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 “桐頻 TTone” 設為星標
鎖定更新
2025 蛇年春晚,宇樹科技與新疆藝術學院合作的《秧 BOT》成為焦點。一群穿花棉襖的機器人歡快扭秧歌,尤其是可以像人類手臂一樣,精準控制高速旋轉手絹並拋接,展現了機器人的高靈活度與精準度。
其實,春晚舞臺上的16臺H1宇樹機器人來自杭州宇樹科技公司,這些機器人早已在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和英偉達GTC大會上亮相。
宇樹科技在機器人領域成績斐然,機器狗產品全球出貨量佔比超60%,客戶包括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巨頭。據花旗全球洞察分析師預測,未來2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宇樹科技在這一浪潮中扮演何種角色?
超越博爾特
田桐:
興興總,在現實複雜環境下,人形機器人的穩定性如何保障,是否容易摔倒呢?
王興興:
這個我們做過很多測試,只要不用特別暴力的情況下是沒什麼關係的。

田桐參觀體驗宇樹H1
宇樹H1作為我們公司第一款人形機器人,是在2023年8月發售的,當時為了登上世界機器人大會,我們比較趕時間,僅用半年時間打造完成,設計就比較“簡約風”。慶幸的是,我們2023年下半年就開始小批次量產發貨,除了春晚、亞運會這種舞臺表演,其實我們也向全球各地大學、研究機構和AI公司出貨,穩定性也是很好的。
田桐:
我捕捉到一個亮點——量產。宇樹科技在半年的時間,3個人全職,推出了工程樣機H1。在技術層面,它有哪些亮眼的優勢呢?
王興興:
就拿動力效能來說,它是硬體效能的重要指標,如果能透過極限測試,那就說明正常使用更沒問題。大家可能想象不到,H1動力效能非常強,是首款能原地後空翻的電驅動人形機器人。


宇樹 H1 原地後空翻
其實它還重新整理了很多紀錄,目前最快速度3.3米每秒,我們還在努力提升,我個人預計2025年年底能達10米每秒,甚至超越人類跑步世界紀錄,超越博爾特。
田桐:
2024年5月,宇樹釋出了新款G1人形機器人,首發價格9.9萬人民幣。G1身高約127釐米,體重約35公斤,小跑速度超2m/s,有23-43個關節,可以完成動態站起、舞棍等高難度動作。不過機器人頭部中空,那它用於決策和控制的核心 “大腦” 位於何處?

宇樹G1奔跑畫面
王興興:
跟人不太一樣,G1腦袋裝的是3D雷射雷達和深度相機,它的大腦位置不算大腦,就是一個感測器,它可以360度環境感知。我們做過拆解演示,它雖然是目前全球前沿的機器人,但結構不復雜。由關節電機、電路板控制器、攝像頭、連桿傳動構成,還有相機和控制器。材料主要是鋁合金和高強度工程塑膠,強度非常高。
田桐:
其實拆解後G1的結構並非特別複雜,那麼研發製造這類人形機器人的難點究竟在哪裡?
王興興:
這是個系統性工程。就像手機也就是電池、螢幕、和CPU。機器人也一樣,單個零件易懂,但機器人要把每個零部件做好,最佳化最終效能,還要配合AI軟體和各種小功能,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開源共創
田桐:
1月7日CES的2025展會上,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勳,公佈了英偉達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開展合作的夥伴名單,再次提到宇樹科技H1。對於宇樹科技在國際機器人領域的定位,您怎麼看?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與他的“機器人軍團”
宇樹位於左二
王興興:
我們在這個領域相對來說是非常領先的,但是我覺得機器人領域更多還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們一家公司是不夠的。機器人技術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先從幾百臺銷量起步,逐年增加,大家一起把這個行業做起來,這是更可能的一件事情。
田桐:
在機器人領域,資料與技術是關鍵資產。過往不少公司將核心技術密藏保護,而宇樹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全球知名的人工智慧社群HuggingFace上,公開了由G1機器人收集的五種操作資料集。這種突破性的開源舉措,被業內人士稱為 “掀桌子式創新”。您大力推動資料集開源也是基於行業共創的目的嗎?
G1在Issac Gym裡訓練之後的效果
圖源量子位
王興興:
是的,因為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還是偏早期,做這些的核心是我希望在全球共同的努力下,大家一起推動機器人AI的技術進步。比如G1的版本就是在收集大家的反饋後在H1基礎上的改進版。說實在的,我覺得跟頂尖實驗室合作推動全球機器人進步,比單純賣產品更開心,這個完全是對社會更有貢獻的事。
田桐:
在特斯拉的“未來之家”藍圖裡,Optimus應該會煮咖啡、疊衣服、陪孩子寫作業。目前機器人可以做到類似於洗衣做飯,端茶倒水這樣複雜的任務嗎?
王興興:
目前還不行。比如說倒立、空翻、跳躍、避障等,都是針對固定的任務做了專門的AI訓練。當下包括我們公司實現了這些單一功能的AI。

宇樹H1雙足跳躍可達20-30cm
但因為全球機器人整體的AI還是不夠先進,洗衣做飯,端茶倒水這種屬於綜合性、泛用型、不需要特別程式設計的AI,其實全球目前都還沒有做好,還需要機器人AI大模型的突破,來進一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田桐:
這個大突破是不是黃仁勳在CES演講上說的“通用人形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呢?
王興興:
對,全球都在等待機器人大腦的誕生,這是目前最大難題。但是我個人非常樂觀,早年機器人AI技術發展慢,是因為這個行業內的人不多,但現在大家對機器人AI的熱情高漲,新增的人才是以前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人,技術進步速度也會隨之加快。

純理性的無情打工人
田桐:
馬斯克預估人形機器人真正能走進工廠的時間至少要10年。您說過2025年底前,宇樹就要在工業場景實現機器人跑通商業閉環。我真的很期待某一天機器人可以深入人類的生產生活,到目前為止進度如何?
王興興:
我們在持續推進這個事情,但可能沒有那麼快。像2024年我們在蔚來的汽車工廠,就已經部署了我們的人形機器人去現場搬運零部件。而且我們在2024年差不多把整個工作給跑通了,像涉及到真正細節零部件工廠的生產、裝配,2025年去實際部署一下會更好一點。
田桐:
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上也存在一種普遍擔憂,隨著機器人智慧化程度不斷提高,可涉足的崗位越來越多,它們是否會大規模替代人類崗位呢?

機器人絲滑砸核桃、開瓶蓋
王興興:
我覺得還不至於,其實像通用型、“能幹活”的人形機器人誕生,是可以提升整個生產力級別的。我一直希望機器人能解放人的勞動力,真正地幫助人類解決一些枯燥的事情。
未來每個人想幹嘛就幹嘛——想上班就繼續上班,不想上班就去玩,衣食住行直接機器人包辦,危險的工業場景也不用人冒險。當然,實現這一切需要過渡階段,但長遠來看對人類價值巨大。說不定未來幾十年,10萬個機器人就能造出一座城市,人們直接拎包入住。
田桐:
有很多經典科幻電影都虛構過人類被人工智慧控制的未來,比如《駭客帝國》裡,Matrix控制著人類,把人類當作生物電池,人們活在虛擬的矩陣世界裡,被機器操控而不自知。有的人會覺得,如果AI機器人越來越多,在未來,人類反倒會淪為它們的奴隸,你怎麼看呢?

《駭客帝國》中的矩陣世界 圖源豆瓣
王興興:
我覺得不會。人的負面情緒多由肉體而來,比如恐懼死亡、害怕受傷。但機器人沒有人類的肉體,零件壞了能隨意更換,所以不會有受傷恐懼和死亡恐懼,它的“情緒”和人類截然不同,更多是純邏輯、純理性的計算工具。
人類給它佈置任務,它就執行。除非被植入惡意程式,正常情況下,機器人不會產生負面情緒,再加上法律法規的限制,我認為是非常安全的。

“Tech Tone
桐頻視角

當機器人披上"人性外衣",關乎的是一場關於尊重與界限的文明對話。
在《普羅米修斯》中,機器人大衛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外形與人類毫無二致,就連呼吸系統都精準復刻,以氧氣維繫著獨特的 “生命”。這一設計,不只是簡單的仿生,更像是對人類身份的深度模仿,叩問著我們對 “人” 的定義。

《普羅米修斯》中的機器人大衛
圖源豆瓣
如今,機器人已能惟妙惟肖地模擬人類表情、動作和語氣,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尖銳的問題:在這愈發模糊的界限中,人與機器的本質區別究竟在哪?
在宇樹的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會對機器人進行推搡、踢踹等必要的極限測試。可當機器人走入日常生活,宇樹作為具身智慧領域的佼佼者,明確反對使用者 “暴力” 對待機器人。這不僅是企業的態度,更是對人機關係的深刻審視。
王興興“暴力”測試H1的穩定性
在這場人機共生的時代浪潮裡,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有著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你心中的人機界限又在哪裡?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將 “桐頻 TTone” 設為星標
鎖定下期
誰說偏科沒出路?200塊“砸”出機器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