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朋友圈,大家紛紛玩起了“猜後腦勺”的遊戲。
無他,這場座談會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光是那些背影,已經足以讓市場情緒升溫。
眾所周知,昨天召開的座談會,是國內級別最高意義最重大的座談會。2012年以來,這種規格的民營經濟座談會,僅有兩次。一次是2018年11月1日,另一次就是2025年2月17日。
會議尚未召開時,外界已經充滿猜測。一些外媒上週就放出訊息:馬雲要現身。
這場會議,牽動的不僅是市場,更是全球視線。

1
十九大之前,並未召開過民營企業座談會。直到2018年11月1日,才首次舉行。當時的背景是“民營經濟離場論”在社會上引發巨大爭議。
2018年9月,自媒體作者、號稱“資深金融人士”的吳小平發表文章,稱“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此言一齣,立刻掀起軒然大波。
那一年,國內外形勢風雲突變。曾經資產規模高達2萬億人民幣的安邦集團被國資接管,債務近萬億的海航也陷入同樣困境;國際市場上,中美貿易戰爆發,珠三角外貿工廠訂單驟降,企業主們焦慮瀰漫。
民營企業家的不安並非空穴來風,經濟資料也印證了這種情緒。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高階研究員關志雄指出,中國國有企業的利潤佔比,從2015年的22%升至2018年的28%。這一年,國企在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利潤份額上,雙雙反超民企。
面對市場的悲觀論調,領導人在首次民企座談會上明確回應:“有的人提出所謂‘民營經濟離場論’,說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使命,要退出歷史舞臺;有的人提出所謂‘新公私合營論’,把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為新一輪‘公私合營’;有的人說加強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是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控制,等等。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
隨即,官方宣傳口徑轉向“民營企業是自己人”,強調不僅不會讓民企“離場”,反而要走向更大的舞臺。
在那之後,最高層級雖然多次召開涉及民營經濟的會議,但要麼混合國企參會,要麼聚焦於疫情恢復、平臺經濟治理等議題,並未再單獨召開冠名“民企座談會”的會議。因此,2018年的座談會,被普遍認為是“新時代”下對民營經濟的定調。
國海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歷史上中國曾三次推出高規格的民營經濟穩增長政策,分別是:
2005年“非公36條”,對應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一波民企擴張潮;
2010年“新36條”,出臺時正值金融危機後,中國民企迎來一輪大洗牌;
2018年民企座談會後出臺的“28條”,則針對民企對市場前景的信心危機。
如今,距離上一次同規格座談會已過去六年多,這次會議的時間節點同樣耐人尋味。
回顧歷史,中國每一次推出高規格的民企政策,幾乎都發生在產業格局的重大調整期。而這一次,時間點、國際環境、產業發展方向,都預示著民營經濟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的關鍵角色。
2
在更高的維度看,中國如此重視民營經濟,其實是在為中美經濟對撞積蓄力量。
特朗普迴歸白宮之後,沒多久就擺明態度:美國優先2.0,歐洲靠邊站,俄羅斯拉過來,亞洲這邊得動真格的了。說白了,就是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對付中國上,中美經濟的正面對撞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實。這時候,中國這邊的動作也很清晰:不光是強化產業鏈、科技自立,還要進一步扶持民營經濟,讓整個經濟體系更有韌性。
民營經濟不是簡單的GDP貢獻者,而是中國在全球競爭中的一張底牌。過去幾十年,中國民營企業硬是從夾縫裡殺出一條血路,從傳統制造到高科技,從內需市場到全球化佈局,積累了一整套適應複雜環境的生存技能。現在,在全球化格局逐漸分裂、供應鏈重組的大背景下,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態度其實是在釋放訊號——未來這場硬仗,光靠國企是不夠的,民營經濟的活力才是中國真正的勝負手。
這場中美經濟對撞,已經不只是打貿易戰、搞科技封鎖那麼簡單了,而是進入了更深層次的較量。這場較量最終會讓全球經濟分裂成兩個系統。過去那種全球化分工、供應鏈互補的模式,正在被中美之間的競爭徹底打破。
最終的結果,就是全球進入一場“新冷戰”模式。供應鏈重構、金融競爭、科技標準之爭,這些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而是會成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主旋律。對中國來說,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在這種大環境下,確保經濟穩住、科技突破、市場持續增長,同時讓民營企業在這場競爭中找到新的發展機會。這不僅關乎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也將決定新世界格局的走向。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高規格地重申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就不僅僅是因為民營經濟貢獻了60%的GDP、70%的科技創新和80%的就業,更因為它在過去幾十年裡以及未來很長時間,是中國與全球競爭的關鍵支柱。
3
這場座談會里,誰來了,誰沒來,比會議內容更重要。
來了的,基本都是實體產業、新能源、人工智慧的代表。任正非、馬化騰、雷軍、王傳福這些人,代表的是國家重點支援的科技、製造、新能源產業。
但百度的李彥宏、京東的劉強東、抖音的張一鳴、360的周鴻禕,都不在名單之列。
每個人的缺席肯定都有原因,但從整體來看,他們的缺席本身就透露出當前政策風向的深層邏輯。
字節跳動缺席可以理解。TikTok在美國面臨監管困境,如果張一鳴高調現身,可能會加劇外界對中國政府支援位元組的猜測。面對中美競爭日趨激烈的局勢,抖音選擇低調,既是現實考量,也是戰略避險。
劉強東的缺席也在意料之中。明尼蘇達事件的影響仍在,京東的管理風格也已發生轉變,從劉強東個人英雄主義,逐步向集體治理模式過渡。
360的周鴻禕不來,倒是合情合理。作為一家與網路安全、政府專案緊密相關的企業,360的基因決定了它的特殊性。它並不屬於市場化競爭的核心網際網路企業,而是更接近戰略安全範疇。周鴻禕的缺席,反而印證了這次座談會的重點:它並不是一次簡單的網際網路企業聚會,而是一次真正關於產業升級的戰略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強調的是製造業、科技創新、新能源、人工智慧,而不是過去的流量平臺、廣告經濟、內容變現。
最失落的,恐怕是李彥宏。從當年與馬雲、馬化騰並稱“三巨頭”的BAT時代,到如今百度在AI競賽中步履蹣跚,他的缺席似乎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徹底落幕。過去十幾年,百度在國內搜尋市場一家獨大,靠著谷歌退出的紅利活得風生水起,但當全球科技浪潮進入AI、大模型、算力時代,百度卻始終未能真正站上巔峰。曾經的三巨頭,如今只有馬化騰還穩坐高臺,而馬雲經過沉寂後又重返舞臺,唯獨百度,始終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突破口。只要李彥宏的思維不變,只要百度的競價排名模式不變,這家公司就無法在新的產業變革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誰來了,誰沒來,本身就反映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方向。
4
而這次座談會,最受矚目的,當然是馬雲。
在會議的握手環節,新聞聯播的同期聲裡清晰地傳來一句:“還好吧?”
這聲問候,簡短,卻意味深長。
過去幾年,馬雲的名字幾乎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2020年外灘金融峰會上的一番犀利發言,讓他遭遇監管風暴,螞蟻集團IPO緊急叫停,阿里股價暴跌,公司估值大幅縮水。
此後,他低調蟄伏,在東京銀座、西班牙遊艇、紐西蘭牧場之間穿梭。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他去哪了,而是他在等什麼。
現在,他等到的,是政策思路的轉變。
2025年初,蘋果CEO庫克三度訪華,最終確定阿里成為Apple Intelligence在華的獨家合作伙伴。訊息一齣,阿里股價單週暴漲24%。這是資本市場信心恢復的一個訊號,也是政策風向改變的又一個印證。
這一次,馬雲又起到風向標的作用。他參會的訊息帶動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科技股當日大幅上漲,其中阿里股價接近三年高位,小米創歷史新高,市場普遍將此視為政策轉向的積極訊號。
馬雲的迴歸,不只是個人的迴歸,也是整個民營經濟進入新階段的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馬雲此次參會穿著的是新中式服裝。他的服裝風格,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訊號——不同於早年在國際舞臺上穿西裝侃侃而談的網際網路英雄,他如今更像是一位在國內市場深耕的商界長者,帶著一種更加本土化、更加符合新秩序的氣質。
這樣的穿著,同樣可以理解為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民企,在當下的大變局中,如何調整自身定位,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
5
結合這次座談會上領導人的講話內容,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這次會議的核心並不是簡單地給民營經濟打氣,而是一次方向性的明確。
講話中強調了“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些關鍵詞,正是當前經濟政策的主旋律。
過去依賴流量、資本運作、市場壟斷的網際網路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經濟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製造業升級、實體經濟支撐、科技自主可控的戰略方向。這也是為什麼任正非、王傳福、雷軍這些實業家成為座談會的核心,而曾經依靠網際網路廣告、平臺流量、資本運作的企業家們則被邊緣化。
此外,從這次列席的企業家來看,中國經濟的重點也發生變化。除了馬雲,還有騰訊CEO馬化騰、小米創始人雷軍、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要麼是網際網路巨頭,要麼是尖端創新的“小龍”。
對比之下,六年多前列席發言的企業家,則大多來自傳統行業,即便是來自IT也是老牌的軟體外包公司。
從流量經濟到硬科技,從金融資本到實體制造,從資本套利到長期主義,從傳統行業到新質生產力——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種必然。
未來,能站穩腳跟的,不再是依賴流量紅利的企業,而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科技、能夠提供長期價值的公司。
這不僅是中國經濟調整的必然結果,也是面對中美競爭時,中國選擇的最優解。
如果你讀到這裡,說明你對中國民營經濟的走向、中美經濟博弈,以及全球產業競爭有濃厚興趣。但公眾號的篇幅有限,很多更深入的分析、資料支撐和長期趨勢研判,都無法在這裡展開。
在知識星球,我會提供更詳盡的深度分析:
✅ 行業解讀 | 解析中美經濟對撞下的核心產業,哪些行業有機會,哪些企業正迎來拐點?
✅ 政策解碼 | 細拆國家層面的政策訊號,哪些是短期調整,哪些是長期趨勢?
🎯 知識星球專屬內容,每週更新,提供更系統、更深度的趨勢研判!
🚀 現在加入 👉

如果你也關注這場全球大變局,希望站在更高的維度看清未來,那就加入我們,一起探索答案!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