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大褂

長時間應用止血帶引起肢體疼痛不適,這種疼痛被描述為燒灼痛、痙攣痛、麻木感,使患者煩躁,頻繁體動,難以堅持至手術完成。術中可能出現患者血壓升高,增加了麻醉管理難度。嚴重者,可以出現水泡、出血加重、肢體壞死、筋膜間隙綜合徵、急性腎衰竭、應激反應等。
作為麻醉科醫師,常常因為止血帶反應而增加患者的靜脈用藥。麻醉變得異常複雜,並且可能損失自信心。因此,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那麼,這種止血帶反應是不是我們選擇阻滯的目標神經出現了差錯?
不是這樣的。截止目前的研究,我們還無法完全揭示止血帶反應發生的真實原因。
止血帶疼痛是由於機械壓力還是由於肌肉缺血造成,目前無統一定論。近期有研究報道,止血帶疼痛與無髓鞘的C神經纖維及延髓頭端內側結構有關。此學說認為疼痛是由於止血帶下神經受壓和缺血導致無髓鞘的C類神經纖維啟用,C纖維將疼痛訊號傳入脊髓背角,導致位於丘腦、中腦、腦橋等部位的中樞痛覺神經核團的啟用,激發交感神經系統反應產生痛覺。

目前,常用的臂叢入路有,肌間溝入路、腋路入路以及肌間溝聯合腋路入路。研究發現,肌間溝聯合腋路入路可有效減少止血帶反應。
管理方法:肌間溝和腋路各注入0.5%羅哌卡因15ml。止血帶控制壓力為270mmHg,手術每1h放鬆10min,之後再充氣繼續手術。術中,如果患者精神緊張,可使用鎮靜藥物。

最後,我們為大家帶來使用止血帶的一些細節:
止血帶應用時應注意肢體的保暖,區域性勿用生理鹽水沖洗,勿用電燈泡烘烤。鬆解止血帶前必須保持輸液通暢,放氣時要緩慢,不可過急過快,兩處止血帶不可同時放鬆,必要時建立兩路甚至三路輸液通道,以增加全身有效迴圈血量,止血帶完全鬆解後,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及其他反應,尤其是施行局麻的患者。
這都是寶貴的臨床經驗,請大家轉發。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國性學術、科普平臺,文章可同步刊登在科普中國、人民日報、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百度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總粉絲50萬+,年閱讀量一億人次+。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