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民湧進小紅書:誰歡迎,誰反對?

‍‍

來源丨驚蟄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
作者丨星月
圖源丨midjourney
從北京時間1月13日開始,不少小紅書使用者的主頁“變天”了。
大量外國面孔出現在小紅書首頁,釋出的筆記裡還不忘帶上“tiktok refugee”的話題詞,一邊解釋自己出現在小紅書的原因,一邊吸引其他同樣遷移過來的海外使用者,在評論區亮出身份,努力尋求互粉。
隨著海外使用者不斷湧入,在完全沒有翻譯功能的小紅書上,中外網友隔著時差頻繁交流,一同造就了當今世界網際網路的奇觀。而在表面的熱鬧之下,有人因此受益,也有人倍感壓力。
叛逆的美國人,躺贏的小紅書
大量海外使用者湧入小紅書的起因,是TikTok被指控監控美國使用者資料,並因此面臨在1月19日被下架的禁令。
不少使用者在小紅書釋出筆記表示,他們之所以要遷移到另一箇中文軟體而不是去其他國外的社交軟體,是出於對這一禁令的一種反抗。“我們這麼做是為了和本國政府賭氣。”一些人則調侃,“畢竟我們是Z世代,是最小氣的世代。”
另一些人則忙著製作和傳播著關於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以及馬斯克的X(Twitter)的一些諷刺段子。“他們以為禁掉了TikTok我們就會去Instagram或者Facebook。但是我們轉頭就去了另一箇中國APP。”
外國網友們的逆反心態,讓海外IP湧入小紅書的行為成為民眾與美國政府之間的一場鬥爭——遷移到加拿大的TikTok只能叫做妥協,而直接遷移到另一箇中文社群,才叫反抗。
而如今,這種反抗行為又逐漸演變成了一場中外網友們共同參與的網路大聯歡。
例如“Chinese spy”(中國間諜)一詞,從美國官方的指控變成了外國使用者對APP原生使用者的暱稱,“My Chinese spy”成為了“我的中國朋友”的另一種時髦表達。還有不少海外使用者用貓咪梗圖來表達自己心甘情願奉上自己的資料,甚至希望透過消費來成為一個對平臺“有價值”的使用者。
目前,“tiktok refugee”詞條在小紅書的閱讀量還在快速攀升,至於這股遷移風潮還會持續多久,可能要取決於19號的TikTok禁令是否會生效。
這次風波也令一些人聯想到2023年7月,Twitter為了推廣付費認證業務導致大量海外畫師博主大規模遷移微博的事件。當時,Twitter限制未認證使用者每天只能刷600條推特,而認證使用者(藍標使用者)每天可以閱讀6000個帖子。
這一政策導致許多插畫師的作品熱度明顯下降,為了維持作品的曝光度和與粉絲的互動,他們紛紛湧入微博開設賬號。
不同的背景,相似的原因,只是這一次躺贏的是小紅書。TikTok在美國有1.7億月活躍使用者,並且以18-29歲的年輕人為主,佔比接近60%。而小紅書當前的月活躍使用者超過了3億,30歲使用者以下的佔比超過60%,兩者使用者年齡結構高度重合。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美國TikTok使用者嘗試遷移到本國的其他社交軟體時,會吐槽那上面的段子和梗“都太老了,是五年前的了”。
小紅書意外接到潑天流量,也讓人聯想到了早早經營品牌出海的快手。在海外市場,快手的品牌出擊一度非常主動。從2016年開始,快手先後5次出海,足跡遍佈中東、拉美、東南亞,但前4次進展並不順利。
2022年第5次出海,才在巴西市場後取得了一些成績。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快手在巴西的月活躍使用者超過了6000萬。不過,這次TikTok跌倒,快手海外版卻沒有吃飽。歸根結底,還是使用者的年齡和內容調性的原因。
小紅書一直在面向海外華人和留學生使用者發力,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均為品牌重點投放國家。在這波遷移風潮到來之前,小紅書就已經有過不少外國人“跟風”而來的階段性小熱潮,最典型的一個代表是“聽勸”。
不少外國人將自己的穿著打扮發在小紅書上,請求中國網友給出提升形象的建議。可以說,這次大規模的遷移會流向小紅書,和早先的這些小熱潮不無關係。
大量新增使用者的加入,也讓小紅書的商業價值引發了新的討論和思考。早在2021年4月,小紅書就曾傳出年中前後計劃赴美上市,彼時小紅書對傳聞不予置評。而彭博社後續的報道稱,小紅書暫停了在美國上市的計劃。
而當下無論小紅書最終能承接多少流量,都將因為知名度的陡然提升給上市計劃帶來新的轉機。而在國內,多支小紅書概念股已經在1月14日起飛,漲幅紛紛超過10%。
外國人漲粉四件套
顏值、才藝、搞笑、大自然
和上一波遷移到微博的二次元畫師群體不同,這次湧入小紅書的海外使用者更多是普通人。他們中有農民、護士、快遞員、學生、建築工人、伐木工、全職媽媽,大部分人做著普通的職業有著普通的顏值,除了部分人的影片獲得了高贊,許多影片也停留在個位數點贊和零評論的狀態。
一開始大部分外國使用者的影片沒有配字幕,一些人開始學著加上英文或者中英雙語字幕。一條高讚的外國友人影片,採用了一種更現代的方式,他用翻譯軟體將英文先轉成中文,再將機器的中文發音錄下來,就這樣完成了他在小紅書的第一個打招呼影片。
一些博主在介紹影片裡提到,自己之前在TikTok擁有大量的粉絲,是一個全職的TikTok博主,而禁令讓他們不得不尋找另一個社群來重建(rebuild)自己的粉絲群體。從這些外國使用者的流利表達上,也可以感受出他們運營社交賬號的得心應手。
更容易獲得高讚的,還是那些有突出特點和特徵的人。比如擁有高顏值或才藝的使用者。一些藝術創作的博主快速獲得了幾千粉絲量,此前一些冷門內容的粉絲“吃糧”主要靠搬運,現在的觸手可及讓這些人大喊,幸福暈了。
一些樂器演奏和畫畫的影片評論區裡,還有中國網友大玩“甄嬛梗”評論:帶著才藝來的,留牌子,賜香囊。而一些擁有模特般面孔和身材的顏值博主,則獲得了大量的調侃和示愛。美女、帥哥、萌娃、萌寵,構成了海外使用者最容易獲得點讚的熱門內容題材。
小紅書使用者也很快發現,當下外國使用者在中文網際網路的“刷屏”,並不因為“外國人愛上中國”的老套敘事,帶有誇張表演的成分。而是實打實地因為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爆發出新的熱門話題。
幾乎每一個國外影視劇和脫口秀的影片評論區裡,都能看到一些外國IP的震驚。《摩登家庭》的影視片段似乎備受演算法青睞,在一個美國網友震驚地表示,你們也看摩登家庭時?評論區的中國網友回答,開什麼玩笑,他們是我的美國親戚。
還有來自美國的使用者對“歐美搬運博主”發出質疑後,中國網友熱心解釋,這個博主做此類影片已經數年之久,或者認為加上中文字幕以及原博主不在小紅書,應該算二創。
對於“外國人來了”的現狀,大部分中國使用者只能被動接受。因為稍微刷幾個外國使用者的帖子,很快小紅書的演算法就會把首頁推薦全變成外國人。
筆者在13號晚上點進影片流,重新整理了半個小時的影片後,就得到了清一色的來自外國使用者的內容推薦。而就這種“面目全非”的網路社群體驗,也很快衍生出“一覺醒來天塌了”的新段子。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這群美國人選擇來小紅書而不是去國內的抖音,或者為什麼他們不下載一個TikTok的海外平替版本,一定要和中國人混著用嗎?事實上這是由於註冊要求不同導致的。
相較於小紅書可以用海外號碼直接註冊,在國內使用抖音和其他社交平臺,則需要國內手機號註冊。其他原因還包括另一些替代APP也存在被禁的風險,比如Lemon8雖然是類似的海外應用,但由於也是字節跳動系的產品,所以同樣有被封禁的擔憂。
一些海外使用者在網路聊天室裡談到吸引他們來註冊的原因,是這個軟體的介面看起來像是Pinterest和TikTok的結合版。
一些人是因為在Twitter上刷到了小紅書的推廣。
事實上,近期小紅書在海外的推廣似乎也加速了,首先是影片介面改版後,更接近TikTok的版式。
這讓一些人痛恨改版的使用者直呼“早有預謀”。
此外,小紅書在Twitter上打出的國際版廣告,也將APP名稱統一成了Rednote。這個名字既不是媒體報道中常用的Xiaohongshu,也不是國際版曾經用的RED。而在中文網路搜尋,甚至還能看到2023、2024年有不少回覆表示,小紅書國際版的名字叫做Little Red book。
不過,比起品牌主動推廣帶來的效果,更多海外使用者似乎是因為大V的號召以及產生的連鎖反應而進入到小紅書:首先是一些人發現了小紅書,然後在小紅書上的發帖得到了友好、有趣的反饋,於是他們又將自己在小紅書的體驗分享到了TikTok,又吸引了更多人來下載。當趨勢已經形成,“跟風”也變得理所當然。
開元盛世、洋悟運動
中美網民大團結
對於海外使用者在小紅書掀起的流量風暴,有人歡喜,也有人愁。
有使用者對外國使用者在小紅書快速漲粉的現象表達了不滿,留下了“嗨,我是洋人,請幫我快速漲粉”“說自己是白人就能快速起號嗎?”之類的評論。還有一些筆記直接引發討論:外國使用者的大量湧入算不算文化入侵和殖民。
不少留學生群體表示“天塌了”,因為小紅書是他們在海外唯一能大量沉浸在中文社群的棲息地。而現在,當他們在上班上學接觸了一天老外之後,回到社交網路要面對的,又變成了一大群老外。
對於快速漲粉這件事,也有人認為,不一定是中國網友“崇洋媚外”。而是外國使用者在小紅書的特殊玩法導致的。大部分外國使用者的第一個影片會提到,“如果你也是TikTok refugee,歡迎關注我”。
另一些人則在評論裡表明身份之後,邀請互粉:如果你關注我,我也會關注你。而這種強調互粉的行為,在中國網友眼裡是中老年使用者才會做的事情。
不過,快速漲粉的並非只有外國人,有中國使用者表示,因為自己的內容被推薦給海外使用者,自己的賬號一夜漲粉四萬。而在傢俱、美食、國風等領域的中國使用者評論區,也大量湧入了海外IP。
懷疑和防備並非沒有。在小紅書上,有美國使用者義正言辭地提醒大家“不要相信美國人,因為他們是來破壞和平氛圍的。”還有人號召舉報種族歧視的評論和留言。甚至有人喊話小紅書官方,希望不要出一鍵翻譯功能,免得自己失去了蛐蛐外國同事和客戶的自留地。
但更多的人對於這種湧入和融合,表現出一種樂見其成和樂在其中的態度。源源不斷的新段子被製造出來,比如“發洋抖財”和“洋悟運動”。
激發這些靈感的互動最常見的是“利益交換”,這包括將這群外國人的影片當做英語聽力練習材料,要求外國人幫自己做英語作業,釋出自家貓狗的照片和自己的腹肌照片,繳納”貓稅“,“狗稅”以及“腹肌稅”。
外國使用者也舉一反三,開始要求中國人幫自己做中文作業和數學題。人類對投機取巧,對動物的喜愛,以及對美色的迷戀,在這一刻跨越國籍和時差,達到了高度一致。
毫無疑問,外國網友在小紅書上得到的友好體驗,超出了當今網路社群的平均水平。當問到為什麼大家對這些外國網友這麼熱情,有人回答:他們發了好多後花園種菜、種花,以及農場動物的影片,你知道這對於住在人員密集的鋼鐵城市的我是多大的治癒嗎?
而除去典型的美國農場景色的分享,你可能還會刷到美國人抱著一堆問題來尋求解惑,從薪資、教育、醫療、投資到某個名人、地區,某種興趣愛好。
例如詢問中國的網友是否知道美國的俄亥俄州,而評論裡有人回答:聽過,但佛羅里達更出名一些。還有一些人,抱著想要逃離美國社交網路名人的目的而來,卻吃驚地發現,中文網際網路上也到處都是川普、馬斯克等。

更多人在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珍視的生活瞬間。有人問有沒有黏土、鉤針或者洞穴探險的愛好者,於是評論裡中外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的作品;有人分享自己cos的某個角色,或自己的原創角色;還有人分享自己在傍晚看到的彩虹和某個雪天。

正因為這些分享者的身份是如此普通,分享的內容是如此日常,你反而更容易理解那個漸漸不再被提起的觀點,“我們都是普通人” 是什麼意思。 
但幾乎所有的人又都隱隱約約感覺到,這樣的網際網路奇觀,註定是不會長久的。註冊熱潮是跟風,總會過去,而熱情友好的氛圍,會因為不再新鮮而慢慢冷卻下來,甚至可能在下一次衝突性的國際新聞發生時,演變出對特定地區賬號的網際網路攻擊。
但是,為那樣的明天和未來而焦慮,註定是徒勞無功的。不思明日憂,但取今日樂。
網際網路有句名言:人生只是活幾個瞬間。
如果網際網路生活也屬於人生的一些瞬間,那麼,重要的,值得被記住的,或許也只是這樣的幾天。這種融洽和快樂,這種彷彿中美人民大團結一般的景象,正是因其短暫和易消逝,才讓今天的我們,哈哈大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