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bcbaynews)
“海歸還是留下?”這道老生常談的選擇題,一直困擾著無數在海外打拼的華人。
最近,一位在美國矽谷高科技大廠工作的華人在小紅書上發文,列出五大理由、詳述一家三口決定回國的心路歷程,引發不少身處海外、對未來規劃仍感迷惘的網友共鳴。

華裔女子Lena在小紅書上分享稱,她和丈夫同為美國高科技大廠的員工,有個3歲的女兒,在美生活已有10年。
今年年初,她下定決心在2028年女兒小學入學前舉家回國,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美國工作的價效比降低
這位網友說;“我和老公都在tech大廠工作,經歷了幾輪裁員以後,工作越來越卷,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35歲以後,危機感越來越強。”
她指出,近來見證了AI的快速發展,預感到這行被AI取代的日子越來越近。而且面臨職業天花板,上升空間有限,職場回報明顯減弱。

二、生活成本飆升
她指出,疫情過後消費至少上漲了30%,今年比2024年又上漲了一成,車險、房屋保險等也費用也持續上揚。
相比之下,工資每年只上升3%,這點錢最後都還給了稅局和大資本家。
三、國內的父母需要陪伴
作者稱,她們夫妻倆都是獨生子女,自己和父母關係很好,“父母年紀大了,我們最後都要回國去陪伴他們。”
“我曾想再過15年,孩子上學後再回國,可15年後我爸爸就80了,我想跟他去房車自駕,跟他一起坐西伯利亞火車到莫斯科,為什麼不趁著我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時候去做?”,“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她表示,親情因素也是她下決心回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她提到,雙職工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回國以後雖然收入減少,但是卻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另外也希望孩子能回國接受教育,瞭解並且熱愛中國文化。
在樓主的其它文章裡,她還提到了華裔二代在海外“既不像中國人,也不被當做美國人”的尷尬現狀,融入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五、重啟人生
作者稱,回憶自己三十幾年的人生,完全按照主流路徑,讀書、留學、工作、進大廠,結婚生子,環顧四周,發現我和身邊人一模一樣。

“小時候我幻想我會有獨一無二的人生,然而回頭髮現我卻活成了一個NPC,我希望回國以後可以靠被動收入生活,沒了錢的壓力,我想嘗試新的職業,新的生活方式,重啟一次我的人生。”
這篇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截至目前留言已超過2660條。
有網友表示:
我個人對(你)每一點的看法,純粹個人意見:1、國內工作價效比更低除非你不工作;2、事實,但是我覺得美國賺的也更多;3、父母和獨生子女確實是很大的考慮因素;4、個人覺得美國教育選擇面更大,出路更多;5、重啟人生和在哪個國家無關,個人不會列在考慮回國需要考慮的因素裡,除非你主要考慮的是低成本躺平。

樓主對此回應稱:“是的就想躺平”。

對此,有網友表示:
“周邊的環境你躺不平的,最後就變成了仰臥起坐,身邊太多想躺躺不下的,除非你沒孩子。”

“很中肯,我們感覺類似,但是不確定的是回去是會更好嗎,大多數人都很難完全躺平,總是在躺與不躺之間糾結,祝落子不悔,萬事皆安。”

還有網友提醒大家注意樓主的自身條件:
“關鍵詞,回國後靠被動職業收入。說明她回去不用加入國內職場狂卷的浪潮。因此,打算回去的人,一定要考慮清楚。你在一個勞動保障健全的環境裡回到那個996當福報的環境裡,你是否還能適應,你是否還能生存。”

還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稱:
“20多歲的時候技術移民來加拿大,在本地大bank找到一個ft工作,3年內做到officer併入籍,但工資扣稅後沒有什麼積蓄。
30歲迴流,獲得一家股份制銀行省行的中層的職位,後升任高管,再後自己創業6年賺第一桶金。迴流9年工作順利,收入豐厚,陪伴和回饋了父母並且收穫婚姻。但是這些年也承擔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透支了健康。
之後決定再度攜妻迴流加拿大,面海靠山,生活平淡成為家庭煮夫又心略有不甘,偶爾回想過往的激情歲月。人生沒有什麼對和錯,就看你想要什麼,能夠放棄什麼。”

還有網友留言稱:“支援你,說的在理,價效比已經大幅下降,再說陪伴父母不能等中文教育更不能啊”;
但也有人擔心直呼:“恐怕你回國面臨的工作只會更卷,35歲危機更甚”;
“要不你先模擬帶著孩子回國上學一段時間再說,畢竟國內也要看哪個城市,孩子上學氛圍如何,這個也真是不好說,不同城市不同學校差別也大”…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給我們留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