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
劉凱 五源合夥人
轉載自“他山之石觀投資”
作者 Saint Paul
做為非專業運動員,從直覺上,我們認為的職業運動員的訓練是儘可能地努力訓練,不斷測試自己的潛力極限,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能力。努力堅持,直到身體崩潰或自己頑強度過崩潰期。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但職業運動員真正的訓練日程安排不一樣。與想象中的激烈不同,他們訓練,趨於平靜。
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幾十名不同國家的奧運會滑雪運動員的訓練計劃。滑雪絕對是最刺激的運動專案之一。
在一年的時間裡,運動員們平均每人訓練861個小時,平均每天3個小時。每小時分為三個部分:高強度(>87%的最大心率,運動後會氣喘吁吁)、中等強度(82%-87%的最大心跳,運動需要沉重的呼吸)和低強度(60%-82%的最大心率,運動中可以同時說話)。
在超過一年的時間裡,訓練日程安排是這樣的:88.7%的訓練時間為低強度;6.4%的時間為中等強度;4.8%的時間為高強度。
大部分時間幾乎都是在只給自己一點強度的方式訓練。
不要以為這種訓練計劃只在滑雪這一個專案上是這種安排。在研究職業跑步者時,他們的訓練計劃按照幾乎相同的百分比細分。職業腳踏車、職業賽艇、職業游泳的運動員都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課題的結論非常有意思。世界上一些最優秀的運動員幾乎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低強度工作上,故意不把自己推向極限。當然,他們不會以悠閒的速度比賽。在比賽中,他們會在比賽時間內處於最高強度。
當然,我們還有更多的例子。偉大的NBA球星科比布萊恩特是眾所周知喜歡訓練的人,他每天可以看到洛杉磯凌晨四點的早晨。
我看了他每天的日常訓練計劃,是這樣的。
科比每天訓練計劃一共6個小時,分為四個部分。
-
2小時跑步: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包括100碼短跑和200-400碼步行或慢跑
-
2小時籃球技巧:每天投籃700-1000次。進行20分鐘的運球練習,10分鐘的防守滑球和90分鐘的投籃。
-
1小時有氧運動:包括跑步、跳躍、游泳、走路等等。
-
舉重1小時
科比每天的訓練當然強度非常大。但是,即便以訓練拼命著稱的科比,也不會讓自己一天10小時以上拼命訓練。
對職業運動員而言,訓練更重要的是“每天”和“訓練紀律”,而不是在強度上折磨自己。只有這樣,科比才能保持20年的傳奇運動生涯,創造了曼巴奇蹟。
在職業運動員訓練中,訓練的目的是保持運動員壽命更長,這比強度更受青睞。一個運動員在訓練中的身體需要得到適應的訊號,而不是認為自己受到了暫時的折磨。運動員平時最需要避免的就是訓練受傷,以及訓練帶來的精神倦怠。只有這樣,才能會打造出最好的運動機器。
運動生理學家Stephen Seiler對於運動員的訓練這樣評價:
職業運動員在低強度下進行長時間恢復性訓練,並日復一日地重複。這才是真正帶來成功的原因。如果進行超高強度的訓練下,長期的壓力會導致精神倦怠和停滯。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達到最高水平,訓練過程必須是可持續的。
最後這句話,用在投資上,不也是最好的解答嗎?
在投資中,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我能賺取的最高回報有多少?”
而是,我在儘可能最長時間內的最佳回報是怎樣的?
我們都知道投資中複利的力量,都想捕獲複利機器。複合增長一個關鍵的變數是時間的長度。在複利函式中,我們追求的是指數級回報,這個指數指的就是時間。
“連續幾年的超高回報”遠不如“長期內維持不錯的回報”那麼有吸引力。做為投資者,相信過去5年大家應該深有體會。在過去的五年裡,許多投資者竭盡全力實現年內回報最大化,從自己能找到的每個機會中榨乾所有利潤。有些喜歡風險的投資,還會加上槓杆。
就像業餘運動員,彷彿想象中的拼命追逐,用盡全力才是獲得成功的全部。但這也同樣跟運動員一樣,如果每次訓練中都拼勁全力。當然,在短期內,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感覺像冠軍,拿個獎。但這樣只會讓並且身心俱疲。如果用上槓杆,更可能增加受傷的風險。
這有點反直覺。但如果你只關注能儘可能長時間維持的良好回報,那麼自己很可能會在長時間尺度內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
做好的投資,應該像職業運動員一樣,不是短期的拼命奔跑,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設定最高水平目標,進行可持續的訓練過程。
科比的20年職業生涯、18次全明星首發、15次最佳陣容、5座總冠軍獎盃,靠的就是這種訓練方式:
每天,嚴格的訓練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