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宇樹科技創始人、執行長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發表的名為《獻給春天的演講:相信》演講內容在各大平臺刷屏了。官方透露,“90 後”的他,和團隊研發的四足機器人目前已佔全球近 7 成銷售份額,人形機器人也已位列全球出貨量第一。據瞭解,今年春晚被大家熟知的跳秧歌的“人形機器人”、前不久上熱搜的“花 30 餘萬元買回來、租出去日賺 8000 元”的機器人都來自宇樹科技。
除宇樹之外,我們也注意到,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產品和創新技術層出不窮,眾擎的“全球首例前空翻人形機器人”、稚暉君在創業兩年後帶來的自研機器人靈犀 X2、李飛飛團隊不到 500 美元實現成本的家庭任務行為機器人套件,都被認為指明瞭人形機器人的更多發展方向與前景,同時這些產品們也或將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
宇樹科技在春晚出圈後沒多久,就在京東線上首發開售了 H1 和 G1 人形機器人,其中 G1 起售價 9.9 萬元、H1 起售價 65 萬元,都快速售罄。而最讓其火爆“出圈”的,就是其靈活性了。今年 1 月,在 G1 亮相以來的首個應用方案 Unitree G1-Comp 中,人形機器人都能踢足球了,射門、奔跑、轉向、轉圈圈都不在話下。
上個月,宇樹機器人宣佈旗下人形機器人演算法再次升級, 釋出影片中的 G1 機器人展示了各類常見的武術動作,一套“中國功夫”下來,直接登上了熱搜榜。3 月 4 日,王興興又釋出了一段 G1 機器人完成了包括“720 度迴旋踢”等連續武打動作並保持平衡的抗干擾演示影片。
曾因在深圳街頭散步而走紅的眾擎機器人,最被熱議的則是運動能力。2 月 23 日,眾擎一款人形機器人 PM01 完成“全球首例機器人前空翻特技”,引起不少討論。據介紹,PM01 具有機械步態和擬人自然步態兩種行走模式,擬人程度與運動表現媲美在去年 10 月釋出的旗艦機型 SE01。
目前,眾擎機器人主要面向的是 B 端市場。SE01 的主定位為工業機器人,PM01 則對外提供商業版與教育版,將在今年 3 月以 8.8 萬元的統一價格發售。
相比宇樹和眾擎在靈活性和運動方面的肢體能力展現,稚暉君的靈犀 X2 似乎更側重於互動。如今不僅是 B 站 up 主“稚暉君”還是智元機器人創始人兼 CTO 的彭志輝稱,X2 是第一臺真正具備複雜互動能力的靈動機器人。
據介紹,這款機器人集運動、互動、作業三方面的功能於一體,且比目前大部分機器人都更具“生命感”。智元機器人團隊為其開發了一套基於 Diffusion 的生成式動作引擎,讓 X2 擁有了和人自然互動的能力;又藉助大語言模型,為 X2 訓練了定製的多模態互動大模型矽光動語,光就是視覺、動是動作、語是語音。透過邊緣側大腦端到端的模型架構以及大量工程最佳化,X2 擁有毫秒級互動反應,能透過人類的面部表情和語音語調精準判斷情感狀態,並做出相應的回應。
此外,X2 使用了大量創新,包括把機器人的硬體系統抽象出了一系列可複用的核心元件,包括小腦控制器 Xyber-Edge、域控制器 Xyber-DCU、智慧電源管理系統 Xyber-BMS,以及核心關節模組 Powerflow 等。同時,靈犀 X2 使用了抗摔的柔性材料,全身擁有 28 個自由度,未使用任何並聯結構。並且,X2 尤其擅長運動方面,能騎平衡車、滑板車、腳踏車。
作業能力方面,X2 擁有簡單任務的泛化能力。按照智元的“終極期待,這款機器人的生產力價值能夠讓“機器人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以及保潔成為現實。許多網友感慨,從 X2 身上看到了家用機器人、情感陪伴機器人的未來,並評價這款機器人“可以賣起來了”。
斯坦福李飛飛團隊最新發布的行為機器人套件(BEHAVIOR Robot Suite ,簡稱為 BRS),是一個用於各種家庭任務中全身操作的綜合框架。BRS 透過兩項關鍵創新解決了硬體和學習方面的挑戰:用於構建經濟高效的全身遙控介面的通用框架 JoyLo 和全身視覺運動注意力策略 WB-VIMA。
據介紹,該團隊在 Galaxea R1 機器人上實現了 JoyLo,整個系統由 3D 可列印的臂連桿、低成本 Dynamixel 電機和現成的 Joy-Con 控制器組成,總成本低於 500 美元,且模組化設計便於更換元件。
WB-VIMA 是一種模仿學習演算法,旨在透過利用機器人固有的運動學層次結構來建模全身動作。其背後的一個關鍵理念是,機器人關節之間存在很強的相互依賴性——上游關節(如軀幹)的微小運動可能導致下游關節(如末端執行器)產生較大位移。為確保所有關節的精確協調,WB-VIMA 將下游元件的動作預測條件設定為上游元件的動作預測,從而實現更同步的全身動作。此外,WB-VIMA 使用自注意力動態聚合多模態觀察,使其能夠學習表達策略,同時減輕對本體感受輸入的過度擬合。
該團隊在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任務上評估 BRS,包括清潔房屋、清潔廁所、倒垃圾、放置物品到架子上和晾曬衣服。結果表明,BRS 適用於各種家庭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人形機器人這麼火,但除技術性能方面的突破外,落地和普及還面臨許多尚未解決的情況,其中有一項問題很少被提到,即它的續航和充電方面。
據瞭解,目前業界的人形機器人通常使用由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組成的電池組。2 月 20 日,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表示:“人形機器人目前大部分廠商的續航都是 2 小時以內,應該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例如美國位於俄勒岡州的 Agility Robotics 公司研發的 Digit 雙足人形機器人,能夠搬運約 30 磅重的物品,但每次充滿電後的工作時間仍只有一個半到兩個小時,而充電則需要 50 分鐘到一小時。
《機器人報告》的編輯 Steve LeVine 指出:“大多數人形機器人執行時間僅有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然而,充電時間則需要長達一個小時。這迫使工廠或倉庫必須為每項任務配備兩臺或更多機器人輪換使用。這是企業在實際運營中採用人形機器人的最大障礙。他們必須找到延長電池續航時間的解決方案。”
但總的來說,現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產品正處於一個“百花齊放”階段,正如王興興在最新演講中所提出的:幾百年的技術積累到了臨界點,我們能做更強的 AI、更好的機器人。對於機器人的應用未來,王興興這樣形容,“機器人可以很大,大到移山填海;機器人也可以很小,小到進入血管消滅癌細胞。”
以下為王興興演講全文:
你相信嗎?我身邊這臺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會和我們一樣靈敏,甚至成為我們的好幫手,我相信。我是王興興,這是我和團隊研發的宇樹機器人。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我不是“學霸”,尤其是英語,雖然我一直很努力,但高中 3 年只及格過 3 次,甚至有人說:這個小孩好像比其他人笨一點。我也曾因此自我懷疑、充滿焦慮,但,我有自己的熱愛,我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做“小發明”。
10 歲用廢舊紙板做風力小車,15 歲用廢舊鐵皮做微型發動機、做航模,19 歲我想做個機器人試試,但沒有一個人看好。我不相信這世上有不可能的事,沒有裝置就用手工小鑽頭銼刀和剪刀,沒有資金就買 9 塊錢的零件找沒人要的邊角料。最後,我只用 200 塊錢就“手搓”了一個小的雙足機器人。


那一刻,我再次明白,奇蹟也有“演算法”,做成事沒有那麼難,就是把“不可能”三個字拆解成三百個、三千個技術步驟和引數,然後一一攻克。後來,我遇到了更多難題。剛創業的時候,我四處碰壁。開始量產機器人的時候,周圍更是充滿質疑。現在做這個,有什麼用?海外實驗室燒幾億美元才能做的事你憑什麼?
我聽過一句話,有些人只有看見了才相信,而有些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前進的路是一個個“迷思”被打破的過程,我相信別人能做的事我們也能做,還能做得更好。為了這個信念,我們沒有一天敢懈怠持續學習、不斷嘗試。前進的路也是一次次“快與慢”、“長與短”的抉擇身處,“快時代”我寧可“慢”一點也不去走捷徑、抄近路,我還是願意下笨功夫堅持自主研發。
我相信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如今我當初做的那個顫顫巍巍的機器人,經過不斷迭代,已經成為全球行業出貨量最大的機器人。常有人問我機器人的未來會怎麼樣,我無法給出準確答案。機器人可以很大,大到移山填海;機器人也可以很小,小到進入血管消滅癌細胞。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幸運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幾百年的技術積累到了臨界點,我們能做更強的 AI、更好的機器人、更酷的遊戲、更火的電影。我相信我們真的可以。最後,我想借用電影《哪吒 2》的臺詞與你共勉:難道你還想改變這世界?我想試試!我們一起試試!
參考連結:
https://b23.tv/l1CDzel
https://behavior-robot-suite.github.io/
https://arxiv.org/pdf/2503.05652v1
在 AI 大模型重塑軟體開發的時代,我們如何把握變革?如何突破技術邊界?4 月 10-12 日,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 北京站 邀你共赴 3 天沉浸式學習,跳出「技術繭房」,探索前沿科技的無限可能。
本次大會將匯聚頂尖技術專家、創新實踐者,共同探討多行業 AI 落地應用,分享一手實踐經驗,深度參與 DeepSeek 主題圓桌,洞見未來趨勢。

今日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