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
編輯|馬吉英
吉利新一輪的戰略整合風暴還在繼續。
5月7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股票程式碼:0175.HK)宣佈,計劃收購極氪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已發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車目前持有極氪約65.7%股份,若交易完成,極氪將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併。這意味著,此前登陸紐交所的極氪,即將私有化退市,成為吉利汽車的全資子公司。
這是去年9月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釋出《台州宣言》,稱要聚焦汽車主業後的又一重大戰略調整。“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複雜的經濟環境,我們將審時度勢,根據《台州宣言》精神,持續推動汽車業務整合,迴歸一個吉利。”李書福表示。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釋出《台州宣言》,標誌著吉利控股從戰略擴張轉向戰略聚焦和戰略整合。吉利控股稱,將關停並轉部分業務,堅持穩健經營,不盲目擴張。
在此戰略規劃下,吉利控股業務陸續完成整合。在整車品牌方面,領克汽車併入極氪,其他品牌則陸續併入吉利汽車,形成了極氪和吉利兩大品牌陣營。在業務層面,吉利控股對智慧輔助駕駛、智慧座艙和電池等領域研發、人員以及業務實體進行了整合。
與此同時,吉利控股集團已於近期宣佈設立輪值總裁制度。吉利控股集團官網顯示,自今年3月起,原副總裁兼COO戴慶擔任吉利控股集團輪值總裁。戴慶2000年加入吉利,曾擔任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兼CFO。目前,吉利暫未公佈其他輪值總裁人選。
隨著極氪私有化,吉利也由大擴張時代進入深度整合期。

極氪戰略回退
極氪曾用37個月重新整理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最快上市紀錄,其在美股上市後的表現也足夠亮眼。公開資料顯示,極氪開盤價為每股26美元,開始交易後股價一路上漲,盤中一度上漲40%,市值一度達到71.6億美元。截至上市首日美股收盤,極氪股價較發行價大漲34.57%。
作為吉利高階化轉型的重要棋子,極氪曾被寄予厚望。2021年,李書福創辦極氪,擔任董事長職務。安聰慧以聯合創始人、極氪董事兼CEO的身份,帶領新品牌開啟創業之路。
同年4月,極氪品牌旗下首款車型極氪001正式釋出。2022年,極氪品牌共交付7.19萬輛極氪001,超額完成7萬臺年交付目標,成為少數完成銷量目標的新造車公司之一。2023年,極氪品牌累計交付量達11.89萬輛,同比增長65%,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
之後極氪陸續釋出極氪X、極氪7X、極氪007、極氪009、極氪MIX、極氪009光輝版等車型,但都沒有重現極氪001剛上市時的火爆局面。
去年7月,極氪月交付量一度下滑至1.57萬輛,上市半年的極氪007並沒有扛起增長的任務;8月,極氪釋出極氪001和007兩款車型的2025款,座艙和智駕方面大幅升級,但卻造成了一年內三代車型同臺的局面。這讓老車主尤其不滿,網路流傳的圖片顯示,部分車主前往門店維權。
2024年極氪定下23萬輛的銷量目標,超過前兩年總和,但實際完成22.2萬輛,沒有完成年度目標。2025年,極氪預計銷售32萬輛,但前4個月銷量僅為5.5萬輛,月均銷量徘徊在1萬輛左右。

攝影:吳瑩
上市後,極氪股價也持續震盪,市值一度縮水至52億美元。
業績方面,2021年至2023年,極氪汽車總營收分別為65.28億元、319億元和516.73億元,表現出良好的增長趨勢;但淨虧損分別為45.14億元、76.55億元和82.64億元,虧損額持續擴大。
按照極氪的計劃,力爭在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但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總營收759.1億元,同比增長47%;淨虧損為57.9億元,同比收窄30%。
去年11月,極氪與領克啟動合併,成立極氪科技集團。同時,吉利汽車集團也進行大規模業務調整,將幾何、雷達、LEVC等獨立品牌重新整合回集團體系,意在統一管理、集中資源,打造協同效應。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科技集團CEO安聰慧預計,透過最大化協同,研發投入將降低10%~20%,BOM成本將降低5%~8%,產能利用率將提升3%~5%,營銷服務管理費用將降低10%~20%。
但海豚投研指出,吉利官方口徑雖然是為進一步落實《台州宣言》,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協同,提高企業競爭力,但本質原因還是原本賽馬機制跑不通,整合後仍然還是存在內耗問題。而此次極氪私有化後,吉利或許能更專注於整合幾大新能源汽車品牌,逐步解決內耗問題,更方便操刀改革。

李書福的新課題
剛進入汽車行業時,李書福就以“敢言”著稱。2001年,作為一名“造車新兵”,他在一個行業論壇上預言,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一定會倒閉,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期間,他形容“就像是一個農村小夥子追求世界級明星”。
在吉利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李書福都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爭取機會。
2007年,中國汽車行業爆發價格戰。當時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爭相降價,其他企業也被迫加入,導致包括吉利在內的很多車企生存空間被擠壓,低質低價路線受到挑戰。
同年5月,李書福釋出《寧波宣言》,停產豪情、美日和優利歐三款賴以起家的產品,謀求技術和品牌向上戰略轉型。對於此舉,李書福後來在《台州宣言》釋出當日解釋稱,那時候大家都在打價格戰,產品價格越打越便宜,質量和服務體驗也越來越差,“我當時覺得這條路不能走了,走下去企業就完蛋了”。
機遇很快到來。2010年,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成交價為18億美元,這筆交易堪稱“蛇吞象”。收購沃爾沃似乎為李書福打開了思路,他試圖透過“買買買”加速全球化程序。2017年10月,吉利控股集團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股份,同時收購英國跑車品牌路特斯;同年底,入股商用車企業沃爾沃集團,成為第二大股東;2018年,買入戴姆勒9.69%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這期間,吉利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2017年吉利汽車問鼎國內本土汽車品牌銷冠,直到2022年被比亞迪趕超。2023年,雙方差距進一步加大,且比亞迪銷量超越了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的總和。
未能跟上電動化轉型節奏,被視為吉利的一大重大戰略失誤。事實上,早在2015年,吉利汽車就提出了“藍色行動計劃”,宣稱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達到90%,其中純電動汽車佔比達到35%。但在2020年收官時,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僅有5.2%。
這幾年,李書福也逐漸淡出日常經營,轉向幕後。2021年2月,李書福在集團內部表示,在當前汽車產業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吉利正在制定兩個“藍色行動計劃”。李書福急流勇退,把吉利控股集團CEO這一重要職位交給了李東輝,他曾負責操盤吉利控股集團多起收購。同年3月,淦家閱出任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CEO,當時他只有40歲。
新版“藍色行動計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組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正面參與智慧電動汽車市場競爭;另一部分是主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包括油電混合動力、插電和增程式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小排量節能汽車,其中混合動力汽車的目標占比達到90%。很快在2021年3月,極氪就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攻純電動車型,它同時也承載著吉利在新能源賽道“品牌向上”的野心。
但大擴張之後,帶來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吉利有著龐大的品牌家族,吉利控股集團下設吉利汽車、沃爾沃、路特斯、吉利科技、遠端新能源商用車等多個業務集團,獨立結算、自負盈虧。業務集團下又設有1個或者多個子品牌。
儘管吉利為各個汽車品牌做了區隔,但在獨立核算的背景下,各品牌都希望獲得更高銷量,辦法之一就是增加新品類、進入兄弟品牌的市場。這套在增量市場裡構建的體系和打法,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逐漸暴露出組織臃腫和重複投資的短板,“多品牌混戰”時期遺留下的品牌定位不清、不同品牌之間利益衝突等問題,逐漸浮上水面。
作為昔日“汽車狂人”,李書福面臨的是行業發展到新階段的新課題。2024年9月20日,李書福公佈《台州宣言》,宣佈要從戰略擴張轉向戰略聚焦和戰略整合,關停並轉部分業務,堅持穩健經營、不盲目擴張。
一系列調整能否讓吉利在競爭中繼續領先,仍需時間來驗證。
“汽車工業第一個是高科技,第二個是大規模。這兩個東西是缺一不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小規模的汽車公司,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形成和管理,但是要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是大規模的汽車集團,而且在科技上必須持續地投入和引領發展。”2024年3月,李書福在央視《對話》中表示。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姜辰雨 製作:吳瑩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