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鑫浩
來源:邱處機(ID:qiuchuji_1993)
阿里更加務實了。
6月26日晚間,據阿里年報披露,阿里巴巴合夥人名單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瘦身”——9位合夥人退出,僅剩17人,創下2014年上市以來的最低紀錄。
而在這份新名單中,最引人注目的名字,無疑是蔣凡。
這位39歲的少帥,不僅穩坐阿里電商事業群CEO之位,還首次進入阿里合夥人委員會,成為該核心決策機構中最年輕的成員。
他的晉升,標誌著阿里權力結構的一次重大調整——從“價值觀優先”轉向“業務能力至上”,而蔣凡,正是這一轉變的最佳代言人。
01
阿里合夥人“大瘦身”:
不在業務一線的,基本都退出了
阿里合夥人制度自2010年正式確立以來,一直都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目的是保障企業文化和戰略傳承,同時實現創始團隊對公司控制權的長期維護。
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增長壓力加大,這套體系也在經歷深刻的變革。
據阿里2025財年年報,合夥人名單已經從26人銳減至17人,退出的9人包括:
彭蕾(阿里“十八羅漢”之一,前支付寶CEO)
戴珊(阿里“十八羅漢”之一,前B2B事業群總裁)
張勇(前阿里CEO、董事會主席)
俞永福(前本地生活集團CEO)
武衛(前集團CFO)
朱順炎(前阿里健康董事長)
方永新(前餓了麼總裁)
宋潔(前阿里活動策劃負責人)
孫利軍(前農村淘寶負責人)
這些退出的合夥人,大多已不再負責具體業務,或轉向投資、公益等非一線崗位。比如張勇去年3月已經加盟晨壹基金,當起了PE投資人;曾經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的戴珊,於2023年12月卸任淘天集團CEO,去牽頭組建起資產管理公司。
一位阿里內部人士直言:“不在業務一線的,基本都退出了。”由此可見,這次調整的核心邏輯,是阿里正在從“價值觀驅動”轉向“增長驅動”。
過去,合夥人被視為阿里文化的守護者,入選標準更強調對“六脈神劍”價值觀的堅守。但近年來,隨著拼多多、抖音電商等新勢力的崛起,阿里增長承壓,管理層意識到,必須要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
蔡崇信和吳泳銘在2025年致股東信中就明確表示,未來阿里的核心戰略是“電商+AI”,合夥人團隊必須圍繞這兩大業務展開。
因此,新名單中的17位合夥人,有9人直接負責電商、雲等核心業務,有4人屬於集團高管團隊,僅4人是資深元老(如馬雲、蔡崇信)。

阿里巴巴現任合夥人
“比十八羅漢還少一人”,這句阿里內部的調侃,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宣告——阿里正在告別“老人政治”,全力押注業務增長。
02
蔣凡的“權力過山車”:從低谷到巔峰
合夥人名單變化中,最突出的無疑是蔣凡。今年39歲的他,不僅是阿里最年輕的合夥人,還成為了最年輕的合夥委員會成員。
要知道阿里合夥委員會才是阿里真正的權力中心,負責合夥人的選舉和退出,此前由馬雲、蔡崇信、邵曉鋒、吳泳銘和彭蕾組成,現在蔣凡替補了彭蕾。
說起蔣凡,他的職業生涯堪稱一部“逆襲史”。
2013年,阿里收購其創辦的友盟,蔣凡由此加入阿里。憑藉出色的產品能力,他迅速崛起,主導了淘寶的無線化轉型,並在2017年升任淘寶總裁,2019年兼任天貓總裁,成為阿里最年輕的合夥人之一。
然而,2020年的一場個人風波,讓他的職業生涯急轉直下。
當年4月,蔣凡因家庭問題捲入輿論風暴,阿里迅速啟動調查。儘管最終認定“無利益輸送”,但他仍被取消合夥人身份、降級處理,並於2021年底調離核心業務,轉戰海外市場。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明升暗降”——海外電商雖重要,但相比國內淘天業務,仍屬邊緣戰場。

但蔣凡用業績證明了自己。
他接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後,迅速調整策略:
1、強化本地化運營:在東南亞、歐洲等地設立本地團隊,而非依賴中國空降高管。
2、推出“全託管”模式:商家只需供貨,平臺負責運營、物流,極大降低了出海門檻。
3、佈局新興市場:在土耳其、西班牙等地推出Trendyol、Miravia等本地化平臺。
短短兩年,AIDC業績飆升——就2025財年而言,阿里國際零售商業收入增長33%,速賣通訂單量增長超50%,Trendyol GMV同比增長110%。
這一成績,讓蔣凡在2023年7月重新成為阿里合夥人,並在2024年11月被任命為電商事業群CEO,統管淘寶、天貓、國際電商、1688、閒魚等所有電商業務。
而就在這幾天,阿里又進一步整合餓了麼、飛豬至電商事業群,由蔣凡統一指揮。至此,蔣凡幾乎掌控了阿里所有具備消費屬性的業務,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電商之王”。
從“流放海外”到“重歸核心”,蔣凡的崛起,折射出阿里戰略的徹底轉向——增長高於一切,讓能打仗的人掌握話語權。
在致股東信中,蔡崇信和吳泳銘寫道:“阿里的基因裡沒有守成,只有創造。”而蔣凡,正是阿里在AI時代“重新創業”的關鍵旗手。
他的下一步動作,將影響阿里能否重回巔峰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福建龍巖人,現在常駐北京。公眾號專注於撰寫商業牛人的成長經歷和認知升級,讓我們一起向他們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