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孩子最招人喜歡,長大後卻最沒出息!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 遇見小媛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在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乖孩子:
經常被誇“聽話”,不吵不鬧;既能體諒家長的不易,也能熟練得像個“小大人”一樣,照料他人;平時不惹事,和同齡人發生衝突,首先選擇謙讓……
他們是不少父母心中的“夢中情娃”,在家裡帶著省心,在外面引人讚許。
但於孩子而言,這種懂事過於殘忍。
我見過同事文文的孩子兩次,一次是聚會,給我留下的印象“很乖”。
文文做飯時,孩子就在一邊摘菜,吃飯時坐姿端正、不挑食,還不時招呼我:“阿姨,這個好吃,你多吃點。”
我點頭說“好”。
可全程看到小姑娘幫文文當幫手,還得照顧到我這個客人,不免有些感慨。
就像後來再見面,是在她生日那天,我問她許了什麼願,她小聲告訴我:
“希望爸媽可以把我當小孩,我不想那麼快長大。”
那一刻,我才知道:
原來,孩子對自己的懂事,也會感到遺憾,因為那意味要以童真為代價。

01

“坑娃”三件套

聽話、懂事、吃虧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處境引起不少人共鳴。
家裡有三個孩子,她夾在中間,上有成績好的姐姐,下有被父母重視的弟弟。而她只能被父母忽視,凡事選擇退讓。
平時,雞蛋只剩兩個就優先給姐姐、弟弟,自己只能吃醃豆子。
每逢過生日,也是選在姐姐慶生那天,姐妹倆一起過。
所以當她問出那句:“我是可以隨便對待也無所謂的人嗎?”
螢幕外的“乖”小孩也忍不住破防:
會撒嬌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最委屈。
少有人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拱手相讓,孩子更是如此。
那些表現出來的謙讓,更多是害怕“不聽話就再也得不到父母的愛”,而不是真的不喜歡、不想要。
這讓我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為了得到愛,一邊放低自己,一邊又依賴他人獲得幸福;
《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為了滿足媽媽的期待,不交朋友只學習,一杯不愛喝的牛奶,都沒法拒絕;
還有一度被網友稱做“流浪大師”的沈巍,在選擇聽話的那一刻,就放棄了想要的幸福:
“如果不是爸爸的要求,我可能會選擇其他專業,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諸如此類的乖孩子,有很多。
他們打小就被要求聽話、懂事、吃虧,可少有人注意到屬於孩童該有的笑容,正從他們臉上消失。
過於強勢的父母,令孩子無法適從。

02

“配角綜合徵”

乖孩子的自我防線節節敗退

你的孩子,有“配角綜合徵”嗎?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配角。
譬如,上課不舉手還擔心被老師點到名,在熱鬧的場合選擇坐在角落也不想被人注意到。
老師、家長會覺得孩子內向,但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公佈的一項資料顯示:在2000名受訪者中,近一半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徵”,其中,又有53.9%的受訪者將這種現象歸因於打小接受的“乖孩子”教育。
他們在和與人相處時,往往是妥協、遷就的那一方,並以沉默、逃避的方式選擇當個“小透明”,犧牲自己的需求。
網友@梅子,就是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她打小成績優秀,從不惹事。
學習之外,還會幫著大人幹活兒,做些手工攢夠買文具的錢。
年紀不大,卻比同齡人要成熟許多。
她自稱這是和長輩達成的“共識”,被迫學乖,然後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悄悄長大。
可一切如了他人願,自己的想法卻從未被重視。
她夢想上高中考大學,父母卻用各種理由勸誡她上師範,14歲的她沒有反抗,傷心也只能偷偷揹著家人。
自此,一個被包辦的決定,讓她比別人走了更長的路:從大專到考研,看起來勵志,箇中辛酸自己才懂。
每每想起,梅子也不免感到遺憾:假如當年讀了高中……
可沒有如果,過於聽話,早已讓乖孩子的自我防線節節敗退。
就像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說的:
“如果你的孩子成長過程沒有叛逆的話,你就要擔心了,那表示他躲在你的雨傘底下,沒辦法走出自己的人生。”
懂事從來不是委屈的理由,而是結果。

03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博主@絃歌緩緩是名高中教師,曾在網上分享過這樣的教學案例。
她說,接觸的學生中,有一類孩子:平時上課很認真,每逢考試就容易掉鏈子。
談及原因,也並非是心理素質不好,而是他們很會“揣摩老師”,並根據老師最受用的形式,進行反饋,而不是真的聽懂了。
深入瞭解後,她發現這樣的孩子,大多背後都站著嚴厲的父母,所以早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甚至取悅他人。
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所說:
“如果一個人太正常,而失去了他的野性,這很可悲。”
誠然,允許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們才更像自己。如此,父母可以怎麼做呢?三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1.要求孩子前,先要求自己
真正的聽話,是讓孩子學會從“他律到自律”。
譬如,有家長習慣叮囑孩子“少看電視多讀書”,但親子共處一室時,自己卻手機不離身,與孩子寫作業的畫面形成劇烈反差。
對這樣一句話印象深刻: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
一味說教沒效果,父母不妨先做好表率,孩子觀察到的正面引導多了,自然會受到影響。
2.允許孩子犯錯,而不是規避錯誤
聽過一個故事。
馬戲團裡有頭小象,為了馴服它,工作人員把它的一隻腳用鐵鏈鎖在木樁上。
為了獲得自由,它多次掙脫,最後都被鐵鏈磨得皮開肉綻。
週而復始,不能如願。
即便成年後,它有足夠的力氣掙脫木樁,也失去了幼時反抗的勇氣。
因為試錯的懲罰,早已刻在腦海:
“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
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態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這被稱作是“限制性信念”。
就像那些“被動變乖”的孩子,長大後步入職場,依舊會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凡事不會拒絕,與人相處也常常小心翼翼。
因此,如果孩子做錯事,先別急著打罵,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來過,或是彌補過錯。
3.大人越放鬆,孩子越合作
前段時間,我家兒子看同學大多買了電話手錶,便要我也給他買個,還要最貴、功能最多的那款。
我覺得還是學生,能通話就好,就沒答應。但這孩子犟得和我冷戰,最後還是他爸想了個主意。
直接給孩子下達“任務”:做份調研報告,統計一下班上同學的電話手錶款式、價位、功能,再一起商量。
這小子,正是處在青春期喜歡挑戰的階段,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事成後,他不僅拿著統計結果來和我“談判”,還在具體的對比下,選擇了一款價效比相對不錯的手錶。
著實讓我這老母親“刮目相看”,讓人逐漸意識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變得貪玩,學會頂嘴,和大人“討價還價”……這不一定就是壞事,也是從掌控自我到掌控外物的一種成長。
在此階段,他們更需要選項,而不是答案。
04
親子專家王人平說:
“孩子,無論我多麼愛你,你人生之旅註定要自己走。我會和你聊聊我的人生經歷,但不會要你聽話,更不會去規劃你的人生。”
因為,“懂事”的背後,可能還藏著許多沒被看見的需求,不被理解的委屈。
孩子聽話,不一定就是教育的成功。
即便父母只是想讓孩子過得順遂些,但教育的重點,從不是以乖順為前提,而是讓孩子在嘗試與選擇中,變得更像自己。
當他們成為自己的人生主角,才是父母最大的驕傲。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本文來源自公眾號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