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iPhone在美售價或大漲250%!iPhone會變成奢侈品嗎?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在這個科技與時尚共舞的時代,智慧手機早已不只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符號。
而現在,一場由全球貿易格局引發的“價格風暴”,正悄然改變著這個符號的價值。

當地化生產背後的驚人成本

想象一下,一部原本售價約1000美元的iPhone,在未來可能飆升至3500美元——漲幅接近250%。不是鑲了鑽,也沒有配限量皮革殼,僅僅因為它“美國製造”。

這是來自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的預測。
在他看來,如果蘋果真的要將iPhone的整個製造流程搬回美國,不僅要重建龐大的生產生態系統,還得應對幾乎每個零部件成本的成倍增長。而這背後,是美國政府新一輪貿易政策的直接反應。

關稅如潮:成本飆升如何摧毀利潤空間

隨著美國政府高舉“製造業迴流”的大旗,一項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悄然落地。對華進口商品的額外稅費如同一陣驟雨襲來,尤其對依賴全球供應鏈的蘋果公司而言,更像是一場“成本海嘯”!

一部成本約580美元的iPhone,如今需承擔將近297美元的額外關稅——這幾乎等同於其一半的製造成本。而這,僅僅是第一波影響。

全球拼圖:一部iPhone背後的千層工藝

iPhone的誕生,是一場精密的全球協作。核心晶片由蘋果設計、臺積電(TSMC)代工,記憶體來自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和鎧俠(Kioxia),OLED螢幕則分別由三星、LG與京東方(BOE)提供。
其他零部件,如玻璃來自美國康寧(Corning),光感測器由索尼(Sony)生產,連線模組則來自博通(Broadcom)、高通(Qualcomm)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
而中國製造企業——富士康(Foxconn)、和碩(Pegatron)、立訊精密(Luxshare Precision)——正是這場龐大協奏曲中完成最終組裝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中國企業也在電池、結構件等模組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蘋果的權衡術:漲價還是自吞苦果?

在漲價和利潤壓縮之間,蘋果陷入兩難。繼續維持現價,意味著利潤將被蠶食。
資料顯示,自該政策公佈以來,蘋果股價已連續三日下跌,累計蒸發市值約6380億美元,跌幅超過19%。
但若直接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這無疑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要知道,安卓陣營早已虎視眈眈,消費者的選擇也不止一家。

隱性漲價:蘋果的“溫水煮蛙”策略

為了降低風險,蘋果開始嘗試“非直接漲價”的路徑——與運營商合作減少補貼、調整以舊換新政策、甚至取消贈品,以此實現價格的“柔性上調”。
然而,這種做法猶如在鋼絲上跳舞,一不小心就會踩到使用者情緒的雷區,甚至可能引發品牌信任危機。
與此同時,蘋果也可能對上游供應商施壓,要求如臺積電、富士康等讓利,從零部件成本端“瘦身”。
但這一策略亦存在隱憂:本就利潤緊張的供應鏈企業,是否還有空間接受“砍價”?

💸3500美元的手機,會有人買嗎?

對於大多數美國消費者而言,一部手機3500美元的價格,足以媲美一臺中檔筆記型電腦或一段短途旅行的預算。
這將使iPhone的購買門檻大幅提升,失去它作為“全民標配”的標籤,而更接近於奢侈品。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擁有一部最新款iPhone,不再是一種日常,而是一種“高階生活方式”的象徵。
iPhone,正在穿越一場風暴,從手中的科技精品,向價格不菲的“未來奢品”滑行。這場由政策引發的鏈式反應,不僅改變了產品的定價邏輯,也在重塑整個科技行業的格局。
或許,這不僅是蘋果的分水嶺,更是全球供應鏈時代的集體轉身。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