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樹京:1933年出生於蘇州,我國著名的電信工程專家和教育家,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鐵道學院電信系,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1962年,赴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研究生部深造,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歷任北京鐵道學院講師、北方交通大學副教授、教授、電信系副主任、副校長,1983年擔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1994-2000年,張樹京出任上海鐵道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兼博士生導師。2000年,張樹京在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擔任資深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為我國電信工程教育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北上求學懷壯志
回顧我這一生,沒有什麼遺憾,從求學報國到教書育人,我始終將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視為終身追求的使命。1950年,我以優異成績畢業,時年17歲,當時想去北方上大學,家人卻希望能留在南方,但我對北方有一種新鮮感,同時,透過學校黨支部瞭解到北方因為先行解放,急需大量工程建設人才,於是我報考了東北考區的大連工學院和華北考區的唐山工學院,並先後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最終,我選擇了歷史悠久的唐山工學院,即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後來改名為“中國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校本部設在北京,我選擇的專業是電信工程。1955年,我在北京鐵道學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
1958年,我被選派去蘇聯攻讀研究生學位,時年25歲。兒行千里母擔憂,家中長輩難免要為我擔心,但我知道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如果放棄會遺憾終身,我再一次說服了父母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援,同年12月,一列載有上千名中國留蘇學生的專列穿越東北松遼平原,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都是優秀的畢業生。
他們中大部分經過一年的俄語訓練後,前往蘇聯高校攻讀本科學位,只有少數人是去攻讀研究生學位。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出國,感覺什麼都很新奇,窗外一片雪白,濃密的原始森林不見人影,而在溫暖嘈雜的車廂內一切又都彷彿如夢境一般,經過了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列車終於停靠在莫斯科車站。在莫斯科短暫地休整了三天後,同學們開始陸續前往各地的學校報到,我選擇了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因為這個學校與北京鐵道學院所學的專業相對應,可以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
2
孜孜不倦求真知
我所就讀的列寧格勒鐵道學院(現已改名為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這所學校建立於1809年,擁有200多年的悠久歷史,曾培養出無數工程技術人才,是蘇聯鐵路建設人才的搖籃。在這裡,著名教授雲集,包括髮明化學元素週期表的門捷列夫教授,他的實驗室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學校增添了不少榮譽。
撰寫論文工作開始後,我的生活節奏變得更加緊張。不僅要在校內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還需要專程坐火車去莫斯科的列寧圖書館和蘇聯科學院收集資料,每次回來都帶著寫滿筆記的本子。此外,我還要去莫斯科郊外的“梁贊微波站”實習,這是世界上第一條開通微波接力的通訊線路,當時是最先進的通訊技術之一。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我最終完成了題為《一種新型的微波通訊制式》的學位論文,並順利通過了審閱和答辯,1962年獲得了蘇聯教育部頒發的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證書。
在列寧格勒鐵道學院的四年,我除了品嚐到黃油麵包的美味外,也飽嘗了學習的困難和思想的孤獨。語言學習是其中的一大挑戰,要達到背誦普希金詩篇的水平可謂不易。不僅要應對大量的陌生單詞和古怪的句子結構,還要適應不同於普通文章的朗讀語調。在與蘇聯同學一起上課時,語速常常成為困擾,要麼全神貫注地聽課而無暇記筆記,要麼分心記筆記而錯過重要內容。因此,每到課後都需花費大量時間複習和補課,才能勉強跟上進度。進入考試階段後,中國同學們都不得不熬夜備考,很少有人能在午夜前入睡。
3
肩負重任育英才
1962年的夏季,我終於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母校。回國後,我被分配到電信工程系無線通訊教研室工作,擔任“無線電原理”和“無線電接收裝置”這兩門課程的主講,其中無線電原理採用的教材正是我導師拉姆拉烏教授編著的中譯本。對於教育事業,我也更加熱愛、更加自信了,並立志要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同時,我對大學教師的職責也有了新的認識。我認為,教授不僅需要講好課,還必須從事科學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1983年夏,在訪美回國前夕,我被任命為北方交通大學校長。1988年夏,我卸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重新回到教學科研崗位。對於工作調動,我心情平靜,為能專注於喜歡的工作而感到高興。從1983年到1988年我的校長任期,適逢中國改革深入,政策法規頻出,知識和經驗需不斷更新,幹部年輕化迫在眉睫。個人精力有限,隨著年齡增長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希望任期屆滿後有人接替我的工作,推動各項改革,實現學校的規劃目標。在校長任期內,我一直堅持每週講授研究生課程,每年招收2名研究生,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所以,恢復教學科研對我來說駕輕就熟,我迅速適應了新環境。
4
奉獻上海開新篇
1989年,我迎來了人生的最後一次大轉折:鐵道部決定調動我到上海鐵道學院任教,以支援師資力量。1995年,學院與上海鐵道醫學院合併,成立了上海鐵道大學,我被任命為資訊科學學院首任院長。自1986年開始,我在北方交通大學每年都招收博士生,併成功指導多位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在上海工作12年的時間裡,我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學科建設方面,但與在北京工作時的角色不同。在北方交通大學,我負責學科建設的宏觀調控,而在上海鐵道大學,我則深入到一個學科中,從培養青年教師和博士生、重點實驗室建設,到承擔重大科研專案等具體工作抓起,直到一批批博士生畢業,專案完成,論文發表為止。這些成果反映了學科建設的建立和完善過程。
從1986年算起,我在北方交通大學共招收了7名博士生,在上海鐵道大學又招收了8名博士生,他們都能按期畢業,並透過論文答辯獲得了工學博士學位。此外,我在兩校指導過的碩士生共有34名,他們目前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業務骨幹作用。2000年,根據上海市教委的批准,上海鐵道大學整體併入了同濟大學。原來上海鐵道大學的通訊資訊專業併入了新成立的交通訊息工程系,同時成立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2001年,同濟大學評審了100名資深教授,我有幸獲得了同濟大學資深教授的稱號。我在2002年1月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自1953年留校工作算起,我的教齡達到了48年。
(作者:劉綱,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副會長,新疆鏡泉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苑,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會員,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來源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