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中國對外貿易潛力產品分析
來源:商隱社
作者:浩然
01
前段時間看了一些區域經濟方面的最新資料,其中縣域經濟的發展非常值得關注。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GDP超1000億元的“千億縣”增至59個。像崑山、江陰甚至能超過或接近5000億,就算放在全國地級市排名裡,也能位居前50名。
當然,現在不再“唯GDP論英雄”,如果看財政收入、人均收入、產業結構等其他指標,這些“千億縣”同樣非常冒尖。
比如它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在5萬元以上,遠高於全國平均(3.92萬元),“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甚至達到了8萬以上。
比較吸引我注意的是,它們絕大多數有著很高的人均消費支出,尤其像浙江的樂清、義烏、溫嶺、慈谿四個縣級市。城鎮人均消費支出都破5萬了。這基本就是北上廣深的消費水平。
值得說明的是,一般我們說“縣域”這個概念,指的是一個縣的全部地盤: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以上的城鎮人均指的是縣城和鄉鎮非農人口的消費支出,那農村呢?
樂清、義烏、溫嶺、慈谿四個縣級市的農村人均消費支出都破了3萬,《經濟觀察報》的一篇文章說,59個“千億縣”共有45個農村人均消費支出超過全國水平(2.68萬元)。
在亟需提振內需的時代,大城市消費增長緩慢,有著近7.5億人口的近1800多個縣域(不包括市轄區和功能區)則隱藏著巨大消費潛力。
這幾年各大品牌紛紛在小縣城瘋狂“複製貼上”。比如茶飲,喜茶、星巴克等相對高階的品牌都深入到了縣城,跟瑞幸、庫迪、蜜雪冰城等鋪滿大街小巷。
以致於業內人士感慨:“走到縣城中心最繁華的步行街,你一定會看到黑底招牌,賣咖啡的瑞幸、庫迪;紅底招牌,賣漢堡的塔斯汀和華萊士,還有燈牌最亮,賣奶茶的蜜雪冰城。”
縣域對於家電、家裝廚衛、新能源汽車等大件也有著消費升級的強烈需求。有資料顯示,雙11期間,全國超過90%的縣域地區均有消費者進行以舊換新。
此外,隨著這兩年縣域旅遊的爆火,多家頭部酒店集團加大在縣域的佈局,他們的財報均顯示出包括縣域在內的低線城市是其經營向好的重要力量。
比如有著“世界上最美的公路之一”之稱的川藏線318國道沿線,就有漢庭、全季、桔子、宜必思等品牌酒店,開在林芝墨脫縣及波密縣、阿里措勤縣等西部縣城。有的縣城甚至還有了萬豪、希爾頓。
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有66%的個人消費增量,都將來自縣域。縣域更值得我們仔細去觀察。
02
話說回來,為什麼縣城也能有如此高的消費水平?
居住在一二線大城市的人,光是在住房上就花費很大,住房能吃掉每個月收入的近三成,這樣其他的開支也會隨之縮減。但縣城居民的房產擁有率相當高,有個資料說近六成無購房欠款,住房花費比大城市小得多,縣城居民的錢花在什麼地方了呢?
從資料來看,一些“千億縣”在衣著、食品菸酒方面支出所佔的比例遠高於北上廣,用來提升生活品質了。
此外,縣城支出很高的一塊就是買車,這幾年各大汽車品牌猛攻縣城,新能源汽車下鄉也有很大的優惠補貼,連農村地區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從2022年的4%上升到2023年的17%。一些江浙地區的縣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是超過北上廣的。
高消費的來源還是高收入。消費水平高的縣域普遍藏富於民,而藏富於民背後是發達的民營經濟和紮實的產業支撐。
GDP強的縣域不一定就能藏富於民。比如一些資源型縣域,大部分資源帶來的收入並不能轉化成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就不會有很高的消費支出。
還有一些區域的增長靠幾個“巨鯨”型企業拉動,中小型民營企業並不強,也不能帶來更普遍的“民富”。
民富的關鍵在於民營經濟的強大,可以沒有“巨鯨”,但一定有“魚群”。
浙江、江蘇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兩省,在各大民營經濟榜單中經常位居前二,分別產生了“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兩大中國民營經濟最重要的成長模式。
其中,溫州模式是自發自生的發展模式,核心是發展私營經濟,也就是全民經商,家家戶戶都開廠創業,人人當老闆,透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來促進工業化。
而蘇南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幹預模式”,以集體所有制形式來發展非農經濟,尤其是發展農村工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
縣域人均消費支出排名第一的樂清就在溫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老闆多”,當地的老闆多,外來者成為老闆的也多。
《溫州日報》有一期提到說“(樂清)每7名外來人員過來就業,就有一人當上老闆”,很多可能只是小老闆甚至個體戶,那也是找到了一條賺錢的路子。
像浙江有一個安吉縣,人口60多萬,但卻有300多家咖啡館,這個密度都能超過上海了。這裡有的咖啡館開在鄉村整修過的廢棄礦坑、閒散房屋裡,搞成了“村咖”。
這麼多咖啡館並立說明也是能賺錢的,不然也不會一直虧本開著,同時說明當地縣域旅遊搞得好,對咖啡需求大。而對於鄉村來說,就是讓當地人也找到了一條除了種植之外當小老闆賺錢的途徑。
樂清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樂清24萬家市場經營主體中,有8萬家是外來人員開的。由外地商人組建的異地商會就有9家。
這麼多人能在這裡賺到錢,是因為當地有紮實的產業支撐。
樂清電氣是唯一一個以縣域為主導的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其下轄的柳市鎮是“中國電器之都”。
電氣產品看起來很小,但有塑膠件、金屬件、緊韌體等,涉及十多道工序,足以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當地的電工電氣企業有1.4萬多家。
這幾年樂清圍繞電氣電子擴充套件了新賽道,跟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向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儲能等方向突破。
這裡的企業形成了一個梯度結構:正泰、德力西、人民控股、致遠控股四家企業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間是4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再往後是近4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產業和民營經濟發達是城鎮的“民富”,那農村是怎麼“民富”的?
縣城有很多企業,有產業鏈條就能給農民帶來了大量家門口的二、三產業就業機會。
此外,很多農民也有了財產性收入:集體土地租金分紅,住房出租可以獲得租金收入。當然,這還是依託於縣城的產業繁榮,對建設用地有巨大的需求。
這樣的農村實際上是用土地的形式融入到了城市發展系統中。如果城市中心區域的產業不發達,外圍農村的土地就不值錢,就不會給農民帶來財產性收入和除去農業之外的其他增收機會。
如果本地有透過二、三產業增收的機會,很多人就不必跑到大城市打工,就能對抗大城市的“虹吸”,更多人留在本地,他們不僅是勞動力,也是消費力、創造力的來源。這就進一步豐富了當地的商業業態,促進了消費,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事實上,大多數縣城都無法對抗大城市的人口虹吸,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自2010年至2020年,1800多個縣域(不包括市轄區和功能區)中人口出現流失的就有近1200個。
03
很遺憾的是,我前面說了那麼多產業、消費、人口的事,卻只能反映中國少數縣域的情況。
中國1800多個縣域差別太大了,如崑山也是縣級市,但人口已經超過200萬,而最小的縣級市人口只有8000人。
就拿59個“千億縣”來說,45個都位於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地,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只有14個。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省份全部加起來也只能佔國土總面積的10%左右。
而且,中西部“千億縣”要麼在省會城市腹地,比如長沙代管的長沙縣、瀏陽市、寧陽市;合肥下轄的肥西;南昌下轄的南昌縣。要麼就是資源縣,比如陝西神木、河北遷安、內蒙古準格爾旗。
這種獨特的區位、資源優勢也是中西部其他縣城不能比的。很大一部分中西部縣城既不能像東部縣域那樣發展起強大的產業,也不能被大城市的產業輻射到,這些縣更多是被大城市虹吸。
賀雪峰教授在《東西中國》中認為,這樣的縣域與東部縣、中西部區位及資源優勢縣有著本質的不同,後兩者要麼能自己發展出產業,要麼能承接大城市產業的外溢,獲得很多二、三產業發展的機會,從而融入到城市經濟體系中,而前者本質上還是農村經濟為主的農業縣。

區域經濟帶與縣域經濟發展屬性 (圖源:賀雪峰《東西中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在以農村經濟為主的縣城,農民進城買房更多是享受縣城的公共服務,比如子女上學。但由於缺乏產業基礎,青壯年可能無法在縣城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只能再次去更大的城市工作,由此造成人口流失,甚至出現了很多“收縮型城市”。
對於這些縣域來說,複製東部縣的發展路徑,進行城市擴張並不能發展出像樣的產業,也不能提升區域內民眾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只會造成資源浪費。
更合理的做法可能是,尋找適合當地特色的產業,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比如作為農業縣,既然縣城更多承擔的是消費和服務職能,而非生產,就要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教育、醫療、娛樂等服務,降低農民進城成本。把當地農產品的物流、產品、營銷搞上去。
我之前做區域經濟版塊記者的時候,去過一些縣城,其中有個河南焦作的修武縣,人口只有25萬左右。以前焦作是中國著名的“煤城”,而修武縣出產石料、鐵礦石,後來這些資源都被開採殆盡,地級市和縣城都面臨著轉型。
焦作從煤城往綠色環保旅遊產業轉型,搞得很成功,已經成為“焦作模式”被研究了很多年,甚至還被寫入高中地理課本作為案例。
修武縣也基本沿著這個路子,圍繞當地的雲臺山來打造旅遊業。但修武縣南北狹長,交通不便,來這邊旅遊的往往逛完雲臺山就走了,大部分地方都無法從中受益。
於是,當地決定發展“全域旅遊”,不只有云台山,所有農田、村莊、深山、淺山都拿出來改造、盤活。
比如農田裡種植特色農產品,最有名的就是雲臺山冰菊,進行包裝營銷,物流和市場都打通;山水田園裡發展了康養產業;深山裡建設高階民宿;開發了更多旅遊打卡點,韓愈出生地建起了雲臺古鎮。然後把連線這些的道路打通,跟大城市連線的道路也打通,讓周邊的人都來旅遊。
當地還提出一個詞叫“美學經濟”,廢棄學校、村落被改造成民宿、茶吧、書店,很多是石頭牆體,與寧靜的鄉村毫不違和,之前開採石料的老匠人的手藝也派上了用場。
一整套下來,首先是能提高當地人的收入,特別是深山區,以前很多都是貧困戶,這樣也能有增收的途徑。其次是能提升留守在鄉村人們的幸福指數,鄉村被建設的更美,服務設施都進行了升級,每天面對的不再是日漸蕭瑟,而是人來人往。
雖然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基本上都要經過工業化的過程,但對於一國內部的不同地區而言不一定這樣,因為不同地區可以有經濟上的分工。
像我們都知道美國加州很強大,彙集全球頂級科技企業,有“矽谷”,有蘋果、甲骨文、臉書、福克斯、華納兄弟等,人口接近3900萬,人均GDP達9.3萬美元。但美國中部的北達科他州農牧業、礦業發達,沒有像樣的工業,但它人口只有78萬人,人均GDP同樣是9.3萬美元。
這裡的關鍵還是避免盲目照搬東部地區經驗和盲目與其他縣進行競爭,而是建立與縣域經濟發展適配的目標和規劃。
城市話題很有意思,也挺複雜,有機會我們接著聊。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
:"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