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劉德華粉絲,是件幸運的事——《焚城》商業電影裡的鋒芒

我以前不太理解朋友喜歡劉德華是什麼感覺。
他好嚴肅啊!一點都不娛樂。
看他努力地唱歌,努力拍戲,努力搞公司提拔年輕電影人,卻總是不太成功。
我覺得娛樂圈是造夢的,他卻像打工的。
甯浩拍的那部講過氣明星怎麼也適應不了新市場的《紅毯先生》,事先好幾個朋友警告不好看,我還是去看了,我想看看已經完全能主導自己作品的劉德華要幹嘛。
確實,電影不吸引人,功成名就之後如何保鮮,這個主題離普通人遠了,酒店裡跑豬那種壞小子氣質的幽默,又跟他的氣質搭不上。
《金手指》,我也看了,野蠻年代的金融傳奇,電影差一口氣,畫面物慾橫流了,真正金融的兇惡,人性複雜性,97前時代的壓迫感,都滑過去了,表演上很容易去注意梁朝偉,劉德華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大片”的象徵意義,致敬《無間道》的商業元素。
所以我會去看《焚城》,是進電影院的習慣,並沒有帶著很高的期待。
《焚城》裡的劉德華(對不起,完全記不住角色名字,他就是劉德華!)竟然給了我驚喜。
這一次不再是架高的完美先生了,他一出場就是虛榮嘚瑟的官員,不管不顧制訂推行著冒進的放鬆港口檢查的政策,後來導致了香港逐漸成為國際電子垃圾中轉站。退出官場以後,內心有愧,轉而去研究電子垃圾,成了學者。
在一次現場有核洩露的大火災中,劉德華被政府請回來當現場顧問。香港的此刻安全和未來繁榮命懸一線,現場消防員水深火熱,特首在海外,掌握臨時最高權力的司長莫文蔚與他觀念不同,狡詐商人此時還綁架政府要貪利,由此而來一系列故事。
大量辦公室裡的戲,說的是“官怎麼當”。
下雨輻射擴散,群眾傷亡大,但群眾能理解,如果是政府組織水救而擴散,政府的責任擔不起。救更多人,還是保責任邊界?
通知疏散會交通堵塞,救援車輛就更進不去了,明知不可能都救完的情況下,要不要釋出訊息讓市民各自逃難?
說是不能擴散訊息,官員們一個個悄悄到走廊去給家人打電話讓家人去安全區。
劉德華在這裡,扮演的是一個無視規則的人,一方面他是資深官員,大多數規則都是他參與制訂的;另一方面,他也就更理解變通應該如何執行,事情只要是對的,就該做!
辦公室衝突的解決,是劉違反保密協議,擅自向媒體爆料,遠在海外的特首得到了訊息,打電話來當場拍板:“民眾有知情權!”
一句話,直給。
特簡單,很珍貴,因為別的電影裡聽不到。
我突然領悟到了劉德華的魅力。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參與監製的,擁有很大自主性。作為不缺錢不缺名的完美先生,還有價值觀要守護,值得他全力以赴還在拍電影的,是可以把對的話說出來。
人到中年,(他粉絲應該都中年了吧),發現小時候喜歡過的偶像,沒有因為賺夠錢就消失,沒有沉溺到個人風花雪月裡去,仍然那麼體面,那麼堅定地在行業裡頂著,是多幸福的事。
看廳裡廳氣劉德華對峙富太範兒莫文蔚
《焚城》的出品公司是安樂,老闆江志強作品等身,每每開闢新品種,是香港電影不容置疑的中堅力量,也是合拍領域的大神。就說一件事,當年湯唯因為《色戒》沒法接戲,是安樂託底照顧她,等待和安排新機會。
只是電影而已。有的創作者研究市場只是為了拿到好票房,有的,則是拿到好票房,還要豎立點什麼。這又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了。
我從《焚城》裡看到很多質問官場規則,莫文蔚簽字同意向商人方案時,撇下一句話給劉德華:“你以前也是當官的。”劉德華求她時候說:“給他們一個逃命的機會好不好?”都是經典對白。
看到歌頌古早風味的“一起來就要一起走”的兄弟情,明知赴死也要留下的固執,一線小人物自我犧牲英雄主義,怒斥利用政治漁利的奸商,政府基層人員選擇幫助劉德華,都帶著一股樸素的正義感,久違的正義感。
現實中有錢有勢又掌握法律資源的人可能真的無所顧忌,但正如影片一開始宣告的:本故事是虛構的。在我們的故事裡,必須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影片情感線和成長線完成度也還不錯,不多說,你們還得去看。很多老演員面孔出現,也給了新演員機會。
但是最亮眼的就是這種價值觀。很久以前,我們覺得香港電影都是流水線套路產品,商業型別片,觀念總是在安全領域的,不會去冒犯社會,真沒想到在香港電影失去了亞洲第一的地位之後,卻仍有生長新的萌芽。
不服輸,不放棄,不退休,不爭辯。真好。
劉德華的嚴肅勁兒,放在《焚城》裡,用對地方了。
十一月的電影院吸引人的片目不錯,有空接著看👏今天手機寫的,版面簡單包涵啦。
小賣部今日好貨
非油炸的好吃小餅乾,辦公室放一點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