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特拉克
1
1304年7月20日,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出生於小城阿雷佐(位於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他的家庭原為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父親瑟·彼特拉克之前是佛羅倫薩的律師兼法院公證人。1302年,黑色歸爾甫黨在奪取佛羅倫薩的控制權後,發起了針對白色歸爾甫黨的審判,旨在將以但丁為代表的白黨驅逐出佛羅倫薩。彼特拉克的父親作為白黨的辯護律師,在法庭上據理力爭,為但丁等白黨成員辯護,因而遭到黑黨的嫉恨與報復。黑黨誣告彼特拉克的父親偽造文書,並缺席審判沒收其財產、將其驅逐出佛羅倫薩。無奈之下,老彼特拉克攜妻子來到阿雷佐,並在這裡誕下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
1312年,彼特拉克隨父母來到法國南部城市阿維尼翁居住,並在這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益於優越的家境,彼特拉克得以接觸到各種學習書籍和手稿,從小便培養了讀書的愛好,這在當時並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在印刷術尚未在歐洲出現的14世紀,書籍、手稿等文字的流傳範圍較為有限,有條件的人或花重金委託抄寫員複製,或直接購買價格不菲的原件,無力負擔的窮人只能付出大量時間自己抄寫。幾年後,彼特拉克開始在法國蒙彼利埃學習法律,儘管他本人並不鍾情於此。在這一階段,彼特拉克還赴威尼斯、裡米尼(位於今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下同博洛尼亞)及博洛尼亞等地交流學習。在流行使用當地方言創作詩歌的博洛尼亞,彼特拉克磨鍊了自己的文學技巧,也埋下了未來使用家鄉托斯卡納方言進行創作的種子。
1326年,彼特拉克的父親去世,家庭經濟狀況隨之急轉直下。彼特拉克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回到阿維尼翁定居,而教皇克雷芒五世當時為躲避羅馬動盪的政治環境也選擇將教廷遷至阿維尼翁。彼特拉克在這一時期開始進入教會任職,輕鬆的工作和豐厚的報酬使彼特拉克能夠繼續讀書、寫詩,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根據彼特拉克留存下的手稿,他在1327年於阿維尼翁的聖克萊爾教堂遇到了令他魂牽夢縈一生的女子勞拉。第一次看到勞拉時,彼特拉克便深深被她的美貌和優雅氣質吸引,自此開啟了一段長達40年卻沒有結果的愛情旅程。這次相遇不僅影響了彼特拉克的個人生活,也成為他創作自己最著名的作品——義大利語詩歌集《歌集》的重要源泉。進入14世紀30年代,彼特拉克對古代拉丁語文字的興趣日漸濃厚,他尋遍歐洲著名的修道院,在圖書館的舊書堆中尋找古代典籍,甚至發現了一些重要拉丁語文字的手稿,如西塞羅的《阿基亞辯護辭》。透過閱讀和研究,彼特拉克掌握了拉丁語的精妙之處並能夠熟練運用。

《歌集》封面
從1338年起,彼特拉克開始創作其著名的拉丁文史詩作品《阿非利加》,這部以第二次布匿戰爭為主題的作品使得彼特拉克蜚聲詩壇,聞名遐邇。1341年,彼特拉克在羅馬的卡比託利歐山接受了那不勒斯國王羅伯特一世的桂冠加冕,成為中世紀後期第一位被公開承認的桂冠詩人。桂冠加冕是對傑出詩人和學者的最高認可,象徵著文學和學術成就的巔峰。彼特拉克的加冕被認為是對古羅馬傳統的復興,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早期人文主義的象徵性事件,彼特拉克的成功不斷激勵著後來的文藝復興學者和詩人(如薄伽丘)繼續探索古典文學和人文主義的道路。
接受桂冠加冕使得彼特拉克成為那個時代的貴賓,受到教會的資助和權貴的庇護,彼特拉克在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瘟疫中倖存,然而他的心愛之人勞拉卻未能倖免於難。1350年,彼特拉克在家人的流放審判得到解除後來到佛羅倫薩,並在此與他的崇拜者喬瓦尼·薄伽丘結識。兩人一見如故,成為摯友,經常互相贈送書籍和手稿,彼特拉克甚至將一些珍貴的古典作品手稿託付給薄伽丘保管。薄伽丘深受彼特拉克的影響,學習了更多關於拉丁文寫作的技巧,並將古典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1352年,因與新任教皇英諾森六世不和,彼特拉克離開法國阿維尼翁前往米蘭定居。儘管仍然不時被委派擔任外交使節,四處遊歷,但彼特拉克從此開始更加專注於創作和研究。從1369年開始,彼特拉克定居於距帕多瓦市不遠的阿爾誇村(位於今義大利威內託大區),1374年在那裡去世。為了紀念他,這個村莊現在被稱為阿爾誇—彼特拉克村,在那裡還可以參觀這位大詩人的故居。
2

繪畫作品《托斯卡納六詩人》
彼特拉克早期的創作主要使用拉丁語,這符合中世紀學術和文學的傳統,上文提到的《阿非利加》便是這一時期彼特拉克的代表作。《阿非利加》的主題是關於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大西庇阿戰勝迦太基將軍漢尼拔的故事,故事背景主要集中於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這部作品的創作受到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影響,彼特拉克在作品中頌揚古羅馬的英雄氣概和歷史成就,表達了對古典文化的崇拜。此外,《阿非利加》還突出體現了當時彼特拉克對古典文化的重新發掘和認同,其人文主義思想已現雛形,在之後的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深遠影響。
到了中後期,彼特拉克開始大量使用托斯卡納方言進行創作,這一轉變使他成為義大利文學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便是《歌集》,被譽為歐洲抒情詩傳統的奠基之作和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典範。彼特拉克創作《歌集》的時間跨度較長,從14世紀30年代初開始,直至彼特拉克去世前不久(1374年),他都在不斷修改和完善,這部作品也被認為是他一生情感和思想的積累和總結。《歌集》主要圍繞彼特拉克對勞拉的愛慕展開,共包含366首抒情詩,共被謄寫在72張羊皮紙上,目前保存於梵蒂岡圖書館。根據具體內容,作品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題為“生前的勞拉”,包括263首詩,主要描述了勞拉生前的美麗與優雅,以及彼特拉克對她的迷戀。詩歌主題主要圍繞愛情的喜悅、痛苦和矛盾展開,對世俗情感與靈魂昇華之間衝突的描寫較為豐富。第二部分主題為“死後的勞拉”,包括103首詩,記錄了勞拉去世後彼特拉克的悲傷與懷念,詩中更多地探討死亡的永恆性、靈魂的救贖和對宗教的反思。

瑪麗·斯巴達利·斯蒂爾曼作品《彼特拉克初遇勞拉》
值得一提的是,彼特拉克創作《歌集》的靈感源泉——他傾心愛慕的女子勞拉,其真實身份一直存在爭議。根據留存下的手稿,彼特拉克聲稱自己是在1327年4月6日於聖克萊爾教堂第一次見到了勞拉,並深深為她的美貌和氣質所打動。有推測認為,勞拉可能是法國阿維尼翁地區的一位貴族女性。然而,由於缺乏確鑿的歷史記錄,這一說法無法完全被證實。另一種觀點認為,勞拉並非具體的人物,而是彼特拉克出於詩歌創作的需要虛構出的理想化女性形象,她象徵了彼特拉克對愛、靈魂救贖和人性弱點的思考。
從詩中可以看出,勞拉不僅是彼特拉克愛戀的物件,更是他思考人生、宗教和永恆價值的載體。同時,“勞拉”一詞在義大利語中與“桂冠”同音,而彼特拉克在羅馬接受那不勒斯國王羅伯特一世加冕時佩戴的冠冕正是由月桂花冠製成,暗示了彼特拉克的文學抱負和對榮譽的追求。然而,無論勞拉是否為真實存在的人物,她在彼特拉克的作品中都超越了一個具體的個體,成為理想化愛情和純潔的象徵。這種模糊性也正是文藝復興文學的特點之一,強調透過個人情感反映普遍的哲學和美學追求。
從詩歌的形式角度,《歌集》中的詩歌以十四行詩為主,多達317首,此外還包括一些抒情長詩、短詩和六行詩等。十四行詩起源於歐洲中世紀晚期的義大利,形成於13世紀,最早由西西里宮廷詩人賈科莫·達·倫蒂尼創作,並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十四行詩的起源與其形式和主題密切相關,最初是作為抒情詩的一種形式,用於表達個人情感和思想。
彼特拉克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逐步完善了十四行詩的標準格式,將結構和節奏規範化,使其臻於完美,被後世稱為“彼特拉克體”,語言精練而優美,風格兼具音樂性和哲學性。從結構上分析,顧名思義,每首十四行詩的篇幅固定為十四行,分為八行詩節和六行詩節兩個部分,每行固定含有十一個音節。八行詩節是指詩歌的前八行通常以ABBA、ABBA的押韻格式呈現,旨在提出主題或問題,通常呈現一個困惑、衝突或情感的起點;六行詩節是指詩歌的後六行,押韻格式往往更加靈活,如CDECDE、CDCDCD或CDDCEE等,在邏輯上與之前的八行詩節形成對比與轉折,解決先前提出的問題或回應主題,展現情感的深化、昇華或哲學反思。
彼特拉克對十四行詩形式的革新影響了後世的歐洲詩人,包括英國的埃德蒙·斯賓塞、莎士比亞以及西班牙的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等,這一風格的愛情詩在歐洲廣泛流傳,對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文藝復興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勞拉
彼特拉克的《歌集》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詩歌集,標誌著中世紀以宗教和神學為中心的思想開始向人文主義、人本中心的文化過渡。彼特拉克透過詩歌表達個人情感和思想,反映了個人主義的理念,強調人的理性和感情的重要性,即個體的體驗和感受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核心特徵之一。彼特拉克還擴充套件了中世紀文學中較為單一的愛情表達方式,從僅僅對神明之愛擴充套件至對世俗的愛,包含了從理想化的崇拜、令人痛苦的渴望到對未能實現愛情的沉思和悔恨,極大豐富了情感表達的深度。同時,彼特拉克還在作品中運用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來對映自身情感,這一手法也成為未來西方文學中的常用方法。
3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主要源於他對古典文化的復興、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和對人性探索的推動。彼特拉克的生活和作品在多個方面展示了初期人文主義的核心理念,特別是他對古典文化復興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他在文學和哲學上的創作。
彼特拉克對古典文化的復興主要體現在他對古羅馬和古希臘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其文學創作中。他廣泛閱讀古典作家如荷馬、維吉爾、西塞羅的作品,這些作品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容。彼特拉克不僅在義大利等地搜尋遺失的古典手稿,還透過書信與其他學者交流,鼓勵他們對古典文化給予更多關注。實際上,彼特拉克在1350年於佛羅倫薩見到薄伽丘之前,兩人便透過書信往來進行交流,討論各種學術問題和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學的價值和翻譯技巧,對加深二人友誼、促進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塞羅雕像
彼特拉克對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的強調是他作為“人文主義之父”的核心貢獻之一。在作品《歌集》中,彼特拉克透過詩歌展示了他對個人情感的深度挖掘,不僅僅是對愛情的讚美,更是對個體情感複雜性的探討。彼特拉克還透過作品反映了他對自我、時間和記憶的認知和思考。在一些詩篇中,彼特拉克經常透過與古代詩人對話的形式,在文學上構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跨越,這種方式體現了一種新的自我意識,即文學作品可以是作者自我探索的空間,強調了個人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價值。彼特拉克還在一些作品中討論了寫作和知識探求如何幫助人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世界。這種對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視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變得普遍,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個人的獨特視角和經驗,從而促進了藝術和科學的發展。

寫作中的彼特拉克
如果說但丁和《神曲》點燃了文藝復興的火把,那麼彼特拉克和《歌集》便是將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火種傳遍各處。相較但丁,彼特拉克在創作的題材和主題思想上均有了進一步的突破。
在文學主題和個人情感方面,但丁的《神曲》主要探討的是宗教、哲學和道德問題,強調人類靈魂的救贖、宇宙的秩序以及神聖的正義。儘管其中有個人情感元素(如對貝雅特麗齊的愛),但這些情感通常服務於更宏大的主題,情感表達也往往被宗教和哲學框架所限制。而彼特拉克更關注人類的內在情感和個人體驗。他的《歌集》以抒情詩的形式記錄了他對勞拉的愛。彼特拉克更傾向於強調個人的內心衝突,將自我反思和個人情感提升到文學的中心位置。這種個人化的情感表達是中世紀文學中較為罕見的,它預示了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內心世界和個性的重視。這種對人類情感的探索影響了後來的歐洲抒情詩發展。
在人文主義思想的開創性方面,但丁的《神曲》等作品仍有較為明顯的中世紀思想痕跡,側重於宗教信仰的絕對權威。儘管但丁也表現出了對古典文化的敬意,但其重點仍是服務於基督教世界觀。而彼特拉克之所以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是因為他透過尋找和研究古典希臘羅馬的文字,進一步強調人的價值、理性和潛力。他提倡透過個人學習和自我反思來提升自我,對古典文化的復興起到了關鍵作用。彼特拉克的人文主義思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奠定了思想基礎,是從中世紀向現代思想轉變的重要橋樑。
在對後世的影響方面,但丁更多體現在義大利民族文學傳統中,他奠定了義大利文學的基礎,對宗教文學和敘事詩體裁有深遠影響。而彼特拉克的影響是全歐洲範圍的。他的十四行詩和人文主義思想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詩人和學者的模仿物件,其自我反思模式和對個體經驗的關注預示了現代文學的出現。莎士比亞、蒙田等人都深受彼特拉克的影響。
可以說,但丁被視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偉大詩人,他為文藝復興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但仍帶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而彼特拉克是第一位突破了中世紀思想桎梏的文學家,他為文藝復興打開了大門,是現代人文主義的真正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