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1977字,圖片5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7月28日,距離8月1日美國對韓國要加徵25%關稅僅剩3天,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金正官帶著一份名為“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SGA)的計劃書飛抵紐約。這個合作專案,金額達到數百億美元。
韓國民營造船巨頭HD現代、韓華海洋將計劃收購美國費城造船廠,聯合建造LNG運輸船,併為美國培養造船工程師。

特朗普對韓關稅不鬆口,韓企卻跑去美國,要幫他“復興”造船業?
“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聽起來像是一句玩笑話,背後卻是滿滿的酸楚與無奈。
這可是韓國在全球經濟博弈中採取的最新策略,意圖透過經濟合作來避免美國關稅制裁。
這投入數百億美元的大禮包對韓國有啥好處?
最直接的,就是想躲開那25%的關稅。
為了滿足特朗普政府獅子大開口的要求,韓國人硬是咬著牙,準備拿自家最硬的拳頭產業之一——造船業為籌碼,來換取美國在關稅談判上的“高抬貴手”。

韓國人心裡清楚得很,這是在被逼到牆角的絕境下,不得不拆了自己家的“東牆”去補美國人劃破的口子。
2024年,韓國對美出口800億美元,汽車、電子啥都有,要是加了關稅,韓企得哭暈在廁所。

資料顯示,美國市場佔韓國半導體出口的34%、汽車出口的28%,一旦關稅落地,韓國支柱產業將遭受重創。
不僅這一刀直接砍向韓國的經濟命脈,更讓韓國窒息的是美國的額外勒索。
特朗普要求韓國每年支付100億美元駐韓美軍防衛費,比現有費用暴漲近十倍。

同時,美國還要求韓美共同成立“數十億美元規模”的投資基金,逼迫韓國企業赴美建廠。
美國人是打算用韓國的錢和韓國的技術,來振興自己的製造業,把韓國製造的關鍵環節,徹底變成美國本土鏈條的一部分,最終讓美國重新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等戰略產業鏈。
關稅大棒敲打韓國現在的經濟命脈,天價軍費勒索韓國的財政口袋,強制產業轉移則是要釜底抽薪,把韓國賴以生存的看家產業優勢一點點挖空搬到美國。
關稅、軍費、產業鏈轉移——三座大山壓得剛上臺的李在明政府喘不過氣。
李在明並非沒有掙扎。
他曾公開拒絕美國將軍費提升至GDP5%的要求,宣稱“國防預算自主權不容談判”,甚至缺席北約峰會以示抗議。
但面對三重絞殺,他被迫選擇妥協。
因為只有跨過關稅談判這道坎,他才能推進國內改革:清除前總統尹錫悅時期的積弊、推動總統任期改革。
否則,韓國經濟一旦崩盤,右翼政黨將在國會選舉中捲土重來,讓李在明嚐到“朝小野大”的苦果。
韓國把最賺錢的造船業交給美國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韓國將真金白銀和技術能力轉移到美國本土;
意味著這專案即將“羊入虎口”;
意味著韓國造船業自我割肉,雖然佔據全球26.78%的份額,卻被迫用技術輸血來拯救美國衰敗的造船業。
這哪是合作?就是一場不公平的“大出血”!
一名參與談判的韓國官員私下直言:“這就像拆掉自家的牆去補鄰居的房頂,而鄰居還盯著你家的半導體工廠。”
最讓韓國高層憂心忡忡的是,一旦這次拿造船業填了美國的胃口,接下來美國貪婪的目光,幾乎百分百會轉向韓國在全世界都引以為傲的核心產業——半導體。
三星電子58%的利潤來自半導體業務,而美國市場貢獻了其中34%的收入。
三星、SK海力士這些巨頭和它們撐起的一片繁榮,還能抵擋住來自美國的新一輪壓榨嗎?
然而,面對8月1日關稅大限的步步緊逼,李在明其實根本沒有“不”的選項。
7月24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金正官緊急約見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承諾在造船、半導體等核心領域深化合作,只求特朗普政府降低對韓關稅。
但美方態度強硬,還堅持要求韓國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否則免談。
此前一天,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以“臨時有事”為由,單方面取消了原定25日舉行的韓美“2+2”經貿磋商,導致已抵美的韓國代表團陷入尷尬境地。
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公開要求韓國“像日本一樣出錢就能降低關稅”,這一表態讓本已複雜的韓美談判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但與鄰國日本相比,韓國面臨的壓力顯然更大。
韓國對美貿易順差顯著,2024年達557億美元,其中汽車出口貢獻了60%的順差。其次,韓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2024年對美汽車出口額達347億美元,佔對美出口總額的26.8%,若美國加徵關稅,現代、起亞等車企將遭受重創。
此外,韓國一季度GDP負增長,IMF將其2025年增長預期下調至1.0%,經濟疲軟使韓國在談判中議價能力進一步削弱。

目前,李在明政府進退維谷。
美國一邊索要韓國技術,一邊將韓國列為“敏感國家”,限制其接觸核能、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還要將關稅談判與軍費分擔問題捆綁。這種“安全+經濟”捆綁策略使韓國陷入兩難:若拒絕增加軍費,可能面臨更高關稅;若妥協,則可能引發國內政治反彈。
在這場奇特的“造船救美”劇裡,是特朗普主導的“盡孝經濟學”的又一次精準施壓。
只是,這樣的遊戲還能玩多久?
如果韓國不斷讓步,真的能換來一份長期的安全感與經濟穩定嗎?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