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實業|兩會企業家代表建言速覽!

作者|路世明
編輯|大   風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企業家代表們圍繞科技與實業發展兩大主題,以戰略眼光和務實建言勾勒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
在科技創新領域,人工智慧被普遍視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實業發展方面,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業態培育形成共振。企業家代表們的建言,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多維度的解決方案。
科技創新:
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加快推進人工智慧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最佳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小米集團創始人 雷軍
對大模型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實施柔性監管,適度包容大模型的幻覺,對於幻覺導致的一般性失誤,避免直接關停下架,給予企業自我糾正的機會,爭取讓更多企業複製”DeepSeek的成功。——360集團創始人 周鴻禕
從趨勢看,汽車公司都必須轉型為機器人汽車公司,未來汽車會變成有四個輪子的移動機器人。——小鵬汽車董事長 何小鵬
針對人工智慧安全問題,要從技術保障、制度保障、成果應用三方面入手,系統提升安全能力,確保人工智慧安全發展。——奇安信董事長 齊向東
建議設立AI失業保險,為因AI技術發展導致就業轉型的勞動者提供保障。鼓勵基於自主可控國產算力平臺的大模型研發和應用;專項支援基於國產算力平臺的生態體系建設。——科大訊飛董事長 劉慶峰
建議完善國家統籌協調機制,打破資料分散壁壘,推動全國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階副總裁 苗偉
建議以工業大模型為關鍵變數賦能新型工業化;以高質資料構建智慧家庭大模型助力家電家居產業升級;提升我國血液及血液製品供應保障能力。——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 周雲傑
建議從法規建設、統籌協同、補貼減負、托育教育、氛圍營造五大維度入手,切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解決育齡家庭的後顧之憂;建議透過政策支援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激發傳統服務業活力,推動就業、住房、消費等良性迴圈。——58同城董事長兼CEO 姚勁波
實業興邦:
建議將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1萬元/月;建議儘快全面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建議規範二手家電市場,建立全鏈條監管體系。——格力電器董事長 董明珠
建議降低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參保門檻,將更多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TCL創始人 李東生
繼續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比如透過糞肥還田、有機肥還田等措施,持續提升黑土的肥沃度和有機質含量。——中國飛鶴董事長 冷友斌
提升新型儲能市場化運用水平,亟需進一步完善儲能市場參與機制和保障機制。——寧德時代董事長 曾毓群
建議國家除了對家電產品提供補貼外,可以考慮在不同地區針對不同領域發放消費券。建議將發放消費券與對大型消費品的補貼相結合,形成更為立體的支援體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
支援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叢集發展,發揮行業協會等多方作用推動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推動民營企業發展。建議進一步總結推廣“政企村農”多主體協同模式,引導、鼓勵與支援更多民營企業投身鄉村振興。——傳化集團董事長 徐冠巨
針對當前白酒假冒、商標侵權等行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存在的諸多痛點、難點和堵點,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法律法規,完善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體系,並從徵信系統入手,提升違法成本。——今世緣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顧祥悅
結束語:
無論是對AI深度偽造治理的關切,還是對自動駕駛量產的精準謀劃,抑或對人工智慧安全的系統性思考,無不體現了企業家群體立足產業前沿、回應時代命題的責任擔當。這些建言既聚焦技術突破的“硬實力”,也關注青年人才培育的“軟支撐”,既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也警惕技術濫用帶來的倫理風險。
兩會期間,關於未來的對話仍在繼續,而答案已在腳踏實地的探索中漸次清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