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過度用眼、晚上摸黑刷手機,這屆媽媽的毛病不比孩子少!

晚上十點,孩子終於發出了均勻的呼吸,你偷摸拿出手機,在黑暗中刷起來——
每晚孩子入睡後,才來到真正屬於媽媽的個人時間,所以你格外珍惜,抱著手機,遲遲不捨得入睡。
第二天白天又是高強度用眼,緊盯著電腦螢幕,還要留意群裡各種訊息轟炸。
乾澀的眼球像被撒了把沙子,又有些痠痛——
當我們執著於監控孩子的螢幕使用時間,自己眼睛卻早已淪為重災區。
這不僅僅是熬夜的睏倦,而是乾眼症正在給"超人媽媽"們開具健康罰單。
圖片:《狂飆》劇照,裡面主角高啟強為了見大嫂,謊稱自己得了“絕症”,其實他所謂的絕症,就是乾眼症
近年來,乾眼症的發病呈上升趨勢,眼科就診人數也越來越多,據統計,中國約有17%的人患有乾眼症。
如果有眼脹、眼乾、見風流淚甚至長期眼乾的症狀,你也可能得了乾眼症。
以下是一篇純乾貨科普,給大家講明白如何預防和緩解乾眼症。
乾眼症為何讓眼睛難受?
人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液體,叫做淚膜。
淚膜有三層,從外到內依次是脂質層、水層、黏液層,它們覆蓋在眼睛表面,起潤滑和保溼的作用,還能為眼表組織提供營養。
我們每次眨眼,都會在眼睛表面形成新的液體層,以維持淚膜的完整。如果一直不眨眼,任由淚膜中的液體蒸發,眼表就會失去保護層,我們也會覺得眼睛酸澀
淚膜的三層結構 | vmcli.com
通常情況下,淚膜的完整性可以維持15-45秒,高於我們放鬆狀態下每分鐘10-15次的眨眼頻率。但乾眼症患者新形成的淚膜往往不穩定,很快就破裂因此,他們需要更多次的眨眼來維持淚膜的完整性。
很多原因會使得淚膜液體分泌減少或蒸發增多,如果淚膜穩定性因此下降,就很有可能引發乾眼症。

這些症狀你也有嗎?

乾眼症患者除了眼睛幹以外,通常還有一系列其他症狀:
  1. 對光敏感,早上起床的時候會有些睜不開眼;
  2. 常覺得眼皮很重或是眼睛裡有東西;
  3. 眼睛會有發紅的現象或是灼燒感;
  4. 眼睛很容易疲勞,還會出現模糊,學習工作會難以集中精力;
  5. 迎風容易流淚
迎風急性流出的液體,與通常的淚膜液體相比成分不平衡,不能很好地緩解乾燥症狀 | 圖蟲創意
乾眼症一般不會致盲,但卻能明顯降低生活質量,長期的眼乾也容易發展為乾眼症,因此需要重視起來。
你屬於易感人群嗎?
乾眼症的病因比較複雜,相關發病機制也尚未完全明確,但人群研究證實以下因素會增加乾眼症的患病風險。
1、年齡增大

乾眼症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大,淚液的分泌功能會逐漸減弱。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和角膜接觸鏡的普及,年輕患者越來越多。
2、女性
女性更容易患乾眼症。懷孕、使用避孕藥以及更年期的女性,乾眼症狀會由於激素變化加重。
3、空氣不流通或經常使用電腦

長期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場所或是粉塵環境中,以及經常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比如經常使用電腦,可加速淚液蒸發引起乾眼。
對著螢幕時,會因為專注加速淚液蒸發 | 圖蟲創意
4、長時間用藥

乾眼症是某些藥物的不良反應,比如降壓藥物和抗抑鬱藥物等。此外,一些含有防腐劑成分的眼藥水,可導致淚液分泌減少,如果不遵照說明,隨意增加用藥量或延長用藥時間,不僅不能緩解乾眼症狀,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5、其他眼部疾病的後遺症
例如沙眼、感染性結膜炎等疾病,可能會導致淚腺閉鎖,引起眼部乾燥。

這些方法可以緩解乾眼症

輕度的乾眼症,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以及使用人工淚液就可以緩解,中重度乾眼患者,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透過藥物或手術來治療。
1、改善生活方式

美瞳、隱形眼鏡等角膜接觸鏡,雖然美觀,但會加重乾眼症狀,建議有相關症狀的人減少使用。
眼線筆和睫毛膏有可能阻擋眼中的腺體,導致眼睛周圍區域發炎,建議減少眼部化妝品的使用,比如只有重要場合才畫眼妝。
更重要的是減少對屏時間用眼1到2小時後,閉眼休息幾分鐘,或反覆眨眼幾秒鐘,並避免熬夜。
我們之前釋出過的孩子如何保護視力文章三甲醫院眼科醫生訪談精華版》,對於成年人保護視力也是有效的。
空氣乾燥的房間可以使用空氣加溼器
角膜接觸鏡會減少區域性細胞的氧供應,加重乾眼症狀 | lantorobot.com
2、飲食補充維生素A 

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比如胡蘿蔔、牛奶等。缺乏維生素A,淚腺上皮容易角質化,會影響淚液的分泌,使眼睛乾燥。
3、人工淚液

乾眼症的緩解可以靠人工淚液。人工淚液可改善眼表潤滑程度並增加溼度。目前市售的人工淚液,有最小包裝為一次用量的。這種小劑量包裝的人工淚液,既可減少防腐劑對角膜的損害,又能防止滴眼液的汙染,是比較理想的人工淚液製劑
我們店鋪本週四也會上架一款次拋型噴霧可以提供超細水霧,舒適安全又衛生,大家可以留意接下來的文章。
圖片來源:果殼實拍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幹眼症達到中重度,以上方法無法緩解,就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炎藥物,或者接受手術治療了。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希望大家都能夠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參考文獻
[1]李美玉主編.眼科學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https://nei.nih.gov/health/dryeye/dryeye
[3]https://www.nhs.uk/conditions/dry-eyes/
[4]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ry-eyes/symptoms-causes/syc-20371863
作者:黎小球、曲安
編輯:odette、小毛巾、Owl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