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熙玉,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
來源:李熙玉,“緊急戒嚴與彈劾局勢下的韓中關係”《首爾經濟》,2024年12月24日。

12月3日,在韓國首爾火車站,電視上播放總統宣佈緊急戒嚴令的畫面。韓國總統尹錫悅3日晚在首爾龍山總統府發表緊急談話,釋出緊急戒嚴令。記者 姚琪琳 攝/新華社
2024年12月3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宣佈的緊急戒嚴令在國內外引發了巨大震動。這一舉措之所以令人震驚,是因為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儘管韓國民主制度存在一定侷限,但已經實現了足以杜絕軍事政變或戒嚴的政治鞏固化(Political consolidation) 。雖然這次的緊急戒嚴決定在韓國公民和國會的努力下被迅速解除,展現了韓國民主的韌性(resilience),但也讓韓國為重新挽回其軟實力以及苦心經營的“魅力國家”形象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更令人遺憾的是,那些應對這一局勢負有責任的個人和政治團體,不但沒有反思,反而依賴極端支持者,利用政治部落主義(tribalism),試圖鞏固自身地位。這種做法無疑對韓國國家形象造成了進一步的損害。
針對此次緊急戒嚴措施,美國直言不諱地將其稱為“嚴重的誤判”,並明確表示這是對民主價值的挑戰。由此可見,韓美同盟的基礎正面臨動搖。而此前好不容易找到改善關係契機的中韓關係,也再次陷入了停滯狀態。事實上,中國在觀察此次緊急戒嚴措施及其解除過程時,始終保持了相對謹慎的態度。中國外交部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情況。對於韓國內政,不予評論。中方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這番表態展現了中方盡力管控局勢的謹慎態度。
這種態度體現了中國希望維持今年5月第九次中韓日領導人會議期間尹錫悅總統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會談,以及11月在秘魯利馬舉行的中韓首腦會晤中形成的中韓關係改善氛圍。同時,也反映出在韓國國內局勢動盪的情況下,中國選擇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避免輕率表態。此外,中國或許也期待韓國國會在尹總統彈劾起訴案中批判的“仇中親日”政策傾向有所調整。
然而,12月12日,在尹錫悅總統發表了為戒嚴的正當性進行辯護的第三次面向國民的講話後,局勢發生了重大轉變。在講話中,尹總統提到“有3名中國人因拍攝韓國軍事設施被捕,還有一名40多歲的中國人被發現使用無人機拍攝國家情報院。此外,中國生產的太陽能裝置可能對韓國的森林造成破壞。” 透過這些言論,尹總統顯然將矛頭指向了中國。對此,中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批評稱:“中方對韓國內政不作評論,但堅決反對韓方將內政問題同涉華因素相關聯、炒作莫須有的所謂‘中國間諜’、抹黑正常經貿合作。這不利於中韓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儘管韓國外交部試圖緩和局勢,強調“無論國內情況如何,韓方都會與中方保持必要溝通,持續推動中韓關係的發展”,但這在說服中方方面顯然存在侷限性。
中國學界對韓國緊急戒嚴和彈劾局勢表現出高度關切,但在尹錫悅總統發表涉華言論後,輿論氛圍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中國學者透過社交媒體表達了對韓國公民的尊重,認為“韓國公民阻止了國家的倒退”,並高度評價了韓國公民在本次事件中的作用。其次,批評韓國將中國問題引入國內政治的做法,指出這種利用韓國社會存在的反華情緒的政治算計,正在使中韓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困難。最後,一些學者主張,在彈劾局勢導致韓國對華政策失去推進動力的情況下,中國應保持戰略耐心,並在新政府成立後採取“新酒裝新瓶”的方式,推動中韓關係重新邁向健康發展。
事實上,在將中國問題引入緊急戒嚴的背景下,中韓關係不得不重新調整,而這勢必增加韓國的外交負擔。特別是在韓國領導人的國內外信譽已經受損、‘政治有效期’有限的情況下,其對外政策的推動力將大幅減弱。為減少這一沉沒成本(sunk cost),韓國國會應透過對華公共外交,暫時彌補這一外交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