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套有趣的“新型孝子標準”,別看只有簡簡單單8個條件,能全部達標的孩子寥寥無幾。如果你的孩子滿足以下8條中的任意4條,就算是“及格孝子”了:
1、不用打生長激素2、不用配眼鏡3、不用矯正牙齒4、沒有鼻炎5、學習不費媽6、不過敏,什麼都能吃7、不玩手機8、不過度肥胖

養娃沒別的,主打一個“費錢費媽”。特別是近年來,近視患者愈發呈現低齡化趨勢,光視力這一個問題,就讓無數家長頭疼不已:
“兒子我從小管的很嚴,平時不準看手機,只允許週末用平板看紀錄片,並且一次不超過45分鐘,結果才3年級,學校視力檢測,兩隻眼睛都近視了。”
“我女兒從幼兒園開始每天跟外婆出門跳廣場舞,一跳2小時,結果才剛剛3年級,就嚷嚷自己看不清黑板,去醫院檢查,大夫建議配矯正眼鏡。”
在這場視力保衛戰中,價格高昂的Ok鏡(角膜塑形鏡)只是最顯性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護眼檯燈以“全光譜”的名義標價2000;葉黃素補劑以“德國進口”為由按月購買;鏡片耗材動則成千上萬,這些開支如同散落的拼圖,在家長焦慮的瞳孔裡拼湊出完整的焦慮圖譜。

近視矯正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投資馬拉松。從大小螢幕的嚴防死守,到讀寫姿勢的耳提面命,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好孩子的視力保護?是我們點錯了科技樹,還是執行力仍然不足?

藏在眼睛裡的“劇場效應”
眾所周知,人類的眼睛如同一臺精密的光學儀器,角膜和晶狀體如同鏡頭組合,負責把外界光線折射到視網膜成像。
健康的眼球,能在0.3秒內完成從看星空到讀微雕的切換。這種令市面上最先進的單反相機都自愧不如的變焦能力,源自環繞其四周比髮絲還細的懸韌帶(由膠原纖維構成),它們透過睫狀肌的收縮放鬆,像調節氣球的厚度那樣調節晶狀體的焦距。

當人們看近處物體時,懸韌帶鬆弛,睫狀肌(體)收縮,晶狀體變厚(凸),焦距縮短;當人們看遠處物體時,懸韌帶拉緊,睫狀肌放鬆,晶狀體變薄(扁),焦距延長。

然而,當孩子長時間盯著30釐米內的近距離物體時,這個光學系統會面臨一個矛盾:
為了看清近處,睫狀肌本能持續收縮,晶狀體變厚焦距變短,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前成像,這使得本應接受來自遠處光線的區域,被近處物體霸佔,遠處物體因此模糊不清。
就像劇場裡前排觀眾站起來擋住後排視線,後排觀眾會立即起立那樣,視網膜此時會立即向大腦傳送警報,要求啟動修正程式。
這裡所謂修正程式,就是透過釋放生長因子(如TGF-β)訊號,讓角膜後方的鞏膜(一層堅韌的膠原纖維外殼)逐漸變薄、延展,導致眼軸以每年0.3-0.5毫米的速度增長。這個過程就像建築工人在混凝土中悄悄抽走鋼筋,原本緻密的纖維網逐漸疏鬆,眼球后壁在內部壓力下緩慢外凸,眼軸就此延長,每多延長1毫米,近視度數大約會增加200-300度。

當然生長因子的釋放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基因、環境等多重因素的調控影響。
首先,如果父母雙方近視,孩子眼球的鞏膜膠原纖維可能天生韌性不足,就像含碳量超標的鋼筋,在同樣的外力下更容易變形。
2007年的一項經典研究表明,「父母不近視」,孩子發生近視的機率為7.6%;「父母其中一人近視」,孩子發生近視機率為14.9%;「父母中雙方都近視」,孩子發生近視機率為43.6%。
也就是說,近視具有遺傳性。就算父母的近視是後天造成的,也有傳給孩子的可能。

(圖片及資料來源:丁香醫生)
其次,鞏膜生長還存在一個關鍵的調控開關——視網膜多巴胺。
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陽光中的高能光子流(>1000勒克斯)會啟用視網膜的特殊細胞,促使其分泌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透過調節鞏膜外膠原蛋白、蛋白多糖等基質的代謝,調控鞏膜細胞的增殖、分化,進而阻止鞏膜的生長。
但當光線強度小於500勒克斯(相當於室內燈光的亮度)時,視網膜多巴胺沉睡不醒,鞏膜因此在睫狀肌不加節制的持續收縮刺激下,悄然變形。
另外,眼睛自有一套精妙的能耗管理系統。

當孩子在糟糕的光線環境中連續注視近物45分鐘以上,睫狀肌持續收縮的耗能堪比百米衝刺,這種狀態導致脈絡膜(眼球的血氧倉庫)血流迅速降低、眼球血液缺氧,進而引起鞏膜變薄,眼軸增長,更容易近視!
而充足的戶外活動以及每隔20分鐘的遠眺,能使脈絡膜血流增加,鞏膜變厚,眼軸恢復如初,如同給眼球按下“重啟鍵”。經年累月下來,眼軸增長速度緩慢,也就自然遠離了近視的可能。


近視的鍋,螢幕不背
以上,近視發生的核心機制,在於光營養不足;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以及不幸拿到更易近視的基因彩票,而傳統上只強調多去戶外、少看螢幕的護眼措施,看似對症下藥,實際只完成形式任務,治標不治本:
1、被打折扣的“陽光劑量”
就像定時孩子補充維生素D,在正午陽光下暴露10分鐘,效果遠超陰天傍晚的1小時,在樹蔭下(光照約3000勒克斯)玩積木的孩子,與在陽光下奔跑(>10000勒克斯)的孩子相比,視網膜接收光子能量後多巴胺的分泌量相差3倍以上。

新加坡國立大學2024年的追蹤研究顯示,每日接受大於10000勒克斯光照120分鐘的兒童,近視發生率比僅達標時長但光照不足者低58%。
遺憾的是,朋友家每天晚飯後陪外婆出門跳廣場舞2小時的女兒,戶外時長雖然夠,但光照強度嚴重不足,眼睛遠近交替注視水平不夠。
2、琴棋書畫的"優雅刺客"
“電子產品看多了對眼睛不好”,這屆家長自己還在上學就時被強行灌輸的認知確實沒錯,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逐漸趨向於認為螢幕藍光要達到損傷閾值,需每天持續暴露超過12小時以上,這其實遠超正常使用範疇。它們真正的危險在於昏暗環境下的長時間近距離凝視,會誘發脈絡膜暫時性缺氧、痙攣,這本質上與長時間看書無異。
然而在素質教育、全人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家長忽略了一個事實,鋼琴琴譜上的音符、圍棋棋子的排布、素描畫上的細節,本質上與書本和螢幕一樣,都屬於「近距離用眼刺客」。

當孩子連續45分鐘盯著琴譜,眼球承受的調節負荷與玩手機無異——琴譜距離通常僅30-40cm,且黑白對比強烈的五線譜會誘發"視覺微顫"(每秒3-5次微小調節)。
更危險的是,這類活動往往伴有高度專注,眨眼頻率從正常的15次/分鐘驟降至5次/分鐘,角膜表面淚膜加速破裂,形成"乾燥-模糊-更用力聚焦"的惡性迴圈。

廣州眼科中心近年的監測顯示,連續彈琴1小時的兒童,眼軸暫時性增長幅度比看電視組高0.02毫米。
好巧不巧,和說姐抱怨過沒怎麼使用螢幕、眼睛卻依然近視的朋友們的孩子,無一例外,不是高階琴童,就是滿血棋士。
3、讀寫姿勢的"毫米級誤差"
即使沒有電子螢幕,當孩子寫作業時頭頸前傾15度,書本距離會從40cm縮短至28cm。這12cm的變化,讓眼球承受的調節力從2.5D(屈光度)躍升至3.6D——相當於睫狀肌每天多舉1小時"啞鈴"。
更隱蔽的是握筆姿勢:拇指與食指交叉形成的"死亡三角區",會遮擋視線迫使孩子側頭,導致雙眼成像產生0.5D差異,這種持續性的視差壓力如同往天平一側悄悄加碼,最終引發雙眼軸長髮育不同步。

細心觀察,那些小小年紀就近視的孩子,未必人人都是螢幕重度使用者,但多數讀寫姿勢一言難盡。
4、遺傳設定的"敏感閾值"
攜帶近視基因的孩子,其鞏膜對生長訊號的響應如同裝了擴音器。假設普通孩子連續閱讀30分鐘會釋放1單位生長訊號,遺傳高風險兒童可能釋放1.5單位。這就像兩人同喝一杯咖啡,咖啡因代謝基因不同者,清醒時長可差3倍。
更沒處說理的是,不同的遺傳設定,不但內在生長因子的響應水平不同,而且外部一些硬體也不同,這也導致了孩子近不近視、什麼時候近視的差別。

人剛出生時眼軸相對較短,大部分都是遠視眼,這在醫學上被稱為“遠視儲備”。隨著年齡增長,眼軸會增長到正常長度,人也就擁有了正常的視力。長到正常長度之後,再長就會變成近視了。

有的人天生眼軸短,遠視儲備多,眼軸增長速度慢,所以就不容易近視;有的人天生眼軸長,遠視儲備少,同樣的防控水平,更容易近視。

標本兼治,精準防控
剖析至此,問題的迷霧散盡,正確的行動方法已然浮現,是時候該將洞察轉化為實踐:
1、去陽光下,做大運動
戶外活動的關鍵在於光照強度與有效瞳孔暴露時間。儘量選擇上午9-11點,下午3-5點這兩個陽光中富含藍紫光、最能刺激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時段出門;
儘量引導孩子去開闊地帶,做眼睛能自由遠近交替注視的全身大運動,比如放風箏、騎行、輪滑、打球等,而不是躲在樹蔭下挖沙、玩卡牌。

孩子若能確保戶外活動時段光照強度大於10000勒克斯(相當於晴天清晨或傍晚時分的自然光照強度),每日累計2小時,近視風險將比長期待在室內同齡人降低50%。
2、恪守黃金護眼法則
為了讓眼睛脈絡膜儘可能處在理想的能耗狀態,眼科醫生們曾總結出很多黃金護眼法則,其中強調正確讀寫姿勢的「一尺一寸一拳」法則大家耳熟能詳,但能緩解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疲勞的「20-20-20」法則知之者甚少。
所謂「20-20-20」護眼法則,即每看20分鐘近處,就要遠眺20英尺(6米)以外的地方至少20秒。就像我們負重行走,一口氣前行1000米一定很累,不如中途多次放下重物,稍事休息,到終點不至於累到癱倒。眼睛每看20分鐘近處,眼球睫狀肌持續緊張,遠眺能使睫狀肌得到放鬆,避免因長期緊張導致眼軸增長,從而預防近視。
3、珍惜遠視儲備,儘早評估遺傳風險
遠視儲備作為內卷時代一項重要的身體資源,自孩子出生起家長就該引起重視。
比如嬰兒時期,孩子哄睡後,有家長習慣開小夜燈或自己玩手機,殊不知小夜燈或手機散發的光線,也會使小嬰兒的眼球睫狀肌和神經系統處於緊繃狀態,長期如此,會對其珍貴的遠視儲備造成不必要的消耗。

比如幼兒時期,家長們喜聞樂見的樂高、拼裝等室內遊戲,也屬於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專案,“鋼琴彈累了,我們玩樂高休息一會吧”,這種安排其實並不能給眼睛減負,長此以往也會消耗孩子的遠視儲備。

那些有關近視的遺傳風險,我們後天雖然無法從質上改變,但卻能儘早風險評估、儘早人工介入。對父母均高度近視的孩子,眼科醫生建議3歲起建立屈光檔案,每3個月測眼軸,當眼軸年增速>0.2mm時可以啟動醫學干預,如佩戴離焦鏡片或OK鏡,使用阿托品滴眼液,補充葉黃素、DHA等營養物質,高強度間歇運動等措施,都能有效延緩與減輕近視的發生。
除卻以上這些個體差異比較大的,現代教室裡的電子白板光、現代家居里的冷白光等等,長期接觸本質上都會給脈絡膜增加不必要的血氧負擔,都會增加孩子的近視風險,不過因其相對均勻作用於每個孩子,在此不一一展開贅述。


說到底,孩子近視防控是個複雜的生態工程,很多問題不是我們意識到了就能去改,也不是我們改了就能把問題解決。我們能做的只是:最佳化那些我們盡在掌握的,看淡那些我們管不了的,別試圖與基因對抗,而是透過精準防控,讓孩子的視力在成長效率與健康閾值間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點,或許才是當下父母應該抱持的一種價值觀。
作者:鳶尾花花兒,精英說作者。認真帶娃,認真寫字,擁有兩件軍大衣的80後寶媽。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參考資料:
1. Smith, J. et al. (2023). *Light Intensity Thresholds for Retinal Dopamine Activation*. Nature Ophthalmology.
2. Zhao, L. et al. (2024). *Sunlight Exposure and Myopia Prevention in Singaporean Children*. JAMA Pediatrics.
3. Chen, H. et al. (2022).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Reading Posture on Ocular Strain*.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 Wang, Y. et al. (2023). *Association Between Writing Posture and Refractive Error Asymmetr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Report.
5. Li, X. et al. (2024). *Visual Tremor in Musical Score Reading*. Journal of Vision Science.
6. Liu, Q. et al. (2023). *Axial Length Changes During Piano Practice*.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7、@丁香醫生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