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園酸奶,突然加入「北漂返鄉三件套」?

撰稿丨饃人 編輯丨杜都督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鳳凰生活報告

ID:PhoenixLifestyleRpt

過年回家帶禮物,從來都是一門學問。
作為一個既不想花大錢,又不願意跌大份兒的北京未中產來說,我早就悟到了送禮的真諦。
那就是,帶點頗有皇城味、不貴、小眾的特產回家。
你只需要在送禮的時候挺起胸膛,用一種三分害羞、三分矜持、四分驕傲的語氣說:
“嗐,沒多錢,但北京人都好zhei口兒!您嚐嚐!”
只要神情到位,你的禮物立刻吊打大哥買的茅臺、二姐發的紅包。
連同你本人,也會立刻擁有一個“在北京過得還不錯,但估計沒辦法借錢”的優秀標籤,百試百靈。

而曾經,這個“北京特產”生態位,是屬於全聚德、稻香村、宮門口的。
今年,恭喜紫光園的奶皮子!

紫光園,一個北京平平無奇的路邊飯店;奶皮子,一種名不見經傳的酸奶。

前一陣子變成了“北京網紅小吃”,激出不少紫光園代購;
這一陣子,是北京高鐵回家必備單品,是高鐵勝過飛機的證明。
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同事小k表示,紫光園,算是北京最好吃的特產之一。
區區紫光園,就能為北京美食加一分?

奶皮子酸奶,讓紫光園跌上神壇?
就像魏家涼皮的雞腿肉漢堡,和賈三包子鋪的羊肉泡饃一樣。
紫光園在網路上的爆火,也要歸功於一款和它“京味家常菜”主業毫無關係的“周邊產品”:
奶皮子酸奶
這是一種北方特色的奶製品,用網友的評價來說,口感“介於蛋花湯和老酸奶之間”。
用熬煮的加工,把牛奶中的脂肪凝固成了奶皮子,又用不完全的發酵,把奶皮子下面的部分製作成了酸奶。
既有著傳統奶皮子的醇厚香濃,還有著酸奶的爽滑爽口;
再由功力深厚的老北京糕點師傅調入一些微妙的甜味,就成功產生了1+1大於345的效果。
按理說,對牛羊肉司空見慣的北方人之心,應該不會被這種比較普遍的奶製品動搖。
然而,奶皮子酸奶卻在面對在北京遊歷的南方遊客時,產生了奇效
第一次吃到奶皮子酸奶的南方人,就好像生長在熱帶雨林裡的孩子突然被捲入一場暴風雪。
一下忘情了、發狠了、沒命了,吃過一次,好似那個魂都留在了北京。
離開的時候,恨不得把紫光園的路邊攤連根拔起。
紫光園,像是一種北京的逗號,靠“隨處可見”和“唾手可得”兩大優勢脫穎而出。
路過小區,有紫光園櫃檯。路過商業街,有紫光園招牌。
接近飯點兒,又有一大排新出爐的奶皮子;
遠離飯點兒,又有一大排已經在寒風中凍得冰冰爽的奶皮子。
手裡那碗剛吃完,就能直接把舊碗套在新碗外面接著吃。
吃酸奶的小木勺不用換,一把可以用一天,晚上玩累了回賓館的時候,木勺都醃成濃濃的奶香味。
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就是吃不到的東西。
就像某些時候的達美樂,奧樂齊,茶顏悅色,和烤匠。
於是,這群年輕人開始引入了代購機制——

有朋友的找朋友,沒朋友的找代購,第一批“紫光園俠”,已經將奶皮子打包、裝箱、運往每一個好奇寶寶的嘴邊。

吃過的人反覆吃,沒吃過的人好奇吃。
每一個曾以為自家奶皮子酸奶茫茫無盡的紫光園櫃員,都會在網友們蹬來運貨的三輪面前啞口無言。
搞得紫光園員工們兩點多就得起床kuku發酵酸奶,看到的都得咂巴一句:
這潑天的富貴好像輪到了紫光園,但怎麼沒輪到我身上呢?
然而,正是這一味奶皮子酸奶的出圈,也讓很多從來沒跨進過紫光園那道綠色大門的北漂們,第一次嘗試了堂食。

然而但凡你端詳過紫光園的大門,你一定會發出那句感慨:

真地道嘿。

北漂最愛的北京菜,老北京卻吃不懂?
在成為一個業餘奶皮子代購前,北京人老G,一年都去不了兩次紫光園。
倒不是因為它不好吃。而是因為,它實在太北京了。
怎麼說呢,紫光園是一種“人如其名”的餐廳,打眼一看,就和紫禁城一個姓。
遠遠走過來,先看到兩層紅綠琉璃瓦片,黑底燙金的“紫光園”三個大字昭然若示。
目光往下,一扇沉重的玻璃大轉門在臺階盡頭紋絲不動。
只是看看,就能感覺到一股皇城根腳下的“王霸之氣”撲面而來,有種平民誤入會立刻挨80大板的威嚴感。
店內裝潢,也洋溢著一種“傳統酒樓”的“百京兒硬派”感。
昏暗的黃色燈光將室內照射得陰影密佈,刷臉付款時候都需要隔壁桌幫忙往你臉打手電筒才能刷得出來。
厚重的玻璃面方桌沉得像是和地板焊在一起,桌面高度也十分曖昧,食客把腿並著放嫌桌子矮,把腿張開放又嫌桌子窄。
可想挪一下桌子,就算把魯智深叫來他都得累出一後背汗。
主打一個“進了這個門,我的規矩就是規矩”的莫名冷硬感。
不過作為北京社群飯店之王,東西城“老破小”必備餐飲。
紫光園在北京餐飲界的地位之重,甚至可以作為檢驗一道北京菜是否“地道”的基準線。
普遍來說,老北京餐館有三道高考題:
芫爆散丹,醋溜木須,宮保雞丁。
木須肉裡到底放不放黃花菜?芫爆散丹烹不烹醋?宮保雞丁的配菜是蔥段花生還是黃瓜胡蘿蔔?
所有這些對北京菜的疑問,只要來紫光園吃一次,就能永遠在心裡畫上一個句號。
這三道菜,相當於“語數英”三個主科,其他菜做的再好,這仨掛一個,那就直接開除老字號籍。
而紫光園,就屬於那批三個主科基礎打得特別好的學生。
儘管鑽研北京菜的食客們,關於哪家做的菜最地道,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但在他們的探店影片裡,前5家店必會有一個紫光園出現。
再加上無論多晚永遠熱火朝天的攤位,紫光園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不過,對於老G這一代“新生代中年北京人”來說,看到紫光園,就像大學生看到食堂大媽的顫抖的勺子——相看兩厭。
倒不是因為紫光園不好。
畢竟要知道,紫光園之所以能稱霸北京小區,不只是靠“堂食”,更多要歸功於因為它無處不在的熟食冷盤糕點的“綜合檔口”。
不僅熟食類的炸松肉、口水雞、燉魚之流積極參與了旁邊小區的每頓晚飯。
早點賣的糖油餅糖火燒,更是一提名字,在北京長大的小孩嘴裡就要開始泛出紅糖味兒。
北京人老G還記得自己上初中的時候,因為對早餐發表了無心得一句“挺好吃的”。
讓自己連吃了一個學期的紫光園糖火燒,以至於他現在吃所有圓形的東西,都能嚐出甜味。
在他眼裡,紫光園是一種北京孩子“無法選擇”的童年。
縱使它沒做錯什麼事情,但它與老G之間的熱情和激情也早就被時間消磨殆盡了。
“它總是讓我想起我的長輩,那些必須的規矩體統,那些迫不得已的正宗,讓我覺得它是一種北京老登飯。”
可是,對於4年北漂小k來說,跨進紫光園大門的次數,只有第一次和第一萬次。
作為住宅區附近“正經堂食”的第一選擇,紫光園截止到21:30的營業時間,可以接住小k絕大多數的加班情況。

當拖她著疲憊的身軀和腦子,腦子裡卻莫名其妙出現“今天不想吃預製”的倔強時。

紫光園作為一個性價比還不錯的京味家常菜選擇,又離家最近。
的確是最適合“稍微改善一下生活”的現炒餐館。
除此之外,小區紫光園天然的“接地氣”屬性,又讓不存在大董或者全聚德那種“非點烤鴨不可”的壓力。
而且沒有便宜坊四季民福的顧客長龍,也沒有小吊梨湯那種彆扭的“不地道”感。
如果只想在鬆弛感中填飽肚子,一份醋溜木須、一份宮保雞丁,就能讓你拌著米飯邊看劇邊慢悠悠地吃上一個小時。
而如果想認認真真犒勞一下自己,也可以切半隻滋滋冒油的烤鴨,再填一份扒肉條加一份蝦仁炒疙瘩。
北京菜濃重芡汁,同時也帶來了燈光下整齊水亮的擺盤感以及絕不向平淡妥協的味覺。
哪怕剛剛被甲方罵了一頓,在鼻腔與氣味分子交纏、牙齒接觸到熱氣騰騰的現制菜時,小k也能放下一切對生活的積怨,長嘆一聲、感慨一句:
“事已至此!先吃飯吧!”
畢竟,只要胃舒服了,人也就舒服了。
兼具了美味和儀式感,猛猛撫慰著小k的心,從吃懂北京菜開始,小k也終於覺得,自己也像一個新北京人了。

老北京三件套,進入“輕量化”時代?

在北漂之前,小k對北京菜最大的印象,就是“規矩”。
不是名詞的規矩,而是形容詞的規矩。
和川渝地區那種隨心所欲的江湖菜風格相悖,每一道北京菜,好像都有自己標準公式解法。
想吃烤鴨,得去全聚德大董四季民福。
想吃滷煮,得去北新橋門框。
想吃魚頭泡餅,一般就是旺順閣。
而想吃點驢打滾炒肝,就早餐時間去找老回回。
一個外地人找北京朋友玩,壓力最大的瞬間,就是跟北京朋友坦白自己昨晚下飛機/火車之後,第一頓吃了什麼。
在說話期間,通常需要全程跟進北京朋友的每一個面部微表情。
生怕一字之差,就被連環扣上“不地道”“不正宗”“不好吃”的三座大山。

可是多數時候,遊客和北漂們不去選擇那些“老字號”北京餐館,也是情有可原。

就不說四季民福故宮分店這種連黃牛號都要前一天晚上搶的“網紅景區餐廳”。
連開在居民區裡的四季民福和平里分店,在週六都能擺出“小桌300位在您前方等候”的盛況。
〓 最火的景觀位,已經應市場而生了一批黃牛
而好不容易排隊兩個半小時擠進老字號的人們,空有一顆飽餐一頓的心,卻通常又會發現比起餐廳,自己更像進了一間“博物館”。
飲食該有的煙火氣,被忙碌的人群和疲憊的工作人員中和掉了一大半。
再轉頭想想自己為了吃這頓“像樣的飯”,足足假期裡寶貴的半天時間。
這筆賬無論換幾把算盤來算,都覺得是自己虧了。
如今的北漂小k,如今已經不在乎這些有的沒的“規矩”了。
在和每個初來乍到的北漂一樣,經歷過“換了好幾家店還是喝不進去豆汁”和“晚飯在全聚德吃到午餐剩下的軟皮烤鴨”後,小k也曾在華燈初上的建國門街頭低頭思索過:
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北京菜有問題?
難不成北京真的到處都是通天紋和鑲黃旗,男人都是張大民女人都是張蘭,朝飲豆汁,夕啜炒肝?
實際上,烤鴨、豆汁、焦圈作為曾經的北京美食“三件套”,已經不是,或者不全是這一屆年輕北京人的注意力中心了
反而是近兩年逐漸興起的北京“輕量級三件套”,才真的是他們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奶皮子酸奶、稻香村烤串、鴉兒李記燒餅。
這些拿到到手就能吃的輕量級北京美食,吃起來沒有什麼教條,沒有什麼規矩,而且在任意一條街頭巷尾,都隨處可見。
這不也算是無憂無慮地把北京給吃了全套了嗎?

而拎著這些東西在長安街上邊吃邊走,小k覺得,自己比身邊那些背手搓核桃的鬆弛大爺也沒差到哪裡去。
“要不是我老家有,真想帶一袋子麥當勞回去,在我心裡,這才是真正的北京特產。”
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敘事結構,現在輪到新的故事出場了。
而老G最喜歡的老北京食物,叫肉龍。
它的樣子像把一張肉餅捲起來,再一截一截切開。
點一條肉龍,再配上小米粥涼拌芹菜,就是他現在葷素搭配良好的工作日早餐。
有時候,老G覺得,北京已經不再是那個循規蹈矩的“大觀園”了。
在對一個城市所有的濾鏡全部消失之後,無論新人還是舊人,都可以在這裡“談談生活”了。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