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雷小草 · 主播 | 晏嬌

2025年2月28日,人販子餘華英終於被執行了死刑!
至此,這起橫跨30餘年的拐賣犯罪生涯被徹底終結。
背後的17名被拐兒童及他們的家庭,也終於等到了這份遲來的司法正義。
當天正在直播帶貨的楊妞花,得知這一訊息,激動得熱淚盈眶,隨即掐斷直播,放下一切工作,前往貴州祭拜父母。
這一刻,她已經等了太久太久……

“如果可以,我的父母一定還健在”
1995年初,餘華英以“買糖”為誘餌,將年僅5歲的楊妞花從貴州畢節拐賣至河北邯鄲。
此時,已經是餘華英實施拐賣犯罪的第3個年頭。
早在1992年,好吃懶做的餘華英就開始了自己的犯罪之路。
當年她出軌情夫“龔木匠”,生下私生子,又不想養,就親手賣掉了自己兩個月大的兒子,得到了5000元。
俗話說,虎毒尚且不食子。
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賣掉,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嚐到了“賺快錢”的甜頭,餘華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短短3年,餘華英就拐賣了11個孩子。

隨後由於打拐風聲太緊,餘華英暫時停手。
到了2004年,餘華英又與丈夫王加文合作,利用假身份證、假名字又重新幹起了販賣兒童的勾當,賺得盆滿缽滿。
餘華英夫婦享受著拐賣孩子帶來的財富,而背後那些被撕裂的家庭,卻在上演著生死訣別……
楊妞花被改名為“李素燕”,成為了聾啞養父的“女兒”,輟學、打工養家,因“黑戶”身份無法就醫。
她的生活一片黑暗。
與此同時,她的腦海中,一直有著關於“吊腳樓、酸湯魚”的記憶。
她知道自己是被拐賣的,但她又不知道怎麼才能找回親生父母。
丟失了孩子的楊家父母,也在尋女幾年無果後,相繼離世。
1997年,楊妞花父親因自責選擇了自殺。
次年,楊母在絕望中鬱鬱而終。
年僅12歲的姐姐楊桑英成為孤兒,寄人籬下,靠打工維持生活,一邊節衣縮食,一邊尋找妹妹。
終於,2021年,31歲的楊妞花在社交平臺上成功尋親,與姐姐楊桑英相認。
然而,此時的家早已不像家了。
楊妞花只能跪在父母墳前痛哭。

而後,楊妞花憑藉著當時對餘華英的記憶,向貴州警方報案。
24天后,警方就鎖定並抓獲了餘華英。
如今,餘華英終於被執行死刑,但楊妞花只能跪在父母的墳前焚燒痛哭…..
若是未被拐賣,楊妞花也就不用經歷這麼多,而她的父母也一定還健在吧,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可惜,沒有如果。
而,這樣被生生割裂的家庭還有很多很多。

被偷走的人生:每個數字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
1993年,餘華英以“帶兄弟倆去遊戲廳”為幌子,將諶江華、諶江海兄弟從安順家中拐走,帶到貴陽。
當時,11歲的諶江華和4歲的諶江海對這位“鄰居阿姨”毫無防備。
到達遊戲廳後,餘華英察覺到哥哥年齡較大,不好找到買家,就將他遺棄在遊戲廳內,只帶走了年幼的諶江海。
諶江海被以12000元的價格賣至河北邯鄲一戶人家。
被遺棄的諶江華,因恐懼與飢餓在街頭流浪數日,最終被警方發現送回家中。
但這段經歷讓他性格變得極度敏感,成年後也無法擺脫被拋棄的陰影。
被拐的諶江海則被改名為“王軍”,小學未畢業便輟學。
14歲起,他就輾轉各地打工,卻因“黑戶”身份飽受歧視,導致性格孤僻,多年不願與人交談。
2024年,諶江海在志願者的幫助下終於透過DNA比對找到親生父母。
母親抱著他泣不成聲。

自從他走失後,父母再也不做生意了,母親如今走起路來也是一瘸一拐。
1996年7月3日,羅興珍的一雙兒女華蘭、華白在貴州自家鞋攤前被餘華英拐走。
孩子失蹤後,羅興珍一直守在鞋攤前,一守就是27年。
她始終堅信兒女記得這個鞋攤。
因此,即便日收入不足20元,她仍然堅持每天出攤,只為讓孩子回來時能找到家。
丈夫胡照周也辭去了教師工作,輾轉廣東、福建等地打零工,每攢夠幾千元便出去尋子。
61歲時,胡照周仍在珠海地下通道鋪設電纜,只為攢錢繼續尋找兩個孩子。
2023年,警方終於根據餘華英供述找到華蘭與華白,但羅興珍夫妻倆想象中的團圓並未來到:
華白雖回到都勻,卻拒絕做DNA鑑定,僅與母親匆匆一見便離開;
華蘭雖完成DNA鑑定,但因長期與養家生活,始終未與羅興珍相認。
面對鏡頭,羅興珍茫然道:
“以前沒找到還能繼續找,現在找到了,卻比丟了更難受。”

如今,她的修鞋攤依然支在那裡,彷彿時間永遠停滯在1996年的那個夏天。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1993年,餘華英將一名男孩遺棄在貴陽街頭,導致其下落不明,家庭至今未團聚。
1994年,餘華英用一根冰棒拐走陳丙連的小兒子肖正俊,陳丙連三天白頭,夫妻耗盡積蓄尋子,丈夫在絕望中去世,留下陳丙連獨自承受痛苦。
廣東梅姨案,增城被拐9名兒童中,部分孩子被多次轉賣至山區。
有的成為童養媳或黑戶,備受虐待,眼睛因長期流淚被損傷,身體傷痕累累,成年後仍無法擺脫心理陰影。
這些血淋淋的案例,撕開了拐賣犯罪最殘酷的真相。
它從來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人”的簡單交易,而是一把同時刺向原生家庭、被拐者與社會的利刃。
諶江海因“黑戶”身份備受歧視,羅興珍夫婦用27年光陰換取一場空等,陳丙連因尋子家破人亡……
這些悲劇的背後,不僅是人販子對孩子與家庭的迫害,更是買方市場對“人”的物化與踐踏。
買方的“需求”正是人販子鋌而走險的核心驅動力。
若不對買方施以重刑,拐賣犯罪的利益鏈條永遠無法斬斷。
因此,我們支援買賣同罪、拐賣者死刑。
這並非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法律的鐵壁宣告:
人的尊嚴與血緣親情,絕不能被金錢交易。

不原諒,是對文明的誓死捍衛
中國政法大學2022年《拐賣犯罪社會成本研究》揭示了一個驚心的事實:
每起拐賣案件平均造成4.7個家庭直接或間接破裂。
心理學研究表明,被拐者平均需要17年才能重建人格認知。
這恰好是楊妞花被拐的時間,她在認親後坦言:
“我用了26年才學會正常笑。”
而37%的尋子父母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表現為幻覺性“聽兒啼哭”、強迫性翻找舊物等。
羅興珍在修鞋攤上日復一日擦拭兒女的舊鞋,正是這種創傷的具象化。
更讓人可怕的是,在江蘇某鄉鎮,買主們至今認為“花錢買孩子是行善”。
當地一名村幹部透露:
“村裡30%的家庭‘收養’過被拐兒童,他們認為給孩子飯吃、供上學就是積德。”
這種邏輯將兒童物化為可拯救的商品,掩蓋了買賣行為對血緣、身份的暴力剝奪。
正如一名被拐至該地的女孩控訴:
“他們給我飯吃,卻讓我叫陌生人爸媽,這才是最殘忍的‘善’。”

因此,面對這種罪行,我們堅決不原諒。
當拐賣犯罪將人異化為商品時,法律必須用最嚴厲的刑罰宣告此路不通。
若對買家“網開一面”,對拐賣者“量刑從輕”,等同於默許“人命可交易”的野蠻邏輯。
那些認為“死刑過重”的聲音,不妨看看這些數字。
在公安部“團圓系統”已找回的7893名失蹤兒童中,有23%因長期虐待導致終身殘疾;
在綿陽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解救的兒童裡,一名12歲女孩被鐵鏈鎖在豬圈長達6年,膝蓋因常年跪地乞討嚴重變形。
當罪惡突破人性底線時,寬容即是對文明的背叛。
但,希望從未熄滅。

餘華英被執行死刑,這件事並非終點,而是重構了社會價值的起點。
它宣告了“拐賣必死”的命運。
從此,人販子再難心存僥倖,而無數破碎家庭也終會等來“正義不會缺席”的承諾。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革新,越來越多的被拐賣兒童尋回了親人。
如今,在打拐志願者組建的DNA資料庫,已促成289個家庭重新相擁。
公安部2024年“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專項行動”,已偵破550餘起案件,其中包括被拐時間最長達30年的案例。
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透過整合DNA資料庫與人像比對技術,6年內累計找回730名失蹤兒童。
此外,公安部已經建立了“未雨綢繆”體系。

公安部門為全國兒童建立DNA資料庫,推行“基因身份證”,以生物標記鎖定身份唯一性;
全國2300個火車站、4.5萬個校園門口部署智慧攝像頭,透過AI演算法即時比對失蹤兒童資訊,2024年已觸發127次預警併成功攔截疑似被拐兒童;
防拐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孩子們學會用“暗號”識別陌生人,社群民警定期演練“防拐劇本殺”,讓安全意識成為本能。
法治、技術與人性力量,在“防拐”這件事上達成了共識,只為“縮短一秒尋找,多挽回一寸人生。”
但這一切,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放鬆警惕。
人販子的手段仍在“進化”,邊遠山區的罪惡網路尚未根除。
然而,當羅興珍的修鞋攤前豎起“團圓系統”掃碼牌時;
當楊妞花以受害者身份成為志願者、助力16個家庭團圓時;
當“全民打拐”從口號變為手機裡的“一鍵報警”功能時;
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勝利。
這條回家的路,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一個時代的集體奔赴。
黑暗或許尚未散盡,但光的方向已然清晰。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