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雞之王”雅迪,最先迎接行業新規的衝擊。
就在上個月,雅迪高調宣佈全球累計銷量突破一億臺,這一高光時刻還沒延續多久,迎面而來的卻是整個行業的寒流。
就在前不久,工信部公佈了新版《電動腳踏車安全技術規範》,將於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給電動腳踏車的生產戴上了“緊箍咒”,以後所有新產品都必須符合更嚴苛的要求,而留給舊產品的自救也只剩不到一年的時間了。
一邊是耀眼的銷售佳績,一邊是嚴苛的新規大棒,雅迪瞬間被推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回首過往,雅迪憑藉高性價比策略,在國內市場一路狂飆,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可如今,市場趨於飽和,頹勢漸顯,利潤下滑,還面臨產品爭議,已然讓其舉步維艱。
而海外市場,雖然佈局已久,卻依舊困難重重。本地化運營挑戰巨大,供應鏈搭建不易,物流成本高昂,還有極具挑戰的售後服務,再加上同行紛紛出海,競爭愈發激烈,雅迪在海外的擴張之路同樣佈滿荊棘。
在這內憂外患之際,新規的到來,到底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助力其騰飛的東風?
電動腳踏車新規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落下,不僅關乎雅迪的生死存亡,更將決定整個電動兩輪車行業的未來走向。

“限期清庫存”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電動腳踏車憑藉價格親民、出行便捷等優勢,成為了大眾日常出行的重要選擇。然而,其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
國家消防救援局於2024年5月底公佈的資料顯示,近三年來,電動腳踏車火災數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僅在2024年前五個月,國內就發生了10051起電動腳踏車火災事故,造成35人不幸遇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規出臺。管理部門期望從生產源頭入手,提升電動腳踏車的安全性,這也是政策持續推進的重要方向。
對於雅迪等電動腳踏車生產商而言,新規的實施帶來了兩方面極為顯著的影響。
首先,新規要求電動腳踏車必須增加動態安全監測功能。這一功能能夠即時監測車輛的行駛狀態,一旦出現異常,如蓄電池的電壓、電流、溫度超出正常範圍,便會及時向消費者發出警報,以便消費者及時採取措施,消除潛在的事故隱患。
之所以提出這一要求,主要是考慮到電動腳踏車起火後,高溫燃燒往往會使車輛識別程式碼標識融化,導致車輛的品牌和型號難以辨別,給事故的溯源調查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儘管這一新規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可避免地會增加生產商的生產成本。
為了實現動態安全監測功能,生產商需要在產品設計、研發和生產過程中投入更多資源。例如,採購具備監測功能的感測器、晶片等零部件,這無疑將直接推高原材料成本。同時,研發新的技術和功能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進一步導致研發成本大幅上升。
據相關分析,一套北斗定位系統的成本至少在三到五百元,雖然動態安全監測功能的成本或許沒有這麼高,但無疑仍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雅迪剛剛釋出了盈利警告。預計2024年雅迪的純利將在12億元至14億元之間,與2023年同期的26.4億元相比,出現了近年來的首次淨利潤下滑。回顧過去,雅迪的淨利潤從2020年的9.57億元一路穩步增長至2023年的26.4億元,如今的下滑態勢著實引人關注。

新規對電動腳踏車生產商的另一重大影響,體現在“限期清庫存”方面。
工業和資訊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鑑於電動腳踏車企業在開展產品設計、生產以及完成檢測和認證等環節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新標準為此設定了8個月的生產過渡期。同時,為了消化符合舊標準的電動腳踏車庫存,還額外給予了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舊標準生產的車輛3個月的銷售過渡期。
這意味著,在2025年底之前,企業必須儘快將按舊標準生產的車輛銷售完畢,否則恐怕將面臨無法銷售的局面。
這一規定無疑給雅迪的庫存管理帶來了顯眼的額外壓力。從財報資料來看,2024年年中,雅迪的存貨金額已攀升至近年來的最高水平,達到16.53億元,而在2022-2023年同期,這一資料僅為11億元出頭。

然而,挑戰與機遇總是並存的。新規的實施對雅迪來說並非只有挑戰,也蘊含著諸多機遇。
一方面,作為行業的領軍企業,雅迪憑藉其龐大的生產規模和較高的市場份額,在採購零部件時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這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單個產品的成本。同時,透過最佳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雅迪也能夠緩解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另一方面,隨著動態安全監測功能的增加,雅迪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具備了適當提高產品價格的空間。如果消費者對產品的安全效能和智慧化功能有較高需求,並願意為這些功能支付更高價格,那麼雅迪透過合理提價,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成本增加帶來的壓力,進而對毛利率產生積極影響。
更為關鍵的是,新規的實施可能會導致一些小型企業因無法滿足標準要求而逐漸退出市場,這將促使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作為頭部企業,雅迪有望藉此機會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就目前來看,雅迪近年來呈現出的頹勢,再加上其產品在過去一段時間記憶體在的爭議,使得市場對其未來發展仍存在諸多擔憂。
在新規落地後的這場變革中,雅迪所面臨的風險或許依舊大於機遇。至於最終的結果究竟如何,恐怕還需等待新規真正落地實施一段時間後,依據雅迪公佈的資料才能得出準確判斷。

頹勢已顯
事實上,在新規出來前,雅迪的頹勢已悄然浮現。
依據2024年上半年財報資料,雅迪已經出現了營收同比下滑15.47%,淨利潤跌12.95%的情況。此外,在2023年,雅迪淨利潤增速也放緩至22.17%,要知道,2020-2022年的淨利潤增速,分別高達89.64%、43.04%、57.8%。

針對這一現象,雅迪曾做出解釋,稱主要是受宏觀經濟環境中不確定因素影響,市場需求短期內表現疲弱,再加上分銷商處於去庫存週期,這些因素共同導致電動兩輪車銷量下降。
但追根溯源,造成雅迪如今尷尬局面的關鍵因素,在於電動腳踏車市場趨於飽和。歷經多年發展,該品類的銷售量已達到相當規模,有購買意願和能力的消費者大多已完成購買。
中國腳踏車協會資料顯示,到2023年,中國電動兩輪車保有量超過4億臺,幾乎平均每3人就擁有1臺。艾瑞諮詢資料表明,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總銷量約5500萬臺,其中雅迪佔比約三分之一。在雅迪科技集團2025年全球零售峰會上,市場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認定,雅迪全球累計銷量突破1億臺。
如今,尚未購買電動腳踏車的消費者,短期內的購買需求普遍較低。若想將這部分人群轉化為新的消費增量,企業要麼大幅降低產品價格,要麼等待這些消費者的生活場景發生重大改變,從原本無需使用電動腳踏車,轉變為有切實使用需求。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雅迪的銷量增長自然而然地就會遭遇瓶頸,而突破這一瓶頸也並非易事。
更糟糕的是,雅迪的產品還深陷諸多爭議之中,多次因產品抽檢不合格登上“黑榜”,被全國多地監管部門通報。
稍微舉幾個例子,2024年1月,河北獻縣市場監管局就在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有雅迪專賣店存在非法改裝蓄電池的情況,極容易影響整車續航里程及電池壽命,甚至發生自燃,引發火災。
而在2024年8月,北京市應急管理局介紹,自5月20日北京市部署啟動電動腳踏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以來,共發生電動腳踏車或電池類火災202起,從涉事品牌看,電動腳踏車方面,雅迪、臺鈴、自由行佔比排前三;電池方面,天能、雅迪、超威佔比排前三。
還有,2024年10月,成都市雙流區市場監管部門對雅迪下達了處罰單,原因是其銷售的電動腳踏車存在“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資訊與實物不一致或者配備的電池、充電器等關鍵零部件與產品合格證資訊不一致的電動腳踏車”等違規情形。
除了監管部門公佈的抽檢不合格情況,消費者在各類平臺曝光的雅迪產品質量問題也屢見不鮮。在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以“雅迪”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投訴量高達3652條,投訴內容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缺陷、電動腳踏車續航里程不足、質保期內售後推諉、儀表盤故障、鎖件失靈等方面。
這些產品爭議,無疑讓雅迪在本就面臨產品需求自然衰減的困境中,雪上加霜。儘管電動腳踏車新規的實施,有望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給雅迪帶來一定機遇,但不可否認的是,新規也給包括雅迪在內的所有生產商帶來了巨大壓力。
當前,電動腳踏車行業已步入全新發展階段,在新規與市場飽和壓力的雙重作用下,無論是行業從業者,還是廣大電動腳踏車消費者,都在密切關注著雅迪未來將如何佈局戰略,突破重重困境。

戰略陣痛期
業績與銷量表現不盡如人意,加上電動腳踏車新規的出臺,讓雅迪站在了戰略調整的關鍵轉折點。
過去,高性價比策略曾是雅迪在電動腳踏車市場縱橫馳騁的核心競爭力。
2016年5月,雅迪成功登陸港交所後,為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果斷喊出“所有車型降價30%”的震撼促銷口號。這一激進策略成效立竿見影,銷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此後,雅迪持續在高性價比路線上發力。2017年,電動踏板車平均售價從2016年的1766元降至1675元,電動腳踏車均價也從1181元滑落至1135元。到了2020年,電動踏板車均價進一步降至1552元,電動腳踏車均價則降至1118元。
不僅如此,雅迪還與電商巨頭拼多多攜手舉辦“品牌萬人團”活動,旗下冠能、歐睿、萊昂等多款主力車型普遍降價10%-30%。
憑藉這一極具殺傷力的策略,雅迪的市場佔有率實現了飛速攀升。據國海證券研究資料顯示,在2018-2021年的短短三年間,雅迪的市佔率從16.3%一路飆升至27.9%,而同期愛瑪的市佔率僅從14.0%增長到16.8%,雅迪的優勢可謂一目瞭然。
然而,市場風雲變幻,隨著行業“換新潮”等紅利期的逐漸消逝,曾經的制勝法寶如今卻逐漸成為雅迪發展的桎梏。
一方面,長期奉行高性價比策略,使得雅迪在消費者心中牢牢地打上了“低端”“廉價”的品牌烙印。這種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如同頑疾一般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當競爭已然白熱化的中低端市場陷入存量競爭的泥沼,雅迪想要向高階市場轉型升級,其難度可想而知,這無疑嚴重限制了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高性價比策略本質上是“以價換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吸引大量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但卻極大地壓縮了利潤空間。為了維持企業的盈利水平,雅迪不得不持續進行成本控制,而這又不可避免地導致在研發投入、品質管控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面的資源投入不足,進而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侵蝕著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在此嚴峻背景下,雅迪也終於開始下決心戰略調整,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成為雅迪的新希望。
雅迪創始人董經貴早在2020年便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全球倍增計劃,放言“未來,雅迪最起碼要佔領35%的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在2024年上半年財報中,雅迪再次明確表示將“積極拓展業務,提升在現有市場的影響力,並進軍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
然而,在2024年上半年,雅迪超過90%的綜合收入和經營利潤仍來自中國本土市場。這一資料清晰地表明,海外市場在現階段還難以扛起雅迪業績增長的大旗。
事實上,儘管海外市場吸引力大,但雅迪在海外市場的拓展面臨著諸多難題。
首先是本地化運營的巨大挑戰;然後是在海外構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而且物流成本的不斷攀升以及運輸時間的大幅延長,都使得雅迪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在海外市場提供及時、高效的售後服務,同樣是雅迪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不僅要求雅迪建立起完善的售後服務網路,還需要培訓大量專業的售後服務人員,無疑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諸多運營成本和管理難度。
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雅迪面臨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例如,新日股份透過代理模式將產品出口至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小牛電動的海外佈局已拓展至48個國家和地區;愛瑪科技在印尼的首座海外工廠也已正式啟動投產,開始與雅迪在東南亞市場展開正面交鋒。
國內遇增長瓶頸,海外又未開啟局面,在電動腳踏車新規到來的當下,雅迪既面臨著行業變革帶來的嚴峻挑戰,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新規的實施大幅提升了行業門檻,有望淘汰一批競爭對手,加速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這對於雅迪這樣的頭部企業而言,或許是一個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的絕佳契機。
但不可忽視的是,新規帶來的生產標準提升、成本增加等問題,也對雅迪的資金實力、技術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雅迪究竟能否在這場危機中敏銳地抓住機遇,實現戰略轉型與突破,重塑往日輝煌?還是會在重重壓力之下,逐漸失去行業優勢地位?
新規之下,作為行業龍頭,雅迪的興衰成敗,也將深刻影響整個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命運變遷。
參考資料:
財新《聚焦電動腳踏車消防安全 新標將於9月1日起實施》
DoNews《銷量暴跌、純利腰斬,雅迪正跌落神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