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正殺死蘋果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蘋果是引領者;在AI時代,蘋果成了追隨者。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蘋果被微軟甩開更大距離、被英偉達迎頭追上,都是大機率事件。
文 | 佘宗明
1996年,「墨鏡王」王家衛萌生了拍一部講述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傳奇一生的片子的想法。可電影從立項2001年)到開機(2009年)到拍攝初步完成2011年)

,共耗時十餘年。

2013

1

月,《一代宗師》正式面世。上映後,許多影迷戲稱《一代宗師》為「一代失蹤」。原因無他,等太太太太太久了。

現在看來,比《一代宗師》更適合「一代失蹤」稱號的,是蘋果造車專案(即泰坦計劃)

《一代宗師》雖然「失蹤」多時,但好歹千呼萬喚始出來了,蘋果泰坦計劃啟動

10

年之久,卻重蹈了泰坦尼克號的命運——撞上了冰山。

這兩天,蘋果內部宣佈終止泰坦計劃的訊息,成了科技圈大熱點。據瞭解,造車團隊部分員工將轉移到蘋果人工智慧AI

部門,投入到生成式

AI

研發當中。

▲又是全球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最先曝出了蘋果終止造車的訊息。

在學特斯拉跟學華為之間,蘋果選擇了學

OpenAI

,這不免令人唏噓。

唏噓的人群裡估計少不了雷軍的身影。在蘋果從造車賽道大撤退後,小米儼然成了「孤勇者」:說好一起到最後,你卻偷偷腳底抹了油?

10

年燒了數百億美元,終成竹籃打水,蘋果熔斷造車專案,從短期止損角度講,也許正如段永平點評

OPPO

終止

ZEKU

自研晶片業務時所說的,「改正錯誤要儘快,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從戰略聚焦角度看,此舉或許能為將重心轉向AI鋪平道路——李想就說,戰略層面,新業務能聚焦一個,就決不做兩個(汽車和AI

,「恒大、樂視在內的戰略鬧劇不會在蘋果上發生」。

但如果是用十多年前的蘋果來看今天的蘋果,又很難不為蘋果的身位轉換而嘆息。

過去十多年裡,用

iPhone

拉開了移動網際網路大幕的蘋果,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科技界引領者。

造車曾是蘋果最野心勃勃的專案,承載了蘋果「再造一個

iPhone

」的厚望。要知道,蘋果一開始就沒想著做另一個特斯拉跟特斯拉

PK

,而是想靠「重新定義汽車」去獲得汽車領域的身位優勢。在這時候,蘋果仍未放棄「引領者執念」。

可如今,市值已被押注「

AI+

雲計算」的微軟壓了一頭的蘋果,節奏上似乎有些亂了陣仗:過去幾年,在元宇宙風口正勁之時,蘋果以

AR

為切口點了元宇宙「科技樹」,好不容易推出了

Vision Pro

頭顯,卻發現時代浪潮掠過元宇宙的渡口,直接來到了

AI

的港口。

蘋果隨後變成了追隨者——朝著

OpenAI

引領的方向追趕而去。

從引領者變追趕者,可以說:蘋果,正在殺死昔日的蘋果。

01  

蘋果不是小米。

小米造車,直到20213

才入局,目標盯的是特斯拉,造型看著像「米時捷」。雷軍將其視作「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專案」。

眼下雷軍已經不存在小米汽車造不出來的煩惱了,他煩惱的是價格定多少合適,「怕車賣不好,又怕賣得太好(產能緊張提車要等使用者會罵)

」只不過是定價難題的衍生品。

蘋果造車,則是起了個大早,卻沒趕上晚集——蘋果早在2014

就已啟動泰坦計劃,比中國造車新勢力代表「蔚小理」入場都要早。

問題來了:為什麼蔚小理的汽車早就量產了,連小米SU7都開啟入市倒計時了,Apple Car

難產了?難不成是蘋果技不如人?

當然不是。

直接原因是:

蘋果造車,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

蘋果造車,沒打算走一遍特斯拉曾經走過的路,而是錨定了要近乎「一步登天」,直接發力高階自動駕駛技術。

2014泰坦計劃開啟時,蘋果造車的四大元老就曾圍繞造什麼樣的車產生了分歧:Zadesky主張打造電動汽車,與特斯拉抗衡,其他

幾人則認為蘋果應該做難度係數更高、想象空間更大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

蘋果最終放棄了漸進路線,選擇了激進思路。

專業報告顯示,蘋果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發方向是直接採用最高等級的L5

級,即不用人握方向盤、踩剎車油門的完全自動駕駛。

20227月,蘋果的Apple Car設計圖曾被媒體洩露:取消方向盤+面對面座椅+可升降大屏+甲殼蟲式弧形車頂

……

▲2022年7月,媒體曾曝出蘋果的汽車設計圖。

看得出來,

在造車上,蘋果是想造個「汽車版iPhone」,用一場顛覆式創新炸裂全場。

這跟蘋果對智慧汽車的認知和預判休慼相關。

蘋果之前的工業設計主管喬納森·艾維說過,自動駕駛對汽車的影響就像多點觸控手勢(用手指點選、滾動和縮放)對蘋果手機的影響一樣,而未來的蘋果汽車必須像iPhone

在智慧手機行業引發中的變革一樣。

有意思的是,因「特斯拉自動駕駛殺人」論調而離職的原華為自動駕駛靈魂人物蘇菁也說過類似的話:傳統車企眼中,汽車的基座是車,再把計算機嵌入進去,「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基礎是計算機,車是計算機控制的外設。一個大計算機了事,把車掛上去。」

02  
如果說,特斯拉的造車路線是對傳統造車模型的升維,那蘋果著眼的,就是用繼續升維實現對特斯拉的降維打擊。
可蘋果的激進路線有著兩面性:一方面,它一旦成功了,那在自動駕駛方面確實可以碾壓時下仍在從L2L3

艱難爬坡的一眾車企們,獲得引領性優勢;另一方面,技術複雜性決定了,其實現難度會幾何級增加。也就是說,蘋果錨定的是超高難度目標。

立足現實看,不論是蘋果的雷射雷達路線,還是特斯拉的視覺感知路線,要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馬斯克嚷了FSD(全自動駕駛系統)多年,就屢屢「跳票」,直到去年8

月才傳出小範圍試用的訊息。

汽車行業專家崔桂林就說,與技術架構主導設計基本明朗、市場已經到了騰飛拐點的電動化產業形勢不同,智慧駕駛技術路線的主導設計尚未塵埃落定(如整體方案是單車自動駕駛AD,還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VICAD,實用化大規模網聯時代還遠未到來(不管號稱L幾,人離開方向盤即違法)

,汽車行業還有太多不確定性。

正因如此,蘋果造車,經常處在「一代失蹤」的狀態。

嘴上說「不造車」的華為,早就靠「曲線造車」在汽車市場摘果子了;2014年就已佈局造車的蘋果,卻仍是見「造」不見「車」離在汽車賽道複製iPhone經驗差了十萬八千里。
不能說蘋果沒造出車來就是一無所獲。涉足造車10

年來,蘋果已申請上千項專利,無論是電動機、懸掛系統、車輛導航,還是自動駕駛、車載硬體、語音識別等,都能體現其技術能力積澱。

這與其投入難言匹配:據報道,僅2020年,蘋果就宣佈一年內投入190億美元用於汽車研發。據專業人士估算,截至2022年,蘋果在汽車領域已累計投入約300

億美元。

擺出了學霸架勢,卻遲遲交不上卷,所以罩在蘋果泰坦計劃頭頂的,總是密佈的烏雲:「蘋果造車這年:變動、混亂與難產」「蘋果造車N年未見車:幾度難產、庫克冷落、人事動盪,汽車夢何時圓?」……
03  

值得注意的是,跟喬布斯生前對汽車專案的野心不同,庫克對泰坦專案較為疏遠,很少造訪位於加州矽谷附近的造車專案辦公室,遑論對其做出清晰的戰略規劃。隨之而來的,是蘋果在造車方面的搖擺:泰坦計劃幾度被曝難產和停滯。

造汽車比造手機成本更高、供應鏈更復雜、投資回報週期更長、監管負擔更重,庫克在iPhone支撐起了蘋果業績基本盤、造車又見不到燒錢盡頭和盈利拐點的情況下沒有All In

造車,並不難以理解。

可現實一再表明,沒有一家企業能在一號位不把造車當「頭號工程」的前提下把車造好。
今年1月,全球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爆料:蘋果泰坦計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原計劃推出具有L4(高度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現在卻轉向了更為實際的L2+級自動駕駛技術,釋出時間也從2026年推遲到了2028

年或更晚。

▲今年1月,馬克·古爾曼爆料,蘋果推遲自研汽車上市時間至2028年或更晚,自動駕駛級別從L4降至L2+。
自動駕駛級別從L4降維L2+

,說明蘋果放下了「最後的倔強」向現實低頭了。

可考慮到能達到「L2+

」級別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市場已捲成紅海,幾年後才能亮相的蘋果汽車,又能摘到什麼果子呢?

再加上,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告別高速增長態勢:中汽協資料顯示,在中國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速從2022年的93.4%降至2023年的37.9%據瑞銀集團預測,今年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將從2023年的47%減少至11%

ChatGPTSora的問世又引爆了生成式AI,當此之時,蘋果割捨造車專案也在情理之中。
04  

《讓子彈飛》裡,張麻子對黃四郎說:你對我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Apple Car對眾多車企不重要,但沒有Apple Car

對車企們很重要——誰能低估蘋果的品牌號召力呢?

蘋果終止造車專案後,潛在競爭對手們應該都鬆了口氣。

X平臺上,電動汽車分析師索耶·梅瑞特評論稱:蘋果花了10年時間嘗試製造電動汽車,擁有162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太難了,而且利潤太小——即使定價10萬美元。最初蘋果希望它是一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但他們沒有車隊,沒有真實世界的資料,也沒有經驗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只有兩家大型汽車製造商沒有破產過:特斯拉和福特。

馬斯克回應稱:汽車公司的自然狀態是死亡。聽得剛內涵高合汽車是「行業恥辱」的賈躍亭心驚肉跳。

▲李想、何小鵬、雷軍等均對蘋果終止造車一事發表了看法。
理想汽車CEO李想發文稱,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慧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人工智慧會成為所有裝置、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

成為蘋果的必爭之戰,「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慧才是決賽。」

那些拿著號碼牌在「果鏈預備隊」門口排隊的供應商擦了擦眼淚:說得好,下次別再說了。

蘋果的撤退,對汽車行業的影響見仁見智,但對蘋果自身來說,這是庫克時代的蘋果在戰略搖擺中失去引領性優勢的重要訊號。
05  

過去很多年裡,每次

iPhone

新品釋出,都有不少測評者感慨:蘋果在走下坡路。理由是,蘋果只有細枝末節上的微創新和擠牙膏式改進,卻沒有什麼太大突破。

推劉海屏,被吐槽醜到爆;推靈動島,被質疑「都是榮耀手機玩剩的」…網民

P

圖諷刺

iPhone

後置攝像頭多到勸退密集恐懼症患者的圖片,時不時在網上熱傳。

只不過,蘋果總能用市值的飆升來打臉「蘋果變得平庸」的論調,實現自我挽尊。

但,這與其說是庫克時代的蘋果比喬布斯時代的蘋果變得更優秀了,不如說蘋果依舊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王者——作為正規化革命的開啟者,蘋果享受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最大的紅利。

而今,週期變了。蘋果已很難再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市值增長勢頭,來掩蓋在

AI

時代的漸顯平庸了。

近兩年,在AI浪潮下,蘋果

顯得有些後知後覺,跟微軟谷歌比相形見絀。

庫克不是不想成為喬布斯,他原本將「軟硬一體」優勢從

iPhone

平移到新能源電動汽車跟

AR

眼鏡上,可前者無疑已經遇挫,後者似乎也已遇冷。

往外一看,時代已將「通往下個時代的船票」鎖定在了生成式

AI

上,

ChatGPT

Sora

而不是

Vision Pro

,成了新「

iPhone

時刻」的創造者。

▲蘋果終止造車,只是蘋果失去引領性地位跌落神壇的標誌性事件。

也源於此,自

2024

年開啟以來,蘋果市值就有停滯不前之勢,取而代之成為全球市值

No.1

企業的是微軟,在其身後緊追的是英偉達。

畢竟,

主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蘋果只是上個時代的舊王,分別卡著AI大模型、AI算力要道的微軟和英偉達成了AI時代的新王。

某種程度上,是對

AI

鈍感力十足的蘋果自己,殺死了自己的未來想象力。泰坦計劃終止,只是蘋果失去引領能力的標誌性事件。

不難預見,

在不久的未來,它跟微軟的市值差距還將被拉大,被英偉達迎頭追上也是大機率事件。

今年初,王家衛執導的年代劇《繁花》爆火。它能爆火,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會「從現在看過去」:那個遍地機會繁花似錦的年代,終究已經過去了。

蘋果也曾繁花似錦過,但時代已經切換到新篇章。
碩博脫單,用理想島!
截至2023年12月,碩博相親平臺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12萬人!其中,來自985及全球百強高校使用者佔82%
理想島VIP核心功能是搜尋,想找什麼樣就找什麼樣。
關注公眾號後,可直接登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