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到華爾街刷簡歷,踩著這塊“跳板”三年後回國年薪百萬

本文轉載自領優國際Linked U(ID:Linkiedu),作者:熊靚
華爾街工作一直是全球商科學子的仰望之地,財物、慾望和激烈競爭依然充斥著職場。“叢林生態”讓很多優秀的留學生不再留戀華爾街,而是把在華爾街工作當成回國後賺高薪的跳板。
美國、華爾街、投行、沃頓商學院……這些詞一列出來,就能讓正在求職的留學生們兩眼放光。能夠進入華爾街的留學生,那一定是精英中的精英。能夠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那簡直就是人生贏家。
拿到沃頓商學院碩士文憑的Samantha就是別人眼裡的華爾街精英。她也膜拜過華爾街,但經過從實習到工作的三年華爾街生活,對於華爾街職場的虛偽、高強度的工作,她已經徹底不想再繼續體驗了。她想變得更成功,活得更健康,只能“逃離”華爾街。

投行的日子
必定是透支生命的
每年4月,Samantha都會回上海進行一次體檢。體檢中心是姑姑經營的,她能夠很快完成體檢流程,拿到檢測報告,比在美國便利很多。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Samantha充滿擔憂。加班、社交、喝酒和不可控的情緒焦慮,讓不到26歲的Samantha已經開始脫髮和輕度失眠了。
Samantha認為,華爾街聚集了世界上最有錢的投行和金融機構,也是世界上億萬富翁最多的區域,同時也聚集了美國最好的醫療機構和醫生,因為華爾街的病人太多了。推薦Samantha加入高盛的沃頓商學院前輩告訴她:“為什麼華爾街的健身中心異常火爆?有幾個是為了有個好身材的,其實都是想透過運動排汗來疏解壓力。華爾街精英們都怕賺到錢沒命花呀!”
Samantha認同前輩的說法,她所在的專案組就是一個病人聚集地。她細數了一下,專案組一共八個成員,除了她和一個剛從藤校畢業的新人助理外,其他人都得過癌症和嚴重的慢性病。
首先是專案組組長,出生在美國西海岸的中產家庭,同樣畢業於沃頓商學院,今年才三十五歲已經是個癌症長期患者。到投行第一年,專案組長就得了甲狀腺癌。前幾年,金融行業發展不好,工作壓力大,他又檢查出了早期肺癌。現在雖然治癒了,恢復了工作,但組長經常開玩笑說:“幹投行的,不得幾個癌症,真沒辦法輕易離開華爾街呀!”
最奇葩的是負責資料分析的印度裔大姐,還不到四十歲,就做了四次腹部手術,現在還在做胃潰瘍治療。她告訴Samantha,美國最新發布的癌症報告顯示,美國癌症死亡率大幅下降,挽救400萬人。可是,美國的醫療發展水平永遠趕不上華爾街的重大疾病發病率。華爾街的打工人都是拿命來換財富的。如果不是為了在大公司工作容易拿綠卡,她肯定會選一家在美國的鄉村銀行,每天過沒有壓力的小日子。
一週五十個小時,一年300天,是Samantha目前的工作狀態,這也是華爾街打工人的標配。沒有人能夠拒絕,只能靠著自己的耐力和調整能力,在這種要人命的工作中都是在透支生命。對於Samantha這樣的中國富二代來說,華爾街的打工人絕對不是就業的首選,收入能在三年的打拼之後拿到年薪百萬,但是付出的成本太高了,拿健康換她還是覺得很不划算。
不善社交的留學生
只能待在底層
社交在華爾街是往上爬的一條“捷徑”。高盛的茶水間、洗手間都是社交熱度很高的地方。在茶水間和大Boss喝咖啡的機會,都有很多人盯著。Samantha說,如果大Boss出現在茶水間裡,肯定會有十幾個人跟上去。她也試過幾次,沒聊出什麼來,反倒覺得挺尷尬的。
專案組組長告訴她,在投行工作,千萬不要放棄社交。組長說,“這是工作中信任的建立,不要覺得和老闆社交是件值得害羞的事。在華爾街,只有勇敢展示自己的才能,才會有機會。但是,社交對於外國人,特別是羞澀的中國留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有個和我一起入行的中國留學生,有金融博士的學位,但做了好幾年依然還是個分析師,收入只有我的一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太不重視人際交往和與老闆溝通了。”
讀沃頓商學院期間,Samantha每週都會在一家固定的酒吧和朋友們喝酒,專門培養自己的社交和表達能力。這間酒吧是沃頓校友開的,也是華人留學生喜歡聚集的地方。
據前輩說,這裡除了華人留學生外,也會有非常多的中國投資人光顧。在留學生圈子裡,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說不定在哪個週末,就會有一個投資界的大佬來到你的身邊,聽你講你的故事,說不定還會給你投上幾個億。”
這個故事對Samantha來說雖然是個傳說,但也讓她明白了沒有社交就沒有機會的道理。
“我從小經常跟著爸媽去參加社交活動。在不少活動上,我也遇到過國內知名的商業大佬。當時,我爸就告訴我,拿大專案就得和大Boss合作。怎麼合作?那就是和他們成為朋友。”

Samantha分析過自己在華爾街面臨的現實情況。她認為,和老外們的善於社交相比,她真是一點優勢也沒有。這是她在華爾街發展的一個劣勢。

除了性格外,語言和文化也是她難以跨越的鴻溝。

直到今天,Samantha還很難理解老外們的俚語和笑話,她真不知道要花多少年才能融入其中。她想,與其耗著,不如回國,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中。語言通了,社交更順暢,職場上升的路才會順利。
華爾街的“跳板”
值不值百萬年薪?
回國發展,這是華爾街留學生最愛討論的話題。華爾街打工仔回國立刻年薪百萬,依然是很多留學生追求的目標,也成為多數人都能實現的目標。

雖然沒有官方資料的統計,但從華爾街離開回國的留學生越來越多。Samantha說,就以高盛為例,流動性最大的就是留學生群體。Samantha統計過,在高盛,每個月都有留學辭職回國,除了少數是因為簽證問題,多數人都是奔著國內職位優於美國職位去的。

而多數留學生回國後都會選擇上海和深圳,收入和福利一點都不比美國差。

聖誕節時,Samantha參加了一對在華爾街工作五年、準備回上海發展的前輩夫妻舉行的告別會。他們告訴Samantha,回國是一種趨勢,特別是中國金融行業已經趨於成熟化,高階職位的薪資一點也不輸美國。他們對北京、上海乃至香港的金融業都做過考察。
首先是就業環境。這幾年太多國內公司組團來華爾街挖人,很多券商和民間資本為主的新型投資公司給出的年薪和安家費不比美國投行少。這對於年齡不到三十歲的華爾街精英們而言,是很有誘惑力的。
第二是職場升遷。在美國投行,華人的職位往上走太難了。除非手握資源,獲得投資人認可,才能平步青雲。但是這個機率太低了,除非家裡有礦或者是超級富豪。如果夫妻兩人都在一線城市工作,一方的年收入就達到一百萬,會比在美國生活更滋潤。
第三是其他賺錢的機會。前輩夫妻認為,回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憑藉自己的華爾街工作經驗,找到其他財富增長的機會。前輩夫妻已經在幾所高校和培訓機構獲得了兼職講師的職位。他們預計,如果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上課,包括線上課程,這筆收入不會低於五十萬一年。
最關鍵的一點是,前輩夫妻認為回國工作的成就感是華爾街永遠給不了的。除了能夠親自操盤一些大專案外,還能夠接觸到中國頂尖的客戶,這比在華爾街當默默無聞的打工人更有吸引力。他們堅信,踩著華爾街的“跳板”回國,光環會讓他們活得更瀟灑自如。Samantha很認同前輩夫妻的想法。在她看來,華爾街工作的辛苦在國內也會出現,但是華爾街給留學生提供的升職機會絕對沒有國內多。所以,這更堅定了她回國的決心。
迴流容易迴歸難
華爾街只看利益
有利好就有疲軟,不是華爾街出來的就能拿到高薪。看到很多成功者,Samantha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的校友。她說:“現在,我家裡就借住著一個回國後發展不順利又重新回華爾街找工作的學姐。她說,她對國內很失望,也對華爾街感到失望。待了兩個月,和所以朋友都吃過了飯,換來的只是抱歉,不好意思!重新回到以前的崗位,為什麼這麼難呢?”

Samantha說,師姐的經歷讓她開始思考她該在什麼時候回國,以什麼樣的方式回國。

離開之後,想再回歸華爾街的可能性太小了,一切都要重新來過。

她在讀商學院的時候就聽教授說過,

華爾街只看利益,人情比紙薄。

教授年輕的時候也在華爾街工作,在網際網路發展大潮時去矽谷工作了幾年,後來等到想回華爾街時才發現,早已物是人非,人脈早就換了。他只能從最底層開始面試,一遍遍跟老闆說自己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很疲憊也很淒涼。

本地人尚且如此,留學生在投行HR的眼裡就更不值錢了。Samantha形容在華爾街求職的留學生,如同是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不僅工作強度高,而且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天天干著重複、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不穩定、廉價是Samantha親耳聽到老闆開會時評價留學生的詞。

她很生氣,更不服,但她不知道要如何改變老闆的想法。拿出業績讓他們閉嘴嗎?她還真拿不出來。在投行,客戶是一切。

就自己手上認識的中國土豪,在華爾街投行眼裡根本就不夠塞牙縫的。

Samantha有時加班到很晚,望著燈火闌珊的摩天大樓,覺得像極了電影《華爾街之狼》中的橋段。這裡的每一個人看似充滿熱情,但實則極為冷漠。當沒有了利用價值,這一層樓的同事就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離開是必然的,Samantha表示,離預計回國時間還有兩年,她已經開始和上海、北京的券商聯絡了。她在4月回國了一次,幾乎把所有能聯絡的人脈都拜訪了一圈,從校友到父母的朋友。這一趟下來,她感覺國內比美國靠譜,主要是國內金融行業和券商的人員變化都比美國小太多了。她父母的大學同學一直在招商銀行投資部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這種穩定性,Samantha太喜歡了。她說,就怕幹著幹著被一鍋端。雖然國內金融行業也面臨很大的風險,但這種突然消失的局面出現的機率還是挺小的。
近期活動推薦
近期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