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地圖即將重繪:中國學生正在去哪兒?

曾經被稱為國際教育“金礦”的中國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轉向。
一場由教育資料機構 Bonard 主辦的最新線上研討會指出,中國學生對美英加澳這四大留學目的地的興趣正在減退,越來越多家庭開始把目光投向更近、更穩、更划算的新興留學國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留學咖啡館
Bonard 高階研究顧問蘇蘇(Su Su)在會上表示,“中國已不再是那個唾手可得的留學金礦”,家庭更加精打細算,也更傾向選擇亞洲地區的高性價比國家作為留學目的地。
從資料看,這一趨勢最明顯地體現在美國。自 2020/21 年以來,中國赴美學生數量開始下降,至今仍未恢復。而印度已於 2023 年正式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國際生來源國,這一趨勢在最新官方資料中進一步拉大。
相比之下,英國的中國學生增長保持穩定。雖然簽證透過率在 2024 年同比下降了 6%,但整體學生數量仍在緩慢增長。
加拿大則在政府收緊學籤政策後,中國學生簽證透過率在去年下降了 21%,但大學層級的註冊人數保持穩定,影響主要集中在非高教領域。

澳洲與紐西蘭,則迎來了略微的回暖。蘇蘇強調,儘管整體份額在下降,但中國仍是一個關鍵市場。

Bonard 也同時提醒各大機構與高校不要就此忽視中國市場。雖然中國留學生“出走四大國”的趨勢初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徹底放棄,而是需要學校和中介重新適應家長期望、調整服務內容。
“此時正是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理解其變化,做出戰略調整的關鍵視窗期。”

1.經濟壓力上升
Bonard 的資料顯示,中國中產家庭收入增長放緩成為影響留學決策的關鍵因素之一。留學費用動輒幾十萬人民幣,再疊加海外高昂的生活成本,讓許多家庭開始精打細算。
過去“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出國”的情緒逐漸退潮,取而代之的是:有沒有獎學金?這個國家畢業能移民嗎?投資回報率怎麼樣?
2.就業導向更明確
留學的意義早已不是“鍍金”兩個字所能概括。隨著中國青年就業市場愈發競爭激烈,留學家庭開始將留學後的就業落地擺在首位
現在的家長希望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尤其在當前中國 16-24 歲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 19% 的背景下,就業前景成為家庭優先考量因素之一。
3.政策與簽證波動加劇焦慮
除了經濟考量,政策穩定性也成為中國家庭的重要決策因素。
儘管美國仍有頂尖資源和教育吸引力,但特朗普等政客頻繁釋出涉留學生的政策言論,已經嚴重影響了家庭對其留學環境的信任感。
這些美國朝令夕改的政策風格、加拿大的配額收緊,以及英國不斷變化的陪讀與移民規則,都讓中國家庭對政策穩定性產生擔憂
Bonard 諮詢顧問蘇蘇指出,“即使政策尚未落地,負面新聞本身就已足夠勸退一部分人。”
相比之下,儘管英國也有所收緊,比如限制帶配偶政策,但其政策傳遞更清晰、穩定性更強,因此在部分家長眼中成為“最安全的選擇”。
當“傳統貴族路線”逐漸失去吸引力,更具價效比和文化親近感的亞洲目的地開始成為中國留學生的新寵。
以新加坡和香港為代表的亞洲教育中心正逐步成為“精英價效比”之選:
  • 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連續多年位列 QS 世界排名前 15,2023 年吸引中國學生人數同比增長 12%。
  • 香港地區高校,如港大、中大、科大,也持續開放中文+英文雙語授課,2024 年春季招生季,中國大陸生申請量同比上漲超過 15%。
而日韓也透過政策傾斜持續發力:
  • 日本政府計劃到 2033 年將國際學生總數提升至 40 萬,推出更多英文授課專案。2023 年來自中國的學生已突破 12 萬人,佔國際生總數的近四成。
  • 韓國政府推出 Study Korea 3.0 計劃,簡化簽證流程、提升獎學金覆蓋,2023 年中國大陸赴韓留學生回升至 7 萬人,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此外,馬來西亞憑藉英美名校分校聚集、生活成本低、英文授課靈活等優勢,正在成為中產家庭“留學平替”首選之一。馬來亞大學、泰萊大學等高校在小紅書和抖音上的討論熱度持續上升。
亞洲各國的留學友好型政策,不僅吸引了預算有限但學術目標明確的家庭,也推動了近距離國際教育的新趨勢。
中國學生不再一窩蜂地湧向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這既是現實倒逼的結果,也是市場理性迴歸的訊號。

隨著留學變得更加複雜化和精細化,從業者與申請人都必須更新認知框架。我們相信,真正的機會不是消失了,而是轉移了。下一波紅利,或許正藏在那些還未被充分挖掘的留學目的地裡
而對於我們留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去哪,而是為何而去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