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置於火上》這本書。
在上一節,我們從田小娥和頌蓮的故事中看到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對於個人的束縛與壓迫。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遠離了那個腐朽的年代,但依然要警惕那些披著美麗外衣的“變形禮教”與“荒唐觀念”對我們生活的侵擾。
那麼,在這一節,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在“歐也妮”和“虎妞”的故事中,看看她們的人生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金錢對人性的扭曲
歐也妮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塑造的女性人物角色。
她是個心地善良、性格純樸的女孩。
她的家庭也十分富裕,她本應有著美好的人生,卻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反而因為性格扭曲的父親,承受了諸多苦難。
歐也妮的父親是一個將靈魂出賣給金錢的守財奴。
由於其令常人無法理解的“吝嗇”,成功位列歐洲文學界“四大吝嗇鬼”之一。
作為索漠城最富有的人,葛朗臺有著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但他認為這還不夠,他像一隻吞金獸一般,瘋狂地吸收著周圍的每一枚金幣。
在葛朗臺的眼中,金錢就像空氣、食物和水一樣,是支撐他每天能睜開眼睛,邁開步子的唯一動力。
他雖然住在一座具有百年底蘊的宅邸中,但房子看上去卻破舊不堪,而這種破舊並不是因為貧窮,只是葛朗臺出於節儉而故意保持的。
他認為只要房子不倒,便沒有為其花一分錢的必要。
房內的陳設更是破舊,破損的餐桌、破損的桌布、破損的椅子、破損的床、破損的被子、破損的相框、破損的壁爐、破損的樓梯……
總之很難找出一件沒有破損的物件,而之所以這麼破舊的原因,和房子的外觀如出一轍。
整個房間幽暗而寒冷,因為葛朗臺很少生火,除非有重要的客人或是家中有重要的慶典,他才肯點燃壁爐。
天氣冷的時候他寧可全家人挨冷受凍,也不願為取暖這件事,浪費自己的金幣。
晚間,他只允許在房子中點燃一根蠟燭,但即便如此,看著自己的錢隨著蠟燭閃爍的火光化作空氣,他依然心痛不已。
他也很少購買東西,包括食物。
家中所用的食物大多是葛朗臺仗著自己在當地商業上的壟斷地位,從佃農那裡要來的。
而且,食物會被鎖在櫃子裡,每天吃飯的時候,由他親自開啟櫃子,定量向家人切割麵包,並監督著傭人拿出當天餐飯所需要的食材,甚至還會因為用六塊糖和八塊糖與傭人討價還價。
如果哪一天傭人去鎮上的商店買了東西,那一定能上當天的頭號新聞。
葛朗臺不僅在物質上吝嗇,他的妻子和女兒也被壓榨得像奴隸一樣。
妻子三十萬法郎的嫁妝被葛朗臺哄騙到手後,妻子每次僅僅能領取六法郎的零花錢。
他雖然每年會給女兒存一筆嫁妝錢,但是卻從來不允許女兒花掉其中的一分錢。
當得知女兒將自己的嫁妝全部送給了侄子夏爾的時候,葛朗臺像一匹聽見十步外大炮轟鳴的馬一樣,腿彎子一挺,直接蹦了起來。
他氣得渾身發抖,用世界上最難聽的語言訓斥著女兒,並將她鎖在又冷又黑的房間裡挨餓受凍,一連幾十天。
妻子則因女兒闖下的“大禍”,被嚇得一病不起。
葛朗臺為妻子請來了醫生,但這不是出於對妻子的關愛,而是擔心妻子去世後,女兒將會繼承妻子的那部分遺產。


當金錢成為一切,我們還有什麼
作為當地最富有的人的女兒,歐也妮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因為父親的吝嗇,她沒有接受系統教育的機會,也沒有體會過智慧對心靈的照拂、對眼界的放大,對人生的加持。
作為當地最富有的人的女兒,歐也妮也本可以在父親龐大的產業和豐富的人脈中,見世面,交朋友、談戀愛,得到充分的人生歷練,對各種社會規則和人性好壞產生深刻的洞察,進而獲得豐富的人生應對經驗。
但是由於父親的壓榨,她除了偶爾和母親去教堂之外,大部分時間都被困在那座陰森的老宅裡,在骯髒的天棚下日復一日地做著針線活。
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社交和認識世界。
她之所以會對堂弟夏爾著迷,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錢送給對方,並相信了對方虛情假意的告白,就是因為她對外界缺少基本的認識,無法辨識哪些是花言巧語、哪些是真心實意。
到最後,歐也妮的婚姻,也不是丈夫出於對她的愛,而是出於對她繼承的鉅額遺產的覬覦,以至於歐也妮自己都知道,丈夫其實盼望著自己早日死去。
但丈夫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就在他成為索漠城議員的一個星期後便去世了。
按照結婚時的約定,婚後雙方任何一個人先去世,另一方將無條件接受對方的全部財產。
也就是說,丈夫不僅沒能得到歐也妮的財產,反而自己的財產也都將歸歐也妮所有。
雖然歐也妮擁有著不計其數的財產,但是在她的心中沒有歡樂,只有無盡的孤獨。
以至於,作者巴爾扎克在書的最後一頁寫道:
“她在世等於出家,天生的賢妻良母,卻既無丈夫,又無子女,也沒有家庭。”
巴爾扎克之所以要寫這部小說,是因為在十九世紀,歐洲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時代。
此時,社會中到處充斥著金錢的喧囂,而金錢也逐漸成為了人們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
因此,巴爾扎克藉助這部小說,向人們發出了靈魂拷問:
“當金錢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我們還有什麼?”
對於這一靈魂之問,百年歲月之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聽到它在歷史長空中的迴響。


原生家庭的創傷
與歐也妮有著類似不幸經歷的,還有“虎妞”。
虎妞是老舍先生在小說《駱駝祥子》中塑造的女性角色。
小說以二十世紀初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北平為創作背景。
在小說中,虎妞出場的形象是一個三十七八歲,身材魁梧、性格剛烈、行事果斷,頗有男子氣概的未婚女性。
她是北平“人和”洋車廠劉四爺的女兒,從小在車廠長大。
長大之後,她一直幫著父親照管車廠,並將車廠管理得井井有條,逐步發展成車行中的翹楚。
作為車廠主的女兒,虎妞看似比其他女性擁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更多的人生選擇,可實際上,她的生活遠遠沒有外人想象得那般美好。
與歐也妮一樣,虎妞的悲劇,也是因為財迷的父親。
作為車廠主的劉四爺,根本沒把虎妞當成自己的女兒,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既能賺錢,還能照顧自己的可靠管家。
再加上他深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影響,認為女兒出嫁之後就是“潑出去的水”,有去無回,而虎妞一旦離開自己,自己的這些都將化為烏有。
因此,他從來沒有為女兒的未來思考過,而是一直把她當成自己賺錢的工具。
這無形之中讓虎妞成為了當時人們口中年近四十還沒有成家的“老姑娘”。
此外,他也沒有將虎妞視為自己的繼承人,所以當虎妞為了嫁給祥子而反抗自己的時候,他便立即決定拋棄這個不再受自己掌控的女兒。
而且,為了防止虎妞分走自己的財產,他迅速變賣了車廠,帶著全部的家產從此銷聲匿跡。
這種扭曲的家庭環境,直接導致了虎妞的婚姻悲劇和人生悲劇。
由於年齡的原因和對幸福家庭的渴望,她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引誘祥子與自己發生關係,之後又用假懷孕,迫使忠厚的祥子不得不答應娶她為妻。
這使得她期待的幸福家庭,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再加上,她自幼受父親劉四爺的影響,對錢看得極重,獨攬家中的經濟大權,使得祥子在家中毫無話語權,這又進一步加重了祥子對她的冷落和怨恨。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虎妞在車廠養成的貪圖享樂的壞習慣,也被她帶到了結婚之後的生活中。
雖然她替劉四爺管理車廠多年,攢下了一些私房錢,但是由於沒有了之前車廠的經濟來源,她的這些錢很快就被花光了,連祥子辛苦拉車賺來的錢也未能攢下分毫。
後來,她又誤信了別人的話,以為懷孕期間不宜運動,整日躺在床上暴飲暴食,導致身體臃腫,發生難產。
就在這個最需要錢去醫院的檔口,她卻因為家裡拿不出去醫院的幾十塊錢,而不幸在家中痛苦離世。
虎妞的不幸,既有她個人習慣和迷信思想的原因,也有她用錯誤的方式獲取愛情,經營婚姻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這些都源自於她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
她的母親早逝,父親劉四爺作為她世上唯一的親人,本應該給予她更多的關愛與照顧,以及人生的引導與支援,但是財迷的劉四爺卻只是將她視為賺錢的工具,向她灌輸的思想也是金錢至上和享樂主義,並在虎妞可能影響到自己的財產時,毫不留情地將她拋棄。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錢”逐漸成為了虎妞最為看重的東西。
她雖然愛祥子,卻時時刻刻把握著家裡的每一分錢。
她雖然自己有錢,但是沒有養成正確的金錢觀念,以至於,自己最終的死亡也是因為“錢”。
三毛曾說:
“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多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錢,固然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但是除了錢,我們還有愛,還有健康,還有家人,還有當下與未來。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