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去超市上班:深挖,全是辛酸

每年過年前,劉德華的春節第一神曲《恭喜發財》,便會在大街小巷、各大超市無限迴圈。 
於是,一到春節,劉德華就成了“全職打工人”,去各大超市上班。
今年也不例外,春節在即,劉德華已經成功入職各大商超。
只要你走進超市,就能聽到“天王”獻唱。
從2005年《恭喜發財》發行到今,劉德華在超市“打工”已經整整20年,承包著大家過年的背景音。
劉德華的《恭喜發財》之於春節,正如Mariah Carey 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之於國外的聖誕節。
他一張口,“年味”便撲面而來——
“聽到這歌,就像手已經插進了散稱的大米里。”
“感覺超市的臘腸和特價蔬菜,正在向我招手!”
還有網友感慨:“超市‘員工’劉德華,連續打工20年,勞模天花板非他莫屬。”
如今63歲的劉德華,絕對不僅是“商超”界的勞模,縱觀劉德華在娛樂圈的“打工”歷史,稱他娛樂圈第一“勞模”,還真不誇張。
令人唏噓的是,這樣的“勞模”,如今越來越少了。 
劉德華的前半生,可謂風光無限。
20多歲時,他只要站在舞臺上,臺下粉絲便會為他失聲尖叫;
步入中年,劉德華多了穩重,站在春晚的舞臺上,一張口就是國泰民安。
在1980年,那個香港演藝圈大放光彩的年代,劉德華20歲時便出道,一年後攬獲警匪電視劇《獵鷹》的男主角。
帥氣、生澀的面龐,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2歲,劉德華受到TVB力捧,與黃日華、梁朝偉、苗僑偉和湯鎮業組成了“無線五虎將”,同年,他與陳玉蓮出演武俠劇《神鵰俠侶》。
正是在此劇中,他演繹生涯的第一首歌《神鵰大俠》,正式面世了。
劉德華作為歌手,事業飛速發展。
1990年代,彼時29歲的劉德華,就與張學友、郭富城、黎明獲封香港樂壇“四大天王”。
可如今,1961年生於香港的劉德華,已經63歲了。
年過六旬的他,曾經俊朗的臉龐上,如今添了幾道顯眼的皺紋,頭髮也日漸花白。
即便幾十年匆匆而過,只要觀眾還需要他,劉德華就再次站到舞臺上,將頭髮染成黑色,以最好的狀態和麵貌,再次唱歌給觀眾聽。
為了讓觀眾不留遺憾,劉德華很拼。
去年九月,劉德華在深圳開演唱會,他一邊唱《男人哭吧不是罪》,一邊忘情地在舞臺上和觀眾互動,走在一處空洞時,不慎踩空,整個身體俯摔在舞臺上。
這一摔,他左手大拇指受傷。他站起來,仍笑著對觀眾說“沒事”,繼續投入到演出中,隨後才到後臺包紮傷口。
這不是劉德華首次在舞臺上受傷了。
在上海開演唱會時,劉德華邊演唱歌曲《練習》,一邊在高臺上做出膝蓋滑行的動作。
此時,他的身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當他的身體超出高臺邊緣,臺下觀眾一片驚呼。
在北京演唱會時,劉德華站在狹窄的圓柱高臺上,全然沒注意半隻腳踏到了高臺外,險些失足跌落。
每次出現意外,劉德華的粉絲痛斥工作室,劉德華只好在社媒平臺連連向大家報平安。
然而,他卻始終不願意放棄多樣的舞臺,只因這樣的舞臺視覺多變,演出效果更好。
劉德華手寫信
劉德華對舞臺的尊重,肉眼可見。
每次出現演唱會的“失誤“,劉德華都會耿耿於懷。撇開摔倒這類的重大失誤,諸如歌詞錯誤、走位失誤等小錯誤,劉德華也會在心裡狠狠為自己記上一筆賬。
在採訪中,他對主持人透露:“演唱會犯了5個小錯誤,我會懊悔大概5個月。“
劉德華在演唱會落淚
曾經有網友質疑他:“劉德華唱歌不如張學友,跳舞不如郭富城,演戲不如黎明,憑什麼成為四大天王?”
也許,他憑的不是天賦,是敬業的態度。
劉德華總是倔強、不服輸,坦誠地把自己的心聲寫進歌裡,那首《笨小孩》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總是會慢人家一拍,沒有錢在口袋,依然堅強得像石頭一塊。
年輕時候的劉德華
除了歌手的身份,劉德華在影視圈,也打下了半壁江山。
然而,劉德華拍戲,同樣不是天賦型選手。
1990年,杜琪峰監製《天若有情》,劉德華出演男主角。每次拍完飆車戲,劉德華卸下頭盔時,都會下意識撥弄被壓扁的頭髮。
《天若有情》劇照
杜琪峰看在眼裡,直言這樣的演員深度不足。言外之意,劉德華太年輕,也太過“膚淺”。甚至在後續拍戲時,杜琪峰對劉德華破口大罵。
左一:杜琪峰,右一:劉德華
劉德華沒灰心,而是連續多年在演技上耕耘,努力做一個好演員。
2007年,46歲的劉德華拍電影《投名狀》時,由於拍戲太過投入,在拉鐵鏈時用力過猛,導致小拇指骨折,再也無法伸直。
2015年,他拍犯罪電影《解救吾先生》,飾演被綁架的人質。在綁匪決定“撕票”時,劉德華脖子被繩子緊緊勒住,他額頭的青筋暴起,臉和脖子通紅,把窒息的瀕死感,演繹到了極致。
這出戲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劉德華並不是演的,而是真的勒,痛苦也是真的。
在電影《失孤》中,劉德華有一場被打耳光的片段,他強烈要求對方真打、用力打。
一個個脆響的巴掌打下來,旁邊的群演都不忍直視。
當劉德華憑藉《暗戰》摘下第一個金像獎影帝,杜琪峰早已認可他的演技,兩人冰釋前嫌,杜琪峰拍攝電影《大隻佬》,讓劉德華再次獲獎。
不論歌壇還是影壇,劉德華都證明了自己。
然而,當網路上無一不稱讚他敬業時,劉德華一臉詫異:“我好嗎?”
2004年,43歲的劉德華拍攝《天下無賊》時,通告顯示9點化妝,10點開拍。
劉德華9點到達化妝間時,工作人員十分疑惑,隨後向他解釋,“平時演員們都是10點才到”。
劉德華很沮喪,他認為不是自己“敬業”,只是標準變了。
的確, 以前的演藝圈,不止有劉德華,還有許多敬業的老藝術家們。
對那個年代的他們來說,認真不是為了標榜,而是一種浸入骨髓的自覺。
敬業也不是為了贏得掌聲,而是為了無愧於心。
是的,很可惜,時代變了,演藝圈也變了。
倒退三十年,那個年代不只有劉德華,還有許多人用生命詮釋 “藝術人生”。
那時的文藝圈與影視圈,沒有如今的喧囂浮躁,沒有“流量為王”的盲目崇拜,只有真誠的投入和對作品的敬畏。
那些人未曾自詡“藝術家”,甚至連“經典”都不敢輕言。
當年的拍攝條件,遠沒有今天優越。
拍《西遊記》時,工作人員精心設計煙霧的顏色,全然忘記許多觀眾家裡的電視還是黑白的。
儘管如此,他們依然追求每一處細節的極致,因為那是對觀眾的尊重,也是對藝術的敬畏。
同樣在那個年代,87版《紅樓夢》中,光是劇本修改,就用了兩年零兩個月,期間還邀請了沈從文、朱光潛等大師擔任顧問。
服化道上,林黛玉一人就有四十六套戲服,每一件都精美至極,有限的預算,卻打造出超越時代的美。
那個時代的老戲骨,是真正熱愛表演的,至今不改初心。
10年前,彼時80歲的老一輩演員牛犇,為了拍攝《海鷗老人》,年過八旬的他堅持親自上陣,完成跳湖戲。
此前,導演怕老爺子身體受不了,要求找一個年輕演員帶上假髮去當牛犇的替身,牛犇一口回絕,因為那是對觀眾的“不負責”。
在另一部電影《飛越老人院》中,他飾演一位失語的老人,戲份雖少,卻成為了整部影片的亮點。
他提出“綁在後欄杆上”的建議,讓自己保持痛苦的姿勢,嘴裡發出嘶啞的聲音,這種對角色的琢磨與投入,讓他的表演格外動容。
李雪健,作為人們熟知的“老戲骨”,至今仍對二十年前一個表情不夠到位的細節耿耿於懷。
每每想到,李雪健懊惱不已,他總是反思自己的戲,覺得自己演得不夠好,當時還可以更好。
香港演員惠英紅,曾在拍攝中,從肋骨到腳趾身負六處骨裂,自小練武的她,堅持繼續拍攝。
導演心疼她,她淡然說:“已經習慣了,不疼了。”
粉絲勸她不要這麼拼,她卻只是在微博寫道:“這是我們演員應該做的。”
成龍,從影30多年以來,一共拍攝了80多部電影,以“拼命三郎”的形象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在這些年,他重傷29次,為了拍攝出真實的效果,甚至被打到完全失去知覺。
圖源:網路
為了追求完美的電影效果,他在炙熱的火炭上面滾,從火山口滾下來,遇到危險動作、危險場景也不用替身。
自己敬業,才能換來別人敬佩。
然而,今天的娛樂圈,已經很少有人願意為作品傾盡全力了。
一些演員手上貼創可貼,就大肆宣傳自己的“敬業”,稍微受傷,就需要休息甚至住院。
與牛犇、惠英紅、成龍這些名字相比,這些人的所謂“付出”,顯得微不足道。
如今的作品中,那種令人震撼的誠意和情感,似乎漸漸失去了蹤影。
幾十年前的《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場景用了真老虎;
《三國演義》光是演員選角,就花費了近十個月。
短短八集的《濟公》,演職人員百般琢磨,留下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
這些精彩的情節和畫面,是創作者傾注其中的汗水、心血和靈魂……
今天,當我們看到那些老演員的影像,感慨的不僅是他們的作品有多好,還有他們對職業的尊重和對藝術的執著。
沒有那一代人對細節的苛求、對觀眾的敬意,我們的文化記憶,或許早已支離破碎……
今天的娛樂圈,似乎已經悄然完成了一場從“藝術”到“生意”的轉型。
對許多人來說,流量是衡量一切的標尺,話題度是唯一的追求。
那些高雅的品味、深刻的情感,漸漸被廉價的噱頭和短暫的關注所替代。小作文、熱搜、緋聞,漸漸成了主導螢幕的關鍵詞。
為了吸引眼球,演員們開始把精力放在如何維持光鮮亮麗的外表,而不是角色的內在塑造。
這樣的“娛樂消費品”,看似繁榮,實則空洞。
演員穿假“肌肉裝”演戲
成龍就曾憤怒地揭露片場的不敬業現象。
年輕演員邊玩手機邊開工,鏡頭前隨意應付一番,喊完“cut”便立刻迴歸“低頭族”。
此般“流水線”表演,與老一輩演員們為角色塑形、研讀劇本、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的態度相比,顯得不值一提。
更諷刺的是,有演員連臺詞都不屑背,站在鏡頭前對著工作人員報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就能完成一場戲。
老戲骨王勁松也曾公開批評這種行為:“背臺詞是演員的基本功,是你上戰場的那支槍。如果連這點準備都沒有,你多不要臉啊?”
他的憤怒,是對整個行業浮躁風氣的失望。
有人辯解,認為娛樂沒有高低之分,只要觀眾喜歡看就夠了。
然而,速食品或許能滿足一時的需求,但它卻難以成為經典。
幾十年後,當時光洗去浮華,那些熱搜和緋聞,是否還能被記起?
那些只博一時流量的作品,是否還能在多年後,被重新播放?
更重要的是,作為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其行業操守,又將會對青少年、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經典為何動人?
是因為它承載的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還有創作者的靈魂與執著。
87版《紅樓夢》劇組花費兩年時間修改劇本,只為還原小說的每一分韻味;
張藝謀的《活著》中,演員們耗費無數心血,只為賦予每個角色生命的重量。
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永恆,背後有著汗水和熱愛。
當今娛樂圈,浮躁的聲音遮蔽了藝術的光芒。
流量的狂歡,最終會像沙灘上的腳印,被下一場浪潮輕易抹去。真正的經典,卻像山間的老樹,無論經歷多少風霜,依然根深葉茂……
或許,這正是為什麼每到過年,劉德華的聲音會重回人們的耳邊。
人們懷念的是那個更真摯、更用心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或許生活清貧,但他們有著最好的“細糠”。
可那個時代,正在漸漸絕版,再也回不去了。
恭喜你發財,恭喜你精彩……
如今,有些人,不必像老一輩那樣拼命,就可以輕易發財。
只是,留下一聲嘆息、遍地狼藉,再也沒有從前的精彩。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魚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