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本文字數:239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陸涵之
科技含量“滿滿”的無人倉,正在將商家的部分責任轉移給騎手。
近期,短影片平臺上,有騎手釋出了自己在周黑鴨無人倉取餐的影片,受到了不少關注。影片顯示,騎手進入店內後,商家透過語音“遙控”騎手在冰櫃取貨,騎手在冰櫃內翻找了一會才找齊商品。隨後商家要求騎手完成對商品掃碼、輸入顧客手機尾號、出小票、打包等操作,經過一系列流程最終完成取貨。騎手在影片中表示,“晚上12點店裡沒有人可以把關了,我只負責配送。”

(圖為騎手影片中的截圖)
有騎手對第一財經表示對於這類需要騎手完成取貨打包的無人倉訂單,騎手十分抗拒卻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這類情況並不鮮見,該騎手在6月20日再次釋出了在周黑鴨無人店打包的影片,依然是在店內無人的情況下獨自進行打包工作。
對此,商家如何回應?第一財經就此詢問品牌方無人店的操作流程等問題,周黑鴨品牌方表示,“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環,並不是主控。”
而從此前釋出的財報看,周黑鴨的無人衛星店確實將騎手納入了取貨、打包等流程。在202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發布之際,周黑鴨曾表示成為了業內首先大規模佈局無人衛星店的滷味品牌。透過積極開拓佈局無人衛星店,周黑鴨透過智慧化裝置實現無人售賣模式,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同時24小時營業,可覆蓋更多消費場景,拓寬收入渠道,尤其在夜宵場景,帶動銷售額增長明顯。衛星店採用了智慧門鎖、監控、門店指引、智慧支付系統等智慧化裝置,能夠提升整體的運營效率。外賣騎手到店後,透過門禁系統自助開門、取貨、打包、配送。
周黑鴨同時表示,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周黑鴨在拓店過程中減少了房租、人工費用的支出,降低了運營成本與風險,提升了效率。
這類方便了商家的無人店,卻讓騎手十分難熬。
從採訪的情況看,目前,碰到無人倉商家的騎手屬於少數。第一財經詢問了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騎手,七位騎手中僅有一位表示自己接過無人倉商家的訂單。
上海騎手張波(化名)對第一財經表示,“有遇到過這種無人倉商家,大多是賣貓糧、狗糧。”上述騎手錶示,這類訂單並不是每天都有,偶爾會碰到一兩單,頻率大概是一週4到5單。雖然單量不大,但張波表示這類訂單是“騎手最討厭的單”,因為騎手到店後商品沒有完成打包,需要騎手自己找貨。他表示,這類商家地址往往較為隱蔽,路線較為複雜,到達後還需要騎手花費時間找貨,很浪費時間,並且又擔心把貨拿錯。“找貨最快的話也要兩三分鐘,慢的話三五分鐘。”從流程看,這類無人倉往往需要騎手掃碼入店,隨後智慧語音提示騎手如何取貨、貨在哪裡等,如果騎手找不到會聯絡商家。
張波稱目前為止他沒有發生找錯貨的情況,也沒有因此發生過超時,但內心十分抗拒這類訂單,“我們最不想接的就是這種訂單,其他商家過去拿著就走,一點不耽誤時間,無人倉拿貨耽誤時間。”
同時,後臺系統不會顯示這一商家為無人倉,騎手達到後才會發現是無人倉。另一方面,騎手難以拒絕這類訂單,“如果是全職騎手,派給你單必須接單。如果是眾包或者兼職騎手可以拒單,但是每一天拒單也有次數限制,騎手拒單後這單還會派給其他人。”張波表示已經多次和站長反映過無人倉的情況,“他們對這種單也頭疼,因為這個也不是他們做決定的。”
廣州騎手周均(化名)對第一財經表示,“無人倉這個有所聽聞。”他也表示,騎手對於這類訂單比較無力,“對於我們騎手來說,不接訂單的手段不能說沒有,只是比較麻煩,較真的騎手可能會上報兩次出餐慢來取消這個訂單,但是上一個騎手取消了還是會派給下一個騎手。”他稱有同行碰到過這類訂單,位置較為隱蔽,“這種店其實就是加盟店,變相地為難騎手。”
上述騎手錶示,希望平臺對此進行管理。第一財經就此詢問了騎手影片中提及的餓了麼等平臺,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覆。

無人倉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張波表示,從他個人體驗看,最近一兩年開始出現無人倉。“在我跑單的這片區域,最近一兩年增加了幾個無人倉,但是說不上有很多。”他認為無人倉主要是為了節約成本,因此特徵較為明顯。一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店內無人值守,二是節約房租,位置往往比較隱蔽,“取貨的地方可能在園區裡面,或者更偏僻一點的地方,也有的取貨點在小區裡面。”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對第一財經表示,外賣無人倉作為即時零售領域的新興模式,近年來發展迅速。其發展動力主要源於技術迭代與消費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外賣無人倉作為核心應用場景,已成為資本與創業者競相佈局的藍海賽道。麥仕龍、喔歐等企業透過AI視覺識別、重力感應、動態庫存管理等技術,實現了“零人工干預”的24小時自動接單、派單及騎手取貨閉環,單倉日均訂單處理量提升30%以上。外賣無人倉不僅降低了綜合運營成本(部分企業宣稱成本降低超80%),更透過延長營業時間、最佳化配送鏈路,滿足了消費者對“即時性”與“便捷性”的追求。
目前的情況看,無人倉在操作中出現了責任不明晰的情況。陳禮騰對第一財經表示,無人倉的標準設計初衷是騎手僅需快速取走已由系統或商家打包完成的餐品即可配送,核心在於效率與責任明晰。但部分商家為節省自身運營成本,開始遠端指導甚至要求騎手在無人倉現場進行分揀、打包等配餐工作,這實質上是將本屬於商家的責任轉嫁給了騎手。這種行為模糊了工作邊界,違背了無人倉“騎手負責末端配送”的原則。短期內,由於成本壓力,這種現象可能會在某些管理薄弱的區域或平臺有所增加。但長期來看,這一趨勢預計將受到遏制:一方面,地方監管政策已開始明確界定責任;另一方面,無人倉技術的持續升級(如更智慧的自動分揀打包裝置)將逐步減少人工操作的必要性,壓縮商家轉嫁責任的空間。
已有部分地區已經發布相關規範來保障行業騎手合法權益。去年12月釋出的《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四部門關於印發廈門市網路餐飲外賣配送監督管理規範的通知》顯示,網約配送員取餐時發現餐飲提供者未依法對配送的食品規範包裝、封籤破損,或不在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地址經營的,有權拒絕配送。對網約配送員依法拒送導致的預期收益損失,平臺經營者、送餐經營者、網約配送員可以與餐飲提供者約定補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