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棄到珍寶:七個令人驚歎的藝術裝置背後的動人故事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在現代藝術的浩瀚海洋中,最打動人心的作品往往並非最華麗昂貴的,而是那些能夠揭示生命與物質、創作與再生、廢棄與珍貴之間複雜關係的構思設計。
在藝術世界中,廢棄物從不是真正的「垃圾」。它們是潛在的畫布、無聲的歷史,也是特殊的媒介。在充滿想象力的藝術家手中,被賦予全新的意義,成為喚醒情緒、反思價值的藝術媒介。
這種將日常與藝術結合的方式,不僅突破了藝術的邊界,也讓人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不在於材料的高貴,而在於如何用智慧和情感,賦予它新生與價值。
本期特別分享七個從廢棄到珍寶的藝術案例,探討藝術家們如何從被遺棄的物品中發掘價值、提煉意義,再變為令人驚歎的藝術創作。每件作品背後,既有藝術家的深邃思考,也有全球環保、資源迴圈利用等社會議題的呼喚。
它們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的觸動,不僅挑戰著我們對「廢棄」與「珍貴」的界限認知,同時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也能因獨特的視角與巧妙的構思而煥發光彩。
廢棄和垃圾並非物質的終點
珍貴往往隱藏在忽視的角落

NO.01 

生命岩石圈 —— 廢墟的生命讚歌
Still Alive – Rocaille Vivante by Wagon landscaping
法國景觀設計事務所 Wagon Landscaping 在義大利阿利耶城堡花園,創作了生態景觀裝置 Still Alive – Rocaille Vivante。
他們提出:真正可持續的城市不應將廢棄物視為負擔,而是將其重新定義為資源。
因此以「如何讓廢墟煥發生機」為核心命題,將建築垃圾(混凝土、碎石磚塊)回收利用,創造出充滿韌性的「生命岩石園」,並種植適應貧瘠土壤的先鋒植物。
作品植根於浪漫主義花園的傳統,卻以顛覆性的方式重構歷史與自然的關係。廢棄材料成為孕育生命的土壤,而頑強生長的植物則象徵自然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Still Alive 將藝術與生態融合,探索廢棄與新生、歷史與現代的深刻關係。從而賦予這件觀作品以更多的社會意義,也引發觀者對資源和環境責任的深刻反思:
它證明景觀設計不僅是形式構建,更是生態意識的表達;不僅是視覺衝擊,更是關於生命力的哲學探討。提醒人們尊重自然的韌性,在廢墟中發現新生的希望。
裝置位置選在城堡花園的核心視角,歷史的莊嚴與浪漫的現代景觀在此交融,呈現出耐人尋味的畫卷 —— 廢墟仍在呼吸,廢棄並非終點,也可以是新生的起點。

NO.02 

垃圾剪影 —— 垃圾的視覺魔術
Tim Noble & Sue Webster
倫敦藝術夫妻 Tim Noble 和 Sue Webster 以獨特光影裝置藝術聞名。他們巧妙地將日常廢棄物與光影結合,創作出顛覆傳統的作品,挑戰對材料的固有認知。
基於對廢棄物的重新定義,他們將看似雜亂無章的垃圾彼此堆疊交織,透過精確的排列設計,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光影效果。
例如在作品 Dirty White Trash 中,垃圾堆疊成散亂的物體,投射出的影像,卻是彼此相擁的情侶。這種「從混亂到秩序」的轉化,既具有視覺衝擊,又引發對廢棄物、日常生活以及藝術本質的思考。
兩位藝術家不僅專注於材料的物理轉化,更關注背後的哲學意義。認為廢棄物是現代社會的象徵,而將垃圾轉化為光影藝術,寓意人類在混沌中尋找意義的能力。
他們的作品常帶有自傳色彩,用物體和影像的相互對照傳遞情緒、記憶和價值。
例如在作品 Shadow Self-Portraits 中,光影剪影表現出藝術家二人的形象,似乎在展示他們生活中不為所知的複雜面貌 —— 既有物質的浪費,也有情感的真實。
這種「影子化」的自我表達,既隱喻人類的脆弱與矛盾,也有對身份的深刻思考。
在最不起眼的廢棄物中,也蘊藏著巨大價值。垃圾光影講述的故事,探討了廢棄與重生、真實與虛幻,也帶來希望 —— 創新和創意,能為人類進步照亮前行之路。

NO.03 

廢物重生:非洲的再生藝術
El Anatsui 
奈及利亞大學教授 El Anatsui 在非洲廢品站找到靈感,把廢舊鋁製瓶蓋壓平剪碎串聯,將這些遺棄垃圾轉化為充滿生命的藝術,2002年在 October Gallery 展出:
金屬質地的掛毯如瀑布般流動,散發著閃亮的漣漪,兼具奢華與粗糙;遠觀如絢麗絲綢,近看卻是工業遺蹟。強烈的動態性象徵著生命、時間以及社會變遷。
次年此作就被大英博物館收藏。El Anatsui 不僅斬獲藝術最高榮譽金獅獎。還被蓬皮杜等知名藝術機構收藏,被《時代雜誌》選為2023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這些瓶蓋鋁罐等垃圾,在 El Anatsui 的串聯下,轉化為充滿生命能量的藝術裝置,也直指當代消費社會圖景 —— 全球供應鏈、商品文化以及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
Anatsui 在迦納、奈及利亞兩地的工作室中,用勞動密集型工作將這些瓶蓋打孔、編織組裝,再運送到歐美知名博物館展出,恰似兩百年前三角貿易的重現。
百年曆史流變,故事的角色卻反轉。以藝術為媒介,Anatsui 不僅發掘出垃圾的價值,更為奈及利亞創造了無數就業機會。

Anatsui 的創作從非洲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但不止步於形式的繼承,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人類文化、歷史記憶、物質文明和全球化程序進行深刻揭示。
它挑戰了傳統藝術的界限,引發了關於價值、廢物和再生的深刻討論,還深刻反應了全球消費社會的矛盾與環境危機,也為藝術和社會變革提供了全新視角。

NO.04 

垃圾雕塑:浪漫的環保宣言
Aurora Robson
加拿大藝術家 Aurora Robson 致力於將廢棄塑膠和工業垃圾轉化為充滿詩意的藝術作品。創作以環保理念為核心,透過美學的表達直面全球塑膠汙染問題。
這些作品通常呈現複雜而有機的形態,彷彿微觀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體。旨在挑戰觀眾對廢棄物和垃圾的固有觀念,同時呼籲人們重新思考消費行為與資源管理。
代表作《The Great Indoors》 以創新的方式將廢棄塑膠轉化為精緻的超現實雕塑,從而引發對垃圾汙染與環境問題的反思。
塑膠廢料透過剪裁、熔接和組合,重新塑造成細緻入微的有機形態,呈現出神秘的微觀生態系統:彷彿深海的水母、珊瑚或植物。既充滿美感,又讓人感受到:脆弱的自然世界正在被塑膠侵蝕的隱喻。
這種藝術表達打破了垃圾的固有印象,將其從廢棄物轉變為富有詩意和生命的藝術品,體現了迴圈利用的可能和創造性。
Robson 認為:藝術不應僅是欣賞的物件,還應改成為引發積極行動的催化劑。
透過這些用垃圾轉化的藝術裝置,她希望觀眾能夠意識到我們日常消費模式和廢棄行為對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激勵人們重新思考廢棄物的價值以及我們的責任。
Robson 的廢棄物藝術,在多個國際展覽中亮相,廣受關注,不僅成功讓觀眾認識到廢物再利用的美學潛力和環境意義,更為全球環保運動提供了新的藝術語言。

NO.05

山水畫卷:背後的故事

Background Story by Chinese Artist Xu Bing

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背後的故事」,從正面看,映入眼簾的是巨幅山水畫卷。
但如果你轉到背後,會無比震驚的發現無數植物纖維與麻繩破布。這些不起眼的廢料,在玻璃和燈箱的作用下,彷彿水墨暈染,呈現出豐富而立體的光影圖卷。

「光繪畫」的細膩之感與粗糙雜物的反差,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震撼。只是略微反轉角度,原本平淡無奇的廢棄之物,就能夠瞬間變為柔和寧靜的世外桃源。

「背後的故事」正面(右)與背面(左)

徐冰「背後的故事」用反差強烈、顛覆而極端的方式,迫使我們直面自身的執念,也重新反思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所謂「美」的本質和依託,究竟是什麼?
「背後的故事」正面(上)與背面(下)

NO.06

鳳凰重生:財富背後的隱喻

Phoenix by Chinese Artist Xu Bing

偶然的機會,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踏足附近的建築工地。龐大斷裂的建築廢料,如同殘骸般展現眼前 —— 高樓廣廈的富麗堂皇與底層勞工的殘破不堪鮮明碰撞。
面對巨大的反差和碰撞,徐冰耗時三年,將廢棄的建築垃圾,變成一對展翅高飛的藝術裝置「鳳凰」。顛覆常人眼中的形象,「鳳凰」鮮明而粗糲,兇狠而危險。
「鳳凰」最初計劃置於財富中心。用財富積累的金碧輝煌,對比出鳳凰代表的粗糲現實。中國崛起的強大與底層貧民狀態的碰撞,如同理想與現實間的激烈對抗。
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終究以「鳳凰」的落敗收場,移出財富中心,翱翔CBD。

「鳳凰」不僅見證和揭示了財富積累背後的深層關係,以及民工的命運;還試圖讓我們超越表面的膚淺認知,去尋求更深層的意義:如文明與發展,社會與環境。

「鳳凰」在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 船塢
「鳳凰」帶著傷痕累累的尊嚴,先後出現在今日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翱翔在紐約聖約翰教堂。不同場景賦予它不同意義,用藝術的方式帶給世界別樣的啟迪。
如徐冰所言:「藝術源於生活,生活在哪就面對哪裡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

「鳳凰」在紐約聖約翰教堂

NO.07 

地球詩篇:垃圾鑄就的史詩
Beverly Barkat :Earth Poetica
幾年前,以色列藝術家 Beverly Barkat 受到一群孩子在充滿垃圾的海攤撿拾的畫面而震撼,感到「我們正在讓地球窒息」。
此後的若干年,她開始構思獨特的藝術創作計劃,希望能夠「打破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從而改變人們的認知或習慣」。
2019年起 Barkat 將更宏大的國際議題探討融入創作。在此後三年,她收集並積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塑膠垃圾以及廢棄漁網,即使期間受到疫情影響仍不間斷。
2022年,Barkat 將垃圾轉化成喚起對環境反思,獨具意涵的作品 Earth Poetica。
這是直徑四米,有著真實大陸和海洋比例的地球裝置藝術,以竹節為骨架,由金屬框架面板和填充塑膠組成,球體外部閃爍著令人驚歎的美麗海洋與陸地。
但當從內部近距離觀察時,是充滿塑膠袋、瓶子、漁網和消費品包裝的混亂漩渦,一個醜陋的真相,觀者可以爬上去從上面看到它,窺視內部或坐下來思考。
Barkat 的「地球詩篇」先後在以色列耶路撒冷,以及美國紐約曼哈頓展出。引導觀眾思考全球變暖、土地退化及物種滅絕等問題,激發對環境問題的深刻反思。
Reference
1.landezine-award.com|Still Alive – Rocaille Vivante by Wagon landscaping
2.www.artworksforchange.org/portfolio/tim-noble-and-sue-webster/
3.theartnewspaper.com|El Anatsui: the sculptor on making art from waste, and waking up the artist in all of us
4.www.xubing.com/en/work/details/374?year=2004&type=year
5.unep.lorg|Launch of 'Earth Poetica' Exhibit at World Trade Center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讓我們重新看待世界
| 詩篇 90:12 |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 |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絡授權

精品推薦,全網獨家
點選下圖,即可購買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