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風來,你自己就是那陣風

1500遍地問

今年的跨年,我是在廣西桂林市資源縣度過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民族縣,地處湘桂兩省交界,是1934年紅軍翻越的老山界所在,有華南第一高峰,海拔2141.5米的貓兒山,山腳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紅軍村,以及駐地舊址、會議舊址、戰鬥舊址等遺址。
這座交通不便的偏遠小縣,素有“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之稱,常住人口不足14萬,2023年財政收入只有1.54億元,產業基礎也薄弱。
傳統的工業化、房地產、招商引資,當地缺乏產業和人口基礎,拼稅收優惠、財政獎補的政策也已過時。當然,前些年還有一股風潮——大文旅,同樣受制於區位、交通等因素,當地也沒有趕上,而且在文旅產能階段性過剩的今天,再去趕也不合時宜。
那麼,這樣的山區縣,出路在哪裡?而中國這樣的山區縣有1500多個,佔2100多個行政縣市的71.4%。這個問題,恐怕需要問上1500遍。

人口流失小縣的“逆行者”

對於資源這樣的偏遠山區農業縣來說,很難融入大都市圈、大產業帶規劃,人口普遍外流。但今年我在這座小縣,看到了另一種“逆行”——一批本地青年返鄉創業。
黃娟原本是一位文旅人,曾經做了十多年的大文旅,包括實景演出、星級景區、文化園區等。2021年疫情期間,她帶著些許迷茫來到資源縣寶鼎嶺的上樑屯村。這裡有高山瀑布、溪流、湖泊、梯田、竹海,規模都不大,組合在一起,卻成了天堂。她是一個鐵路職工子女,從小沒有故鄉的她,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故鄉。
幾年來,她將自己的積蓄都花在了這裡,建起幾棟生態木屋,建了一個高山索道攀巖飛拉達,迴歸純人工,種了幾十畝梯田,還在縣委、縣政府和粵桂協作工作隊的支援下,建設了高山溪流美術館、數字遊民基地……慢慢打造出一個叫“裡山森谷”的高山桃源。
在山下縣城的一個角落,她又開了一家叫裡山森活的咖啡館和一家飯館,咖啡館成了縣城年輕人最喜歡去的地兒,而飯館裡的物產、食材,大多來自山上。她的裡山森谷和裡山森活並不很“文旅”,也沒有“避世”,縣城為山上引流,山上為縣城提供支撐和延展,她做成了最小版本的“城鄉融合綜合體”。
同樣是在2021年,曾於北京打拼十多年的楊海龍,回到了闊別近20年的家鄉——資源縣。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為“楊放”,寓意“放下過往的一切,在家鄉重啟征程”。他和幾位從廣東、南寧、柳州等地返鄉的年輕人聯合,選擇用自己熟悉的電商新媒體做農業。
“結果做著做著,就發現越陷越深”。因為縣城的情況太特殊了,交通不便、資訊滯後、人才稀缺,在三農電商領域近乎一片空白。資源有廣西 “紅提之鄉”的美譽,一開始他們選擇賣紅提,常常直播到深夜賣出貨來,第二天一大早還得趕忙安排人手採摘、分揀、打包、發貨,發貨延遲成了家常便飯。再加上物流成本高昂,一算,很難賺到錢,到了年底無力支撐,團隊只能解散。
一個人決定了返鄉,返鄉就會“上癮”。楊放說,“鄉村並不缺少好東西,只是缺乏組織”,2023年,他不死心,再次回到資源,他抓住資源縣有好農產品但賣不出去,以及質優價高不適合走大眾電商的痛點,和一位叫易俊辰的年輕人攜手,創辦了“大埠頭的新媒體工作室”,並自建了 “大埠頭商城” 小程式,專做資源縣優勢三農產品的甄選。
鄉村不僅有好產品,還有好內容。楊放意識到,在自媒體時代,許多農村人也很活躍地做內容創作,可同樣缺乏有效的組織。在粵桂協作工作隊和資源縣供銷社的大力支援下,他們發起了“村媒計劃”,合作與村委會直接,幫助村裡整合、培訓,建立本土的自媒體矩陣,推動鄉村數字化治理,傳播本土正能量,並帶動本地三農產品銷售。他們逐漸打開了一片天。
此外,主打農產品二產化的山裡山農產品有限公司,主打文旅、教育的星河秘境山莊森林人家、八角寨自然教育基地等本土鄉創企業,都已嶄露頭角。
當然,返鄉創業總有諸多不易,譬如當地交通不便,文旅產業尚不成形,客流量並不大,農產品電商產業鏈不成熟等,但這些返鄉青年們,都沒有坐等風來:等政府做大產業,等政府投資和各種專項補貼,等桂林市遊客外溢過來……他們把根紮在泥土中,控制住成本,做好運營,解決好眼前的一個一個困難。
慢慢地,自己就成了那陣風。

風口不再的年代

過去很多年,社會都在流行一個詞:風口。從房地產、網際網路金融,到新能源、共享經濟、區塊鏈、元宇宙,再到低空經濟、直播帶貨、人工智慧,從資本湧入到政策傾斜、資金補助,再到創業熱潮,每一兩年,就會有一個新的風口。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風口不是追來的,是等來的”……但這風口,又豈是多數實體和中小創業者能把玩的。各種風口過後的一地雞毛,各地更屢見不鮮。而這些折騰的成本,最終都要分攤給各種中小市場主體和平頭百姓。
何況,如果風不再來了呢?
對資源縣這種先天稟賦並不突出的偏遠山區縣來說,工業化、房地產、大文旅的“風口”很難吹到那裡,未來如何發展?鄉村振興和新型縣域城鎮化,就必須成為主動的選項。
對資源那些鄉創青年來說,縣裡財政資金少,產業基礎薄弱,社會關注度少,很難得到大規模產業振興政策或資金,如何發展壯大?以我為主,因地制宜,練好內功,聯合起來,就是出路。
2024年12月28日—30日,在資源縣委縣政府、粵桂協作工作隊和鄉建者小會的支援下,在“資源鄉創”縣域鄉村振興共創會暨農文旅專案推介會上,資源縣的這些鄉創青年們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資源青年鄉創聯盟”,進行“反向推銷”。
他們以“凝聚青年智慧,創新鄉村發展,助力資源縣鄉村振興,打造青年友好型縣域”為宗旨,採用黨建引領、自我組織、面向市場、優勢互補、多元開放的形式,將資源青年鄉創的星星之火凝聚起來,也收穫了一批國內優秀鄉建企業和鄉建者,以及政府的支援。
更重要的是,資源縣的鄉村振興也迎來了不靠財政輸血的,內生性、可持續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支撐力量。
何須等風來?一道走起來,自己就會成為許多人苦等的那陣風。

“帕累托最優”路徑

時代才是最終的出卷人。當那個快速發展、跑馬圈地、到處是“風口”的時代過去,許多人依然充滿懷念,渴望這樣那樣的“風口”再次來臨。但那樣風風火火、硬橋硬馬的時代,也許不會再來。
沒有風口的時代,理想的社會發展路徑,應該是怎樣的?
經濟學和社會學家帕累託早已給出答案,1906年他提出帕累托最優的模型,大致意思是——在沒有使任何人變壞的前提下,哪怕只讓一個人變好了,就是最優的社會改進路徑。
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長期刺激陷入尾聲,帝國主義幾百年地盤劃分也基本成型。在經歷了漫長的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及其互相侵佔、衝突之後,全球經濟失去“風口”,開始陷入蕭條。
帕累托最優,寄託著經濟和社會學家們的理性思考和期望,被譽為公平與效率平衡的“理想王國”。可惜,西方兩大同盟之間的相互侵入和衝突還在不斷加深,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充滿風口、坐等風口的時代,是機會多、發展快的時代,往往也是發展失衡、積累社會成本和社會矛盾的時期。現在,“風口”參與門檻越來越高,不再全民瘋狂,這其實是市場和社會進步、成熟的標誌。
放棄幻想,不再坐等,身體力行,在不損害別人、侵佔他人的情況下,每讓自己變好一點,就是對社會最大的幫助。
如果大家還能團結起來,帶動和改變一些環境,就是更大的社會價值實現。
鄉村振興,就將是這樣的“帕累托最優”最佳的實踐領域:在階段性龐大的鄉村基建和扶貧攻堅、產業振興資金過後,鄉村振興進入閒置資產盤活和市場化運營突破階段,短期內還難以迎來整體的社會參與和資金投入。
此時,鄉村工作者們,尤其以返鄉青年為主力的鄉創者們,控制成本,自我提升,自我組織,一點一點改良鄉村振興的“土壤”,再一點一點引入和盤活“錦上添花”的社會力量,就是鄉村振興的“帕累托最優路徑”——這樣的例子,這幾年在鄉村屢見不鮮。
或許,這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最優路徑!
何須等風來?走起來,你自己就是那陣風!
 /// END /// 
No.6155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子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鄉村振興&縣域經濟學者,“鄉建者小會”發起人,中國遊協鄉村振興專委會委員,著有《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等書。個人公號:劉子的自留地。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