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人口爭奪戰,越來越白熱化。
01
誰是長三角人口增量第一城?
日前,長三角三省一市陸續釋出統計公報,浙江以50萬的人口增量位居首位,上海、江蘇其次,而安徽罕見遭遇負增長。
但在城市層面,安徽省會合肥卻以21.9萬的人口增量躋身長三角各大城市之首,不僅超過搶人迅猛的杭州,而且繼續力壓有“徽京”之名的南京。

無論是虹吸省內而來,還是吸引省外人口迴流所致,合肥人口大盤的崛起,為安徽扳回關鍵一局。
長期以來,合肥所在的安徽省,一向被視為江浙滬的經濟後花園、人口蓄水池,即使位列長三角城市群,在其中仍舊是被幫扶的物件。
由於大量安徽人奔赴“包郵區”務工,不僅南京以“徽京”自居,就連上海、杭州也加入爭搶頭號“徽京”的行列。
受到強虹吸效應的衝擊,合肥空有安徽省會之名,卻始終面臨省內小兄弟四散投懷送抱的散裝格局。
與安徽毗鄰且歷史淵源極深的南京,正是安徽人口的最大流入地之一,無數安徽人甚至將之視為安徽省的事實省會。
隨著都市圈時代到來,南京都市圈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都市圈,其規劃範圍橫跨蘇皖兩省,囊括江蘇4市2區,以及安徽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4市。
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現實層面,南京作為“徽京”之說,都得到廣泛認可,人口引力自然可見一斑。
然而,近年來,南京人口增量卻連續多年跑輸合肥,在千萬人口俱樂部之爭中,已經落後了一個身位。

2018年到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從893.2萬增加到985萬,大增超過100萬人,按照年平均增量,最遲明年就有望晉級千萬人口大市。
與之對比,同期南京常住人口從924萬增加到954.7萬人,僅增長30萬人,按照這一趨勢,想要邁過千萬大關,可能要等到2030年前後。
而根據此前規劃,南京、昆明、長春均提及到2025年人口達到1000萬左右。
從目前人口形勢來看,這些省會的目標或將集體落空。
02
合肥人口何以大增?
過去幾年,中西部強省會人口集體增長,成為最受矚目的經濟現象之一。
與人口不斷逼近北京的成都一樣,合肥人口大增背後,既有城市合併的因素,也不乏區位優勢重塑、產業強市等方面的貢獻。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過去10多年前,全國共有5個省會完成合並式擴容,合肥、成都都在其列。
2011年,合肥與蕪湖、馬鞍山三分巢湖,不僅得到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而且直接帶來100多萬的人口體量。

合肥三分巢湖,拉開了省會城市合併式擴張的序幕。
在合肥之後,成都、西安、濟南、長春先後藉助合併周邊縣市,完成了城市的外延式擴張。
不過,即使扣除城市合併的貢獻,合肥人口增量依舊超過南京,位居主要城市前列,而近幾年更呈現加速增長之勢。
究其原因,合肥扭轉了長期以來的區位劣勢,更擺脫了一窮二白的“大縣城”的落後面貌。
這些年,合肥先後躋身中部崛起、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得享“左右逢源”之利。

與此同時,在普鐵時代曾被大幅邊緣化的合肥,藉助八縱八橫的高鐵網路,躋身為綜合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得到重塑。
不僅如此,合肥近年來還藉助“最牛風投城市”打造出一批新興產業,從智慧家電、新型顯示到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不一而足。
資料顯示,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近3年年均增長18%,新型顯示、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叢集經綜合評估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合肥都在全面崛起,在帶動人口迴流的同時,還爭搶了一批外地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強省會戰略的橫空出世,讓合肥成了全省人口的虹吸者,也是人口迴流的最大支撐。
2023年,安徽全省人口減少6萬人,而合肥一地就增加21.9萬人,這意味著合肥正在成為穩固安徽人口基本盤的壓艙石。
最遲到2025年,合肥有望晉級成為新的“雙萬”城市:GDP破萬億,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
03
南京人口增長,為何放緩了?
在歷史上,南京曾作為江南省首府而存在,而江南省涵蓋江蘇、安徽兩省,南京在數百年時間裡都是兩省省會,這也是“徽京”最初的由來。
近年來,隨著南京都市圈規劃獲批,南京區域影響力進一步橫跨蘇皖兩省,“徽京”之名更為名副其實。
徽京的存在,不只是經濟、文化上的認可,更意味著人口源源不斷的流入。
根據七普資料,南京所有來自省外的流動人口中,安徽人佔了1/3,這還沒算上已落戶南京的安徽人。
近年來,南京人口增量連續多年位居江蘇省首位,卻大幅跑輸合肥,原因是什麼?
其一,南京雖然經濟實力明顯強於合肥,且有跨省都市圈的支撐,但自身並非強省會,無法如成都、合肥一樣虹吸省內人口。
且不說江蘇省內就有蘇州這一最強地級市,而江蘇之側還有上海這一國際經濟中心的存在,再加上江蘇“十三太保”都能獨當一面,省會難以形成強中心模式。

以省會GDP/全省GDP衡量省會經濟首位度,南京首位度僅為13.8%,在27個省會中位列倒數第一。
其二,人隨產業走,南京雖然新興產業開始崛起,但傳統產業仍然較重,留人效應不夠突出。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最能產生人口吸引力的產業有兩種,一種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電子代工產業;另一種是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等。
反觀南京,雖然軟體業、新型電力、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仍以電子、石化、鋼鐵、汽車等為主導產業。
南京能說得上名字的大企業,除了蘇寧、中電熊貓等,多數都屬“傻大黑粗”的傳統產業,如南京鋼鐵、金陵石化、揚子石化等。

反觀高新企業,南京增長不及周邊城市。
據搜狐城市統計,2020年至2023年,合肥、寧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幅分別超過152%、125%,溫州增幅超80%,而南京增幅估計在50%至60%之間。
其三,二十歲的珠三角,四十歲的長三角,無論江蘇還是南京,自然人口早已負增長,對人口大盤形成一定拖累。
一地的人口增長,一部分來自自然人口增長,即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另一部分來自人口淨流入。
無論江蘇還是南京,人口增長更多得益於外來人口的貢獻,而本地的自然增長人口雙雙遭遇負增長。

與之對比,安徽全省自然人口已經遭遇負增長,而合肥出生率仍然高於大盤,自然人口紅利依舊存在。
所以,對於南京和江蘇來說,放開落戶限制,吸引更多外來人口湧入,並最終將他們留下來,才是關鍵。
04
對於欠發達省份來說,強省會何以重要,成都和合肥都提供了答案。
正如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所講的,一個省份,如果連一個顯眼的大城市都沒有,恐怕都參與區域競爭的機會都沒有,遑論在重大國家戰略中獲得一席之地?
強省會的存在,不只是競逐國家戰略的生力軍,更是全省最大的產業和人口蓄水池。
當然,我們說的強省會,不能簡單理解為省會首位度之高,更關鍵的是省會自身的經濟產業之力之強。
畢竟,靠行政手段,透過不斷的合併擴張,總能打造出一個強省會。
但如果自身孱弱,只有吸血而無輸血,省會經濟就是佔據全省半壁江山,又有多大意義?
相反,真正的強省會,在做大做強自身的同時,要能帶動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及時完成從虹吸到溢位的轉換。
正是因為溢位效應的存在,南京才得以守住“徽京”之名,即使沒法做江蘇的強省會,也不影響其在都市圈的影響力。
同樣,安徽在做大省會合肥的同時,仍舊鼓勵各大地市向外借力,能傍上南京、杭州的就傍南京、杭州,哪怕只能與徐州拉近關係的也可就近融合。
總之,強省會固然重要,但省會自身變強,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END-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大國大城,40座城市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