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01
對2024年的回顧
2024年整體行業下行,比之2023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算是最為堅挺的頭部外資和明星事務所也避免不了專案縮減,搬辦公室降成本,裁員降薪。放眼望去,除了個別幾個明星大師吃到肉,其餘皆苦。
2024年的整體行業招聘量也急轉直下,高階建築師(10年以上經驗)的需求非常疲軟,主要的市場需求2024年都集中在0-3年和4-6年的初級和中級方案建築師,可能的原因是2024年處在中後期階段的專案量少,大量專案都集中在概念方案和競賽方案階段,所以需要年輕力壯,方案能力強的年輕建築師來進行高強度的方案創作。
有意思的是2024年薪酬預期高低並不是僱主在衡量是否僱傭年輕或者資深的建築師時首要的考量標準,有些資深建築師的要價並不比年輕建築師高多少,倒掛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方案創意能力(公建住宅外立面創意,草圖,切體塊),跨界設計能力(室內、平面、產品設計),職業操守,專業的工作態度,溝通表達能力,軟體技能(Rhino, Enscape, AI)是僱主看中的考量點。

△ 德欽梅里泊度酒店,雲南 / BUZZ 莊子玉工作室 ©蘇聖亮
02
對2025年的展望
2025年還能不能再差下去?
民營的情況來看,宏觀上說,建築這塊不會有太大的起色但也不會有非常大的需求下跌,總體來說延續2024年的一個需求總量,依託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而略有上升,各板塊(公建、商業綜合體、住宅)上上下下的態勢;微觀上說,各個民營設計公司,資金實力雄厚的,深耕特定賽道的,仍然能夠穩住自己的基本盤,然後嘗試在別人的地盤上做一些示範性的專案,增長口碑,擴大收入規模,逆勢增長。室內這塊需求會持續增長,樣板房售樓處會所的室內設計需求會繼續增長,餐飲酒店零售商業設計需求增長,商業mall設計需求下降。
外資仍然會把持方案建築設計的大頭,處在整個方案設計市場的頭部和肩部,投標專案競爭會愈發激烈,但整體的外資陣營的結構體系仍然會維持住,頂級外資還是那些,商業外資也還是那些,整個設計團隊的架構會偏向年輕化。去年有很多境外事務所要湧入中國,這說明在世界範圍裡面,大家生意都不咋地,今年依舊會是這樣,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建築事務所的兵家必爭之地。
國企分化會更加劇烈,處於一線和部分準一線城市的頭部國有設計院會擁有更多的專案來源和設計實力,他們也能吃到為數不多的大基建紅利以及具備出海招攬海外設計專案的可能,其餘二三線城市的設計院會走向衰退甚至關門。
明星獨立事務所這塊亂紀元,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新事務所層出不窮,又如點點星光般消失在原野上。能站穩腳跟的也要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有建成落地的精品口碑專案,有穩定現金流,穩定粉絲客群,穩中有升,有自己的獨門功夫,委託專案排隊找,能用自己的創意和設計去提升業主的專案品質和後期運營,回款率95-100%;第二等有建成落地的專案,現金流夠打平成本,主要靠服務貼心能及時解決設計中產生的問題,創始人全國飛,談專案看地,付款勤催還能落實80-90%;第三等沒有建成落地專案,都是純方案,國內國際競賽光花錢不見進賬,專案有回款太難太難了,基本上撐不住幾年。

△ 張江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園,上海 / Chapmantaylor
2025年是結構性變化的一年,國際上隨著美國增加關稅、退出各種國際協定、針對非法移民遣返和宣佈撤銷電動車補助、大規模開採石油,隨之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資金流動,傳導到全球各國,最終我們都會在2025年感受到。國內全國政府平臺面對256萬億的債務存量,但年度增量化債規模僅約10萬億,難以完全覆蓋。此背景下,傳統“債務+地產”的開發模式趨於失靈,地方政府紛紛轉向產業升級、基建與民生專案,以更可控的方式撬動財政與金融槓桿。好訊息是我做基建的同學說去年年底開始上海徐匯和黃浦區政府的基礎建設需求量增加,政府發債後有大量資金注入了城投公司,所以肉眼可見的今年上海的城投公司可能都會復活一波,然後上海政府的專案回款以及新需求量會上升。
建築設計作為一門既可以非常本土化也可以非常國際化的生意,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國內市場日趨煎熬、壁壘橫生和不利於中小型事務所發展的當下,展望國際市場和具有上升開發需求地區的商務開拓必須提上日程,賺外匯的價效比將越來越高於賺取rmb。
需要注意的是2025年是防守反擊的一年,防守在前反擊在後,控制規模,控制成本,摸索新的模式、工具,用更低的成本產出更好的設計是關鍵。
本次展望分為外資公司,民營公司,明星&獨立事務所,國有設計院四個板塊。
1.外資公司展望
2025年對外資企業來說,整體中國市場規模是萎縮的,但是各個公司細分情況不同,有設計門檻的高階外資、有設計創意的中小型外資、有綜合實力的大型外資都還是有自己的基本盤來穩住營收,總之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獨門武藝來在寒冬中存活下來。跨越細分賽道去爭取專案對外資設計公司來說越來越難(比如深耕做商業的、做辦公的、做酒店的去轉做其他型別專案),除非設計方案展示出驚人的能力。寒冬之中,冬眠/降低活躍度不妨是個好選擇。
隨著中國市場規模的萎縮和賬期付款節奏逐漸進入半年甚至一年一付的狀態,用國內的設計團隊來做海外專案也成為了外資事務所的一個選擇。中東地區(沙特,阿聯酋,伊拉克,阿曼,卡達)專案逐漸會成為國內外資事務所收入來源之一,雖然還不能成為大頭的收入來源,但好在付款賬期確定,要求還沒國內高,雖然也有卷的地方,但中東客戶卷完是真給錢,國內客戶卷完是真一年半載再結賬。國內專案有時候卷得已經是神仙打架的程度了,而且說句難聽的,在國內除了設計能力好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關係打點,什麼都要到位,否則也一樣拿不下專案,不是設計做得好就能拿下專案。
目前外資公司的專案選擇,就和資產配置一樣,得全球資產配置,最好是國內專案,國外專案都能幹幹。

△ 金隅興發科技園,北京 / HPP © AST Studio
2.民營公司展望
對民營設計公司來說,2025年將是強者更強,細分突圍的一年。地產繁榮時代的純設計商已經是過去式,走量的純建築設計需求市場進一步萎縮,頭部民營設計公司將透過技術壁壘和資本優勢,向“全產業鏈服務商”轉型(涵蓋設計、諮詢、運維),而中小型民營設計公司必須聚焦垂直細分領域(如酒店文旅、辦公產業園、醫療養老建築等),打造和強化已有的專業化品牌。
從專案來源角度說,2024年新專案非常非常少,2025年應該專案量會比去年好一點,但是也都是以務虛的方案專案為主,落地專案不會太多,雷聲大雨點小的專案會有一點,畢竟要支撐一下基本面,但是落地真正要開建的這種專案不會很多。各行各業解決細分垂直類剛需的商業專案會萌芽發展,如在養老上,關注針對細分人群的養老專案;在商業上,關注品類專門店的崛起等。在信心反彈和行業創新迭代基礎之上,明年會在總體上孕育新希望,但是要提防假需求帶來企業經營上的自嗨,謹慎樂觀。
從選客戶角度來說,民營設計公司的客戶選擇餘地會越來越少,利潤也會越來越薄,招、華、保、中四家基本上會壟斷中國房地產開發好幾年,其餘中小房企大規模退出或被四大房企吞併市場,一些中小房企的母公司目前政策都是迴歸本業,說白了就是不讓他們做房地產開發了,這種情況下大環境各方面都會越來越緊,新建專案越來越少,最後變成四家獨大。原本依賴這些中小房企的民營設計公司生存空間驟降,他們面臨的選擇只有關門或者被其他設計公司併購團隊。

△ 中交壹里科創雲廊,寧波 / FTA ©章魚見築
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成本壓力和設計費壓價以及回款賬期長,建築設計師跳槽的工資預期這兩年其實並沒有減少多少,室內設計師的工資預期還升高了,主要問題在於留在市面上的設計師不是你想要的,你要的設計師沒有跳槽的打算,你要挖的話價格就下不來,還有企業有投標專案要做,但不賺錢的專案各個組分不出人手做,招聘全職員工成本太高,只能尋求外包,但外包團隊的設計質量把控又是問題。可行的方法只有透過技術(如AI最佳化設計流程),AI部分執行方案深化擴初建築設計(功能需求轉譯:透過NLP自然語言處理解析設計任務書如功能分割槽、面積指標、規範要求,AI生成多個平面方案。形態最佳化:利用Midjourney+引數化外掛或定製化的Rhino+Grasshopper AI擴充套件,根據場地條件、氣候資料生成建築形體,並最佳化能耗與結構合理性)來達到降本增效,AI不是替代設計師,而是將設計師從繁瑣工作中解放,專注於創造更高價值的設計表達。
2025年尋找有併購團隊需求的國有設計院可能是中小型民營公司的另一條出路,國企設計院雖然擁有資質與資源,卻也面臨新的數字化轉型壓力,以及對多元創意和跨界能力的需求,這些恰恰是一些中小型民營公司團隊所具備的,中小型民營公司缺乏的是資金實力,可以深度參與高等級公共建築、城市更新、新基建等專案的機會。恰逢十四五規劃結束,十五五規劃開啟之年,設計院領導也需要新的可能性,民營中小團隊能為國企院所帶來數字孿生、BIM/CIM、可持續設計的新思維,這可能是一個契機。

△ 中海 · 恆昌玖裡,上海 / 日清設計 ©吳清山
3.明星&獨立事務所展望
對明星&獨立事務所來說,2025年的市場需求會更精緻化更多元化,文旅、文化、商業、劇院、教育建築設計仍然是明星獨立事務所的橋頭堡,會佔據大部分的專案份額。市場分化,專案往頭部事務所集中,前幾年堅持做專案口碑的事務所將會在這幾年得到回報。對於頭部明星事務所來說,產能有限,選擇對的專案很重要,不對的專案不如不做,而有限的產能恰好保證了其高價設計費以及設計的稀缺性。
現在事務所做建築設計必須去思考專案背後的商業和運營邏輯以及一些社會學上的問題,得有對於專案所處領域的一種先導和視野引領,明白專案的產品邏輯以及消費人群邏輯,設計是基於這些場景去反推的結果,而不是說只是在一個術的層面,技術層面去解決基本的建築設計問題,比如光能夠解決建築長什麼樣子這個問題,解決傳播然後發表火不火這個問題已經不夠了,必須要能夠給業主解決後續賺到錢,能給地方政府解決後續可持續運營,不會空置在那裡浪費,賺到民生口碑的問題,如果運營和使用場景的問題沒有解決,建築建成後很可能就淪為建築師“自戀的工具”。
能做到解決甲方的運營和使用場景問題,事務所才能得到話語權,不是所謂建築師話語權,不是對方找你是因為你這個建築師多有名或者你有體制內的權利。事務所的話語權,是市場給予的話語權,是透過你的一個個專案案例證明了你可以給業主帶來價值,以及經過你設計的專案在之後運營多年仍然口碑營收持續增加。事務所和業主的合作也不是單向的業主要啥你就做啥或者你做啥業主就得吃啥,必須是一個共創的方式去合作,去建立工作關係,從設計到建造到實施到最後運營的整個流程之中,用你的價值堅持和學科堅持去給專案的價值不斷釋放和提升。這樣才能有回頭客,才能有不一樣的羈絆。

△ 科大訊飛AI總部園區,安徽合肥 / line+孟凡浩 ©奧觀建築視覺
4.國有設計院展望
對國有設計院來說,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目標最後一年,是落實各院定下目標的一年,也是“十五五”起步的一年,承上啟下。
還是先來看下各大頭部設計院年終總結中對25年的目標展望:
華東院:2025年,華東院要強化技術核心競爭力,縱深推進創新發展:緊抓城市更新發展機遇,持續打造“更新+”模式,塑造華東院城市更新品牌;堅持策產學研一體化,強化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做強新領域、培育新業務、拓展新賽道,推動數智化、綠色低碳等創新領域向深層發展。華東院將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做好集團巡察後半篇文章;強化戰略定力,做好“十四五”收官,謀劃好“十五五”起步;聚焦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主動培育新質生產力;堅持人才興企,大力推進幹部人才建設。全力發揮行業引領作用,承擔使命任務,整合優勢資源,為行業和集團發展做出新的貢獻。華東院要聚焦以下六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市場發展提質擴容,經營開拓有的放矢;二是設計能力持續提升,科技發展聚焦戰略;三是創新發展縱深推進,轉型發展積極探索;四是戰略謀劃引領發展,企業改革逐步推進;五是質量底線嚴格把控,執行管控提效壓實;六是黨建引領更好發展,凝聚力量開拓進取。
同濟院:2025年要深化產教融合,深入探索新賽道,發展全過程諮詢,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深耕重點區域與重點專案,穩步拓展國際市場,不斷加強“兩端”人才培養,推動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一是設計要全力推進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合,創新校企聯動形式,構建緊密高效的協同發展模式;二是持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瞄準新增長點,實現自主創新,打造標杆性專案;三是最佳化管理,提質增效,結合企業實際,創新機制,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2025年將充滿不確定性,但我們要以更果敢的精神、更堅定的步伐,奮力拼搏,以新質生產力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北京建院:堅持設計的長期主義,既是北京建院行動的方法論,也是北京建院企業的價值觀。我們不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更著眼於未來的發展。我們堅信短期主義者贏得此刻,長期主義者贏得未來。北京建院將繼續秉承“建築設計服務社會,數字科技創造價值”的使命,堅持“建築設計要面向未來,擁抱科技,融入市民美好生活”的理念,堅定地在由新中國第一家建築設計院走向國際一流的建築設計科創企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中國院:2025年中國建科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更好發揮科技創新作用,全面推動改革深化提升,大力推進“三新兩轉”,高質量完成好“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深總院:展望未來,新的機遇挑戰接踵而至,希望深總院的全體員工,能夠繼續保持敏銳的行業洞察力,在設計理念上推陳出新,在技術手段上精益求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迎接每一個挑戰,共同譜寫深總院更加輝煌的新篇章。2025年,我們將繼續秉持“守正創新”的工作總方針!著力推動傳統業務最佳化升級,積極培育發展以AI、數字化和綠色為驅動的新興設計產業轉型。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人才!創新業務!創新管理!努力實現公司在建築設計科技集團的戰略上,有更強、更優、更大的發展!面對行業新的、嚴峻的挑戰!我們也蓄積了更加堅韌、磅礴的破冰之力!讓我們共同努力,步履堅定,繼續前行!
和2024年各大院的展望作對比,降本增效沒了,保留了數字化和綠色低碳,拓展新賽道和國際市場,以及各家都著重提出的完成好“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意思降本這塊24年該做的都做了,25年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拓展新專案上為好。華東院最近和沙特的甲方簽署了備忘錄,就沙特達曼超高層綜合體、利雅得物流園區等專案的規劃、設計、開發及建設開展深入交流,算是開了一個設計院國企出海中東的好頭。

△ 上海南站提檔升級改造,上海/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03
個人發展
活下去就是發展,我也不想和大家扯啥你是追求賺大錢還是追求設計理想,建築師賽道長,能幹到60-70歲,體力好的幹到80-90歲,那都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案例,你要想體驗那一掛你要麼技術移民澳洲加拿大,要麼國外碩士讀完留在海外幹到退休再回來。咱目前中國建築設計行業對齊網際網路大廠,35歲之後等待你的就是隨時失業長期待業和自己創業。35歲之後你要還想在這行幹下去的,你最好有點甲方資源和師兄弟關係,保證自己被裁員了還能給甲方拉拉皮條或者有地方給你掛個社保啥的。
設計天賦一般的,這幾年主要目標是活下去,找一家業內回款還行的單位或者建築室內混著做的單位(一般做室內的單位現金流回來快),然後別光做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CG設計、AI軟體都去學學,b站上大把教學影片,週末跟著學跟著幹,然後有作品就站酷、小紅薯,抖音上去發,積累一些粉絲以後說不定有用,然後建築師的微信群,能加的都加上,弄個百來個,建築行業以後估計也得和影視行業一樣了,有活兒了攢局的就群裡喊,線上面試,試試設計水平,行的就開幹。小紅薯上還有那種需要自建房的個體客戶,現在也有專門給這些個體客戶做定製化的自建房設計的建築設計師,這也是一個可以去考慮的賽道。
設計天賦不一般的,手上有活兒的,建議直接考慮去中東搬磚賺錢。迪拜那邊正常5年左右建築師是給3.5萬-4萬人民幣到手一個月,10年經驗建築師Associate級別差不多能有6-7萬人民幣到手一個月,總監級差不多8-10萬人民幣到手一個月。目前放眼全球,只有中東地區是在大開發狀態,急需設計人才,北美、歐洲、日本、新加坡基本都是不缺人狀態,緩慢的開發節奏和用人需求,招人不多,薪酬待遇也不算最好。

△ 天府農博園“瑞雪”展示館,四川/ 上海創盟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04
結語
2025年我祝還在建築設計行業奮鬥的各位:
緩解焦慮,保持自己的節奏,不折騰
。
首先是大家肯定會焦慮,收入不如前幾年,生活開支還是那麼多,高位買房孩子讀國際學校的更別提了。你焦慮然後就會急躁,然後你就會對啥特別感興趣,對賺錢,特別是賺快錢,賺大錢感興趣,想把之前幾年攢下的錢去創業allin新賽道,去讀個mba換行業賺高薪。接著等著你的大機率就是投資拿不回本金,創業賠光積蓄,幾十萬讀完mba找不到工作或者幹個1年多又被裁員了還得回來畫圖。如果放在20年前經濟上行期,你怎麼折騰可能都是對的,放在現在接下去不知道5年還是10年還是20年的經濟下行期,你怎麼折騰可能都是錯的,鄰國日本已經給你都作業做過一遍了。
和自己說事已至此了,再糟也不怪自己,盡人事聽天命,不折騰可能才是最優解。過冬時候折騰消耗資金,春暖花開你就沒力氣發展了。保持自己的節奏,做自己擅長的事兒,重複做反覆做,不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反覆耕耘,比如炒股期貨,幻想著自己能夠1年翻倍,3年10倍,結局往往是半年腰斬,1年歸零。
現在應該是保持身體健康,多學點新知識新技能,這兩年可能是你人生的至暗時刻,感覺快要扛不下去了,同樣的心情在你高三或者初三的時候可能也經歷過,扛過去,扛過了最難的那個低谷,下一個春天馬上就來了。
現在要考慮的不是如何賺錢,而是如何讓你現有的存款流失得更少更慢一些,你越想著增加你的存款,要賺大錢賺快一些,你之前積累的存款就少得越快越多。要麼活在當下,該吃吃該花花,沒錢就三個包子過一天,有錢就去吃頓龍蝦爽一下,有活兒就幹,沒活兒就休息。要麼自律自覺,健身減肥,為自己為家庭做一個長期的財務計劃以及逐漸適應精打細算開源節流的生活方式,房子賣了回點血國際學校轉到公立,嚴格去執行計劃,熬過週期,理解貨幣和資產的本質,理解自己的專業技能到底價值幾何,哪裡需要,如何變現。
很喜歡馬巖松馬工和彼得·艾森曼的訪談裡的一段話:建築師受苦,那又怎樣呢?要成功就必須要吃苦。你不可能贏得每一場競賽。我建造了大約30個專案,也失去了30個好專案,這也是我認為“未建成”非常重要的原因。現在還不是時候,還沒有碰到對的客戶。整個系統中都沒有足夠的能量。
我也很高興能跟別人交流,但這並不意味著建築行業在上升,雖然它終歸是會回暖的,或許就是馬巖松50歲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