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中國購車使用者家庭收支洞察報告
來源:火石創造
2025年國家統計局調整汽車產量統計方式,從“企業法人所在地”改為“生產地統計”。
以比亞迪為例,此前比亞迪在西安、長沙、合肥、常州等地的產量被計入廣東,而2025年起這些產量則分別被計入陝西、湖南、安徽、江蘇。在統計口徑調整之後,可以預見今年汽車產量排位將會“大洗牌”。
01
日前,一季度各省的汽車產量公佈,汽車產量十強省份出爐:
分別為安徽省、廣東省、山東省、重慶市、江蘇省、陝西省、北京市、浙江省、上海市、湖南省。安徽以76.17萬輛位居全國第一,領先廣東近10萬輛。

圖:一季度汽車產量Top20省份
來源:火石創造產業資料中心
新能源汽車產量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各省份排名中,安徽省、陝西省、江蘇省、湖南省、浙江省、廣東省、上海市、山東省、重慶市、河南省為前十強。
仍然位居全國第一,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37.92萬輛。

圖: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Top20省份
來源:火石創造產業資料中心
事實上,在統計口徑調整之後,比亞迪目前幾大超級工廠所在省份的汽車產量都大幅提升。廣東保持近10年的全國汽車產量第一的位置可能在今年有變。
安徽從跟跑到領跑,雖然有統計資料的“助攻”,但本質上還是源自產業佈局的紅利。
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馮雷博士認為,安徽汽車產業發展有幾大優勢:
首先是產業鏈叢集優勢。近年來,安徽加快汽車產業鏈條佈局完整,總體形成合肥、蕪湖雙核驅動,滁州、淮南、馬鞍山、安慶、蚌埠、六安多點支撐的格局,產業鏈覆蓋整車、三電、智慧駕駛全鏈條。產業叢集效應已形成。
表:安徽省汽車整車廠分佈

來源:火石創造產業資料中心
其次是頭部整車企業集聚。比亞迪、蔚來、奇瑞、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廠,形成“產業狼群”效應。這些整車企業不僅帶動了安徽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吸引了大量配套企業的入駐。根據火石創造產業資料中心,安徽已經集聚2800餘家零部件企業,涵蓋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以整車企業為引領、配套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推動著安徽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再次是政策前瞻性。安徽將汽車產業作為全省“首位產業”。例如,全國首部省級新能源汽車法規《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發展條例》落地,進一步推動產業生態形成。《關於強化創新引領 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安徽省建設新能源汽車強省的頂層設計,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總施工圖。
表:安徽省部分汽車產業重點政策

來源:火石創造產業資料中心
03
今年以來,全國汽車產量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頭部省份中,從以往廣東省斷崖式領先到如今安徽、廣東雙雄爭霸局面;山東進入全國前三強;湖南成增速最快省份,一舉衝進全國十強;北京時隔多年超越上海;陝西、江蘇等省份也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表:一季度汽車產量Top10省份增速

這些異軍突起的省份均不是傳統汽車產業重鎮。這其中的關鍵變數是地方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佈局。馮雷表示,安徽的超越也得益於其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安徽2025年1~3月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7.92萬輛(佔全國12%),位居全國第一,同比增長313%,遠超廣東的21.71萬輛。比亞迪合肥基地(2025年規劃產能132萬輛/年)、蔚來等企業貢獻顯著。
此外,陝西、江蘇、山東、湖南和河南的汽車產業增長勢頭不錯。其中,在比亞迪西安基地帶動下,陝西作為黑馬,增速領跑。依託常州新能源產業叢集(理想、比亞迪)的江蘇,以及依託濰柴動力、中國重汽推動商用車轉型的山東穩中有進。在年產60萬輛的長沙比亞迪基地和年產70萬輛的比亞迪鄭州基地帶動下,湖南和河南形成了中部崛起。
而北京超越上海,和小米的強勁表現密不可分。2016年,北京汽車產量達到237.95萬輛,此後北京汽車產量下滑,2023年僅100.27萬輛。但在2024年,北京汽車產量回升至114.54萬輛,今年一季度以38.73萬輛又回到十強。馮雷表示,小米SU7上市9個月交付13.5萬輛,2025年目標30萬輛,小米汽車的市場反饋直接拉動了北京汽車產量。
不過,他認為,北京汽車產業目前處在新舊轉換的“過渡期”。一方面,傳統車企轉型壓力較大,部分品牌盈利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小米、理想、華為智選等新勢力崛起,從“代工依賴”到“全棧自研”,純電(小米 SU7)、增程(理想 L9)、氫能(北汽福田重卡)多元並存。
馮雷認為,目前我國汽車產業重點區域分化邏輯是新興省份(安徽、陝西、湖南等)透過土地、政策紅利吸引頭部企業,快速形成產能擴充,但受市場波動和主機廠車型及產能佈局影響較大;傳統省份(廣東、吉林等)原有品牌形象固化,面臨轉型陣痛,步入新舊動能接續調整階段,需加速淘汰落後產能,補足智慧化短板。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