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客艙為何總感覺冷?空乘揭秘:關乎健康安全

搭乘飛機時,乘客常因機艙溫度驟降而手忙腳亂翻找外套,但這種“低溫困擾”背後竟藏著科學設計的深意。資深空服人員、航空部落格“飛行員客艙休息室”創辦人傑伊·羅伯特(Jay Robert)近日揭秘,機艙恆溫策略不僅關乎舒適度,更是維護健康與安全的關鍵。  

羅伯特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飛機在地面停靠時依賴機場的外部空調系統降溫,但起飛後則切換為發動機驅動的內部冷卻系統。這一轉變可能導致溫度波動,而客艙溫度控制被劃分為多個區域,理論上可實現精準調節。  
然而,系統並非完美。空乘協會發言人泰勒·加蘭(Taylor Garland)解釋,若溫度感測器靠近熱源(如廚房裝置或陽光直射的舷窗),系統可能誤判客艙實際溫度,導致區域性過冷或過熱。“這就像家裡的恆溫器裝在暖氣旁,總會讓空調誤以為房間太熱。”  
羅伯特強調,機艙溫度通常被嚴格控制在23攝氏度(73華氏度)以下,一旦超過24攝氏度,乘客暈厥風險將顯著上升。他回憶起在載有600人的大型客機上的經歷:“我們必須定時檢查溫度計,因為高溫會加劇高空低壓環境帶來的脫水、頭暈等不適。”  
低溫環境還能抵消機艙的乾燥副作用。高空飛行時,艙內溼度往往低於沙漠水平,乾燥空氣易引發呼吸道不適,而涼爽的氣流有助於乘客保持清醒,降低突發身體狀況的機率。  
一個鮮為人知的冷知識是:低溫客艙能顯著減少異味困擾。羅伯特指出,溫暖環境會加速氣味分子的活躍度,導致體味、食物氣味等迅速積聚。他曾目睹乘客因高溫客艙內的濃烈氣味投訴,“而在低溫下,這些味道會被‘凍結’,飛行體驗因此更清新。”  
儘管低溫策略基於科學考量,但乘客的個體感受差異仍需被重視。加蘭透露,空乘可透過客艙系統進行微調,但大幅調溫需聯絡駕駛艙。她建議,旅客可提前向機組索要毛毯,或遵循“洋蔥式穿衣法”,以適應機艙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