和使用者體驗上也進行了更細緻的最佳化。比如淘天的“最低價校驗機制”;京東昇級“只換不修”服務;唯品會提供“免運費退換貨”等,從不同角度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02 “價格戰”逐漸消退
有消費者認為,相較於往年“花裡胡哨”的促銷規則,今年“618”似乎更有意思一點。
畢竟,如今大促已經越來越日常化,光是“618”就覆蓋了五一假期、520節日這兩個促銷節點。不少消費者都認為,沒有必要為了滿減而大量囤貨,與其在複雜的規則裡“繞暈”自己,倒不如繞開促銷節點,畢竟價格也沒有相差太遠。
比如去年的“618”,電商平臺仍處於低價競爭的白熱化階段,即便平臺們宣佈取消預售,大促時間也較2023年延長了10天左右,但整體成績依然不如理想。
根據星圖資料,去年“618”期間,綜合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累積銷售額為7428億元,同比下降近7%,是“618”誕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而在去年“雙11”期間,綜合電商平臺、直播電商平臺累積銷售額為1441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26.6%。雖然這一增速跟高峰期還是相差不少,但較2022年、2023年已經提升了不少。
除了因為去年“雙11”的大促時間被進一步拉長之外,還因為電商平臺調整了“618”期間的“絕對低價”策略,部分平臺開始鬆綁“僅退款”,更注重使用者體驗和購物流程的簡化。
過去幾年,電商平臺在大促期間的GMV增量,已經很難複製早些年的“巔峰時刻”,當中既有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等原因,但消費者疲於大促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去年“618”之後,平臺們開始意識到單純的“低價戰略”不僅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甚至有可能帶來負面迴圈。
商家在讓渡部分利潤踐行“低價戰略”的同時,難免需要在產品質量、物流速度、售後服務等方面作出一定的平衡,畢竟天底下沒有賠本的買賣,商家自然更會仔細算賬。
但對消費者來說,其本身並不缺購物選擇,如果辛苦蹲守促銷優惠等來的商品,跟期望中的質量有很大差距,消費者很容易就會轉投他家,甚至轉投其他電商平臺。
所以,從去年開始,電商平臺紛紛開始“糾偏”,從“卷低價”到“卷服務”,對商家進行一次洗牌和篩選,以實現“扶優去劣”。
當電商競爭的維度更多了,無效的內卷反而減少了,平臺們也能共同營造出更好的電商生態,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所以,即便重新調整生態體系並非易事,這不僅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還可能面臨商家的牴觸和市場的短期波動,但無論再難,電商平臺也要打這場硬仗。
03 平臺不願涸澤而漁
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態治理”,今年的“618”將會是電商平臺驗收改革成效的關鍵時刻。
各大電商平臺對本次大促也是志在必得,紛紛押下重注。京東早早提出了百億補貼;淘寶旗下的直播業務將投入20億元現金,扶持優質商家;快手拿出千億流量、20億元補貼助力商家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平臺之間暗自較勁,“競合”也成為今年“618”期間的關鍵詞,淘天、京東均選擇引入“外援”,進一步挖掘消費市場的潛力。
近日,淘天與小紅書宣佈進一步開放融合,在小紅書筆記下方新增“廣告掛鏈”功能,使用者可以直接從小紅書跳轉至淘寶App進行購物。

有市場訊息稱京東也會參照這一模式與小紅書達成合作,實現小紅書商品連結直跳京東頁面。不過,這一訊息暫未得到雙方確認。
但京東也早已與知名超市胖東來達成合作,雙方聯合打造的河南供應鏈產業基地預計將於今年6月全面投入運營。接下來,胖東來是否會入駐京東,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市場成熟、增量稀薄的年代,電商平臺開始抱緊“流量大腿”,其本質是希望拉攏盟友,拓展更多的流量來源,進一步拉動電商生態的商業規模。
誠然,各大電商平臺也可以繼續“困獸之鬥”,但這種內耗式的競爭最終只會“涸澤而漁”,一起將蛋糕做大,才有更多利益可以分配。
所以,無論是天貓和小紅書的二次合作,還是京東積極拓展外賣業務,都是各大電商平臺設法到站外拉流量的新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競爭自然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如果能從新的商業陣營中汲取到更多養分,就能在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就能為市場帶來新的活力,效果自然會遠遠大於單打獨鬥。
畢竟,電商行業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如此多的創新舉措了,今年的“618”無疑值得期待。
來源 | 螺旋實驗室(ID:spiral_lab)
作者 | 鐵手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