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162億!又一家建工巨頭被恒大拖垮了

作者:首席品牌評論
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全文154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近日,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則公告,引爆了建築行業:安徽海螺集團旗下核心建築企業——合肥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建工”)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式。

作為建築行業的老牌國有企業,合肥建工曾在全國市場上風光無限。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債務問題,其資金鍊持續緊繃,償債壓力不斷加劇,最終在行業發展的艱難時期,因無法扭轉資不抵債的局面而轟然倒下。
1958年,合肥市建工局成立,帶著計劃經濟時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烙印,參與了中國城市化程序的拓荒。
67年間,它歷經改制、合併,從地方國企成長為安徽建築業的龍頭,手握魯班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承接地標工程,躋身全國建築業500強。
但榮耀背面,合肥建工卻已經深陷恒大的“致命賭局”。
關於合肥建工的崩塌,“恒大”成為無法繞開的一個名字。
在房地產狂飆的年代,合肥建工與恒大的合作曾被視為強強聯合。恒大需要快速擴張,建築企業需要訂單,雙方一拍即合。合肥建工的專案高度依賴恒大,高峰期甚至為恒大墊資施工,僅2021年就有2.7億元工程款無法收回。“墊資施工是建築行業的潛規則,也是致命毒藥。建築企業先投入人力、材料,等開發商銷售回款後再結賬。這種模式在樓市上行期尚可維持,一旦行業下行,開發商資金鍊斷裂,建築企業便成為債務鏈條中最脆弱的一環。
恒大2萬億元負債中,大部分來自建築公司和供應商,南通三建、嘉寓集團等昔日巨頭接連倒下,合肥建工不過是這場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張。
如果說恒大的債務危機是導火索,那麼合肥建工內部的貪腐與管理混亂則是早已埋下的炸藥。
原董事長劉國福的落馬揭開了企業潰敗的另一面:違規收受禮品、濫用職權、非法謀利,甚至造成國有資產特別重大損失

權力尋租與決策獨斷,讓企業資源被嚴重錯配。
2018併入海螺集團後,合肥建工本有機會整合資源、最佳化業務結構,但管理層未能抓住轉型視窗期,反而在房地產行業下行時繼續加碼高風險合作,最終將企業推向深淵。
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釋出的公告顯示,截至202411月,合肥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的資產總額為127.3億元,而負債總額卻高達162.29億元,淨負債缺口達35億元,資產負債率急劇攀升至127%
這一財務狀況清晰地表明,該公司已深陷嚴重資不抵債的困境,即便將所有資產盡數變賣,也遠遠不足以償還這筆鉅額債務。這一次,法院進一步指定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及合肥分所聯合擔任破產管理人,這一舉措標誌著合肥建工的清算程式已全面啟動。
合肥建工的破產並非孤例。2024年以來,建築行業已有超20家大型企業申請破產,背後是房地產需求萎縮、資金鍊緊繃與利潤攤薄的三重壓力。
合肥建工的命運,是房地產狂飆時代的註腳。過度依賴單一客戶、內控失效、外部風險傳導失控,這三大致命傷,正在擊垮無數建築企業。
行業資料顯示,2024年建築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同比激增,房企暴雷的後遺症仍在發酵。
更值得警惕的是,類似危機正向上下游蔓延。門窗龍頭嘉寓集團、塗料巨頭三棵樹均因房企欠款陷入困境,甚至引發行業性三角債風險。
行業洗牌已不可避免。當前,地方政府正透過國企接盤、專班復工等方式處理恒大遺留專案;建築企業則需轉向綠色建築、城市更新等新興領域,並建立客戶信用評估體系,避免踩雷高風險專案。
合肥建工的破產,不是故事的終點。恒大的清盤仍在繼續,許家印等人面臨刑事審判,而建築行業的寒冬遠未結束。但危機亦是轉機,當潮水退去,裸泳者終將出局,而活下來的企業,或許能迎來更健康的生態。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財時新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點選推薦」,讓更多的人看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