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京市”,徹底繃不住了!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作者:凱風

南京,究竟是誰的省會?
01
徽京,再一次出圈。
據現代快報報道,近日,兩份來自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執行裁定書》中,出現了“安徽省南京市”的字樣。當事法院表示已予糾正,同時責令相關責任人做出深刻檢討。
南京本是江蘇省會,安徽省會則是合肥。“安徽省南京市”,一次性“得罪”了兩個省,再次做實了南京作為“徽京”的身份。
然而,這個低階錯誤並非第一次出現。
有媒體根據裁判文書網相關關鍵詞搜尋,發現50多處“安徽省南京市”之類的表述,多地法院中招,其中不乏南京本地的機構。
早在2021年,南京某區法院在“一紙判決”中,就錯將自己所在的江蘇省寫成安徽省,赫然出現了“安徽省南京市”的表述,一度登上熱搜。
更有意思的是,在口罩防控期間,安徽馬鞍山市曾發出一則提醒,省內返城不用核酸檢測,省外返城需持核酸陰性證明。
這則提醒特意強調了一句:南京是省外,要做核酸。
一次是偶然,兩次是湊巧,三次四次乃是幾十次,只能說明,“徽京”的概念太過於深入人心。
02
徽京,究竟從何來?
其實,徽京並非網路生造的一個梗,而是不乏歷史與現實的背書。
從歷史來看,在明清時期,南京一直都是江蘇、安徽兩省共同的省會。
無論是明朝時期的南直隸省,還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是以南京(江寧)為首府,輻射橫跨江蘇、安徽、上海及江西部分地區在內的大半個江南地區, “徽京”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直到康熙年間,江南省才正式分家,拆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一邊取江寧、蘇州首字命名,一邊取安慶、徽州首字之名。
然而,最初的安徽布政使司(類似於省政府)仍然常駐江寧(即南京);直到乾隆中期(1760年),安徽省會才從南京搬往安慶。
即使兩省分家,但鄉試製度仍維持原有模式,南京的江南貢院作為兩省共用貢院的格局,一直維持到1905年廢除科舉之際。
正因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江蘇與安徽的地方方言相差不大。
除了蘇錫常以吳語為主,南京及周邊地區、安徽中部都屬於江淮官話的範圍,兩地能實現深度融合,並非沒有理由。
整體來看,自元朝設立行省制度以來,只有700多年的歷史,而南京作為江蘇、安徽兩省省會就有四百多年之久。
安徽省治也是歷經變遷,從最早的南京,到後來的安慶,再到1952年合肥正式成為安徽省會,一直到今天。
這些歷史淵源的存在,讓南京作為“徽京”的說法不脛而走,並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03
回到當下,南京都市圈的獲批,某種程度上也為“徽京”正了名。
202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兩省共建“暢達都市圈”。
這是全國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也是全國第一個獲批的跨省都市圈,更因其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建”,而被認為是對“徽京”無聲的加冕。
根據規劃,南京都市圈成員包括江蘇南京、鎮江、揚州、淮安以及常州2個區,和安徽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4個城市。

要知道,安徽共有16個設區市,南京都市圈一次性拿走4個,這些地市或許在江浙滬包郵區並不起眼,但在安徽省內無一不是經濟大市。
其中,蕪湖是安徽第二大市,也是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滁州、馬鞍山GDP總量在安徽省內分別位居第3和第6位。
得益於這些地市的貢獻,南京都市圈成了全國僅有的7個成熟型都市圈之一,2022年GDP總量達到4.86萬億,與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都市圈同場競技。
南京都市圈,“勢力範圍”為何如此之大?
且不說“徽京”歷史的存在,就在南京都市圈規劃獲批之前,這一跨省都市圈就已低調發展了20多年,與其說是政策背書,不如說是市場力量使然。
早在2000年,江蘇提出打造以省會南京為中心的經濟聯合體“南京都市圈”,隨即得到江蘇省內的鎮江、揚州和安徽省的蕪湖、馬鞍山、滁州等地的響應,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都市圈。
等到2007年,第一屆“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召開之際,南京都市圈已經形成了“1+7”的城市格局,囊括江蘇南京、鎮江、揚州、淮安以及安徽馬鞍山、滁州、蕪湖、巢湖等8市。
2010年,由於行政區劃調整,地級巢湖市一分為三,分別併入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史稱“三分巢湖”。
藉此調整,合肥成了強省會合並式擴容的先行者,但地級巢湖市不復存在,由此淡出了南京都市圈之外。
等到2013年8月,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升格為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安徽宣城正式加入,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安徽城市之所以蜂擁而入南京都市圈,除了南京本身經濟實力強勁之外,這些城市多數都與南京毗鄰,與南京的通達時間,遠遠少過省會合肥。
投桃報李。從十幾年前開始,南京的交通規劃,就在有意地向都市圈內擴散。從最早的高鐵高速,到最近的地鐵,都是如此。
目前,南京到安徽馬鞍山的地鐵S2線,南京到安徽滁州的地鐵S4線都在建設之中,有望於2026年-2027年正式開通,屆時南京與安徽多個地市將進入同城化時代。
正因為市場整合力量的存在,等到國家層面的都市圈戰略橫空出世,南京順理成章拿下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迎來新的發展時代。
04
對於“徽京”,江蘇和安徽如何視之?
在坊間,江蘇素有“十三太保”和“散裝江蘇”之省,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城市之列,都不乏獨當一面的能力。
正因為經濟強市林立,省會南京想要如同成都、武漢、西安一樣上演強省會之路並不容易。
過去幾年,南京曾經推出“強省會”戰略,但幾年過去,南京依舊是經濟首位度最低的省會之一,與濟南共同位列倒數第一第二。

既然做不成強省會,那麼跳出一省之地,打造強都市圈不失為替代選擇。
在國內,有哪個省會的影響力能橫跨兩個省?這正是影響力的體現。
對於南京都市圈,江蘇省內自然樂見其成,但安徽如何視之?
與許多人想象不同的是,安徽省不僅毫不介意,而且出臺規定,鼓勵各大地市主動向周邊經濟強市靠攏,充分發揮“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
根據安徽省印發的檔案,支援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動黃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共同謀劃一批區域重點合作專案。
這正是格局的體現。
要知道,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年輕的成員,安徽與江浙滬“包郵區”之間存在明顯的經濟落差,且不說省會合肥與滬寧杭甬仍舊存在差距,而大量的皖北地市仍需江浙滬的直接對口幫扶。
這種背景下,與其自成一體做大強省會,不如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大局,借力於發達地區,從而實現共贏。
所以,在一個幾乎所有省份都以打造“強省會”為榮的時代,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思維桎梏之下,安徽能打破畫地為牢的桎梏,鼓勵各大地市跨省發展,擁抱南京、杭州乃至徐州,可謂格局大開。
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應有之義。
打破行政邊界帶來的限制,打破強省會的虹吸效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競爭,最終促進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
所以,南京是不是“徽京”又如何?攜手發展,才是最好的結果。
千山萬水總是情,給個“好看”行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