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式消費”——韓國年輕人借債買奢侈品

韓國明星似乎正在霸佔四大時裝週的看秀席位,屈服於韓國年輕人驚人的消費力,各大奢牌近年瘋狂加碼韓國市場,幾乎每個品牌都至少有一個kpop代言人,這個現象並非偶然,畢竟,韓國年輕人的奢侈品購買力可是壓倒性的世界第一。
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釋出了一份調研報告,指出韓國是世界上人均奢侈品消費最多的國家,根據報告,2022年,韓國人在個人奢侈品上的總支出增長了24%,達到了168億美元,平均每人消費325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是2250元)。相比之下,美國才280美元,而中國更低,只有50美元。
年輕人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據樂天百貨和現代百貨的統計顯示,20-30歲消費者的貢獻佔總銷售額的45%左右。
在首爾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身著奢侈品的年輕人,彷彿沒有一件像樣的名牌就不能出門一樣。如此驚人的奢侈品購買力,讓人不禁疑惑,韓國年輕人真的這麼有錢嗎?顯然並非如此,如今的韓國年輕人奉行著“吃飯像窮人,穿戴像富人”的消費哲學,甚至寧可揹負債務,也要追求奢華。
奢侈品背後的債務危機
韓國年輕人儼然已經成了“全球首負”, 據統計,39歲以下年輕人平均負債1億韓元(約52萬人民幣),但仍將收入的60%用於奢侈品消費。家庭負債率突破104.3%,成為全球唯一負債總額超過GDP的國家。
有錢就花,沒錢借錢也要花,許多年輕人寧願蝸居在不足5平米的考試院隔間裡,靠泡麵度日拼,也要全身名品,甚至一些中學生透過兼職購買奢侈品,這種“借錢買奢”的瘋狂,正在撕裂韓國社會的未來。
韓國年輕人“借貸買奢” 的觸目驚心,濃縮在了36歲的具永奎身上,儘管他的月薪只有70萬韓元(3640元人民幣),但他依然申請了四張信用卡,加起來總額度高達4054萬韓元(21萬元人民幣)。
他用這些卡開肆無忌憚地消費,不到一年就刷爆了所有信用卡。為了還清貸款,他只能每天打很多份工,拼命工作償還利息,最終因為健康問題失業,債務滾雪球般增長。巨大的壓力讓他曾三次嘗試自殺,最終在破產後才得以免除債務。在韓國,過著和具永奎一樣生活的人並不少,對韓國年輕人來說,透支簡直就像呼吸一樣簡單。
瘋狂借貸的背後是社會、政策、文化與資本的四重絞殺
1.甜蜜的消費毒藥
韓國信用卡普及率一直在亞洲前列,人均信用卡使用次數遠超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這其中少不了看似甜蜜的消費毒藥,為了刺激消費,銀行與品牌聯合推出“零首付購包”計劃,消費者無需支付首付款即可透過信用卡分期購買商品。不僅如此,還有 “首年免息”、“ 支援5-8年的超長分期”等政策來刺激消費。尤其是 “校園貸”產品,幾乎無需收入證明即可申請,額度剛好能覆蓋奢侈品價格,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
2.沒有LV,簡歷無人問津
除了便捷的貸款政策外,韓國社會“以衣取人”的風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借貸買奢”。據韓國統計廳資料顯示,15-29歲青年平均需11.5個月才能找到第一份工作,且即便找到工作,薪資也普遍偏低。在階層固化的背景下,奢侈品就成為了“跨越階級”的幻覺:一個LV包可能比學歷更快獲得社交認同。穿戴奢侈品的求職者面試透過率高出不少,LV、Gucci等品牌成為“階級通行證”。正如《黑暗榮耀》裡的妍珍,因為相親時穿了一身Dior,才得以成功嫁給富豪老公。
“身份焦慮”不止存在於職場,也存在於社交媒體上, Instagram上人均奢牌加身的韓國博主,也讓年輕人陷入“不曬即輸”的攀比鏈 ,奢侈品逐漸成為了當代韓國年輕人的社交敲門磚。
3、絕望中的及時行樂
階級固化下的韓國年輕人面臨著一個殘酷的事實——房買不起,娃養不起。首爾房價5年漲400%,年輕人需不吃不喝80年才能買房。購買奢侈品便成了一種對抗現實困境的方式。在高房價、低薪水、以及高失業率的壓力下,擁有一件奢侈品就彷彿能短暫逃離社會的沉重負擔。這種“YOLO”(You Only Live Once)消費心態讓他們願意揹負鉅額貸款,僅僅為了追求一時的虛榮與快感。
4. 飯圈經濟:偶像與奢牌的共謀
就算你不需要用奢侈品來跨越階級、填補空虛,韓國年輕人也難免為哥哥的“同款”買單。奢侈品牌深諳“粉絲為偶像買單”的邏輯,將Kpop IDOL形象與品牌價值繫結,拉動銷量,尤其是在“校園貸”的助力下,使得韓國近年來“借貸買奢”的群體越來越年輕化。
甚至連小學生也陷入了這種消費旋渦,因為喜歡的藝人成了GUCCI、DIOR、CHANEL、LV、MIU MIU等奢侈品牌的品牌大使,為了追隨他們粉絲們也蜂擁而至進行購買。韓國部分低年齡層過度消費奢侈品,給他們的父母家人或者自己的未來帶來了很大負擔。
“姑姑,給我買一個GUCCI錢包吧!”
31歲的上班族被剛上高中的侄女問可不可以給自己買一個NewJeans HANNI代言的GUCCI錢包作為入學禮物。
當代韓國年輕人白天是光鮮靚麗的精緻冷都男女,夜晚蜷縮在考試院的隔間裡刷著分期賬單,為了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把自己拖進了債務的深淵。韓國年輕人的“自殺式消費”,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一面照出現代資本主義畸變的鏡子。
在越來越大貧富差距、越來越昂貴的房價、越來越高的失業率下,奢侈品也不過是韓國年輕人逃避現實的避風港罷了,然而背後卻是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日益加劇的心理壓力。
依賴奢侈品來證明自我價值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在追求物質和外在認同的背後,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如果這一趨勢繼續,韓國社會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年輕一代的未來也將因此蒙上陰影。
撰文  keyu
編輯 回收不鏽鋼臉盆
排版 紫蘇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