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導演生前1萬多件電影文物被全部捐贈

已故臺灣名導楊德昌生前留下1萬多件電影文物,6年前由遺孀彭鎧立女士寄存於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經中心專業典藏作業加以分類清點、整飭造冊數位化後,彭鎧立女士決定將實體文物全數捐贈給隸屬於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的哈佛電影檔案館(HFA)與哈佛燕京圖書館,促成影視聽中心與哈佛電影檔案館之間的館際研究典藏合作,讓楊導作品進一步啟發影響全球觀眾與學者。
為感謝這次捐贈,哈佛電影檔案館館長海登蓋斯特(Haden Guest),日前特地飛來臺北與影視聽中心同仁見面,感謝中心對楊德昌文物的專業儲存整飭,及前年推出“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大展,讓世人更認識這位臺灣電影瑰寶的貢獻,未來雙方將以這批文物為基礎,共同研究推廣楊導作品的合作計劃。
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現今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旗下哈佛電影檔案館設立宗旨為電影收藏、儲存與展出,收藏來自世界各地、影史各時期的電影文物逾4萬件,並定期邀請電影導演及藝術家,與學生、教授、藝術家及影迷討論作品。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表示:“感謝彭女士與楊德昌家族,這幾年將臺灣如此重要的電影文物託付給影視聽中心整飭、數位化與研究策展,期待這些文物繼前年中心推出的楊德昌大展,吸引全球各地影迷來看展後,未來能在與哈佛電影檔案館合作下,讓楊德昌作品的光芒於國際上繼續發光發熱。”
哈佛電影檔案館館長海登蓋斯特強調,“我們非常感謝彭鎧立女士將楊德昌典藏託付給哈佛”、“這份非凡的典藏不僅儲存了楊德昌的影像遺產,還將啟發新一代的電影製作者、研究者和學生,探索他在電影藝術與文化認同上的深遠貢獻。”
彭鎧立也表示:“我們對影視聽中心的悉心儲存深表感謝。隨著哈佛致力於儲存並分享楊德昌的作品,他的聲音將繼續啟發並影響全球各地的觀眾與學者,世代相傳。”
2023年7月22日—10月22日,臺灣地區舉辦了「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楊德昌導演回顧影展,該展由「理性的靈魂:再見楊德昌」、「楊德昌的十大電影」、「特別放映」三大單元 構成。透過電影放映、講座活動、展示語錄與創作檔案,深入他的電影創作,也重構他的電影精神世界,同步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回顧展覽相互呼應,可謂是致敬楊德昌最全面、也最完整的影展。

作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導演楊德昌享譽國際,獲獎無數,他充滿現代性的電影被譽為精準的手術刀,冷冽地剖析現代社會中的疏離與虛偽,當然其中也有複雜的情與愛,還有那些也許窮盡力氣都未能有答案的追尋——生命本身。


“每次有人問我怎麼會走上電影這條路的時候,我覺得這問題本身就很有趣,他們總是「電影這條路」,而且是用「走」的。這一點也沒錯,當時我是坐在一輛又寬又大又舒適的冷氣車裡,突然發現這車子不到終站是不停的,多麼乏味的事呀!於是,我就從車上跳下來了。一直到今天,我還是在走,走這條路。”1985年,從電腦工程轉往電影創作的年輕楊德昌這麼說。



時至今日,楊德昌那些不朽的電影作品,也還仍持續地在走,走這條路。



「理性的靈魂:再見楊德昌 」

《一九零五的冬天》 1981 餘為政  楊德昌首次擔任劇情策劃作品


《浮萍》1981 楊德昌 


《光陰的故事:指望》1982 楊德昌


《海灘的一天》1983 楊德昌


《青梅竹馬》1985 楊德昌


《恐怖份子》1986  楊德昌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楊德昌


《獨立時代》1994  楊德昌


《麻將》1996  楊德昌


《一一》2000  楊德昌



「楊德昌的十大電影」

《天譴》 1972 韋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藍絲絨》1986 大衛·林奇 David LYNCH


《發條橘子》1971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八又二分之一》1963 費德里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


《浮雲》1955 成瀨巳喜男 Mikio NARUS


《曼哈頓》1979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我的美國舅舅》1980 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


《鄉愁》1983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切腹》1962 小林正樹 Masaki KOBAYASHI


《錢》 1983 羅伯·佈列松 Robert Bresson


《金錢》1928 馬賽萊·赫比耶 Marcel L’HERBIER



「特別放映」

《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1993 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原子小金剛:宇宙的勇者》1964 手塚治蟲 TEZUKA Osamu

近年來,電影展覽在全球藝壇崛起,各大博物館與美術館興起一股電影導演、藝術家及策展人,以電影之名結合當代藝術展映的浪潮。比起偏重靜態與檔案式的傳統展示手法,電影展覽一方面側重影片與導演在歷史、美學及科技等面向上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凸顯影片展映形態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對話。美術館的電影展覽在展呈電影檔案文物與史料時,箇中關鍵,在於如何重新視聽化與形象化影片,讓觀眾走入電影世界內,經驗聲、光、空間等造形向度,而在身、心理與知識等層面上重新認識電影。
舉世皆知,楊德昌導演作為電影新浪潮健將,一生共有一部電視單元劇(《浮萍》)、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由《指望》至《一一》),及四齣劇場作品(《如果》、《成長季節》、《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流傳於世。他以饒富創造力的影音美學及精彩絕倫的批判視域,凸顯都市人的生活情狀及對現代性的體驗,表現手法總是大膽、慧黠及創新,由此賦予臺灣電影在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等面向上特有的時代形貌。當然,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楊氏對於建築、音樂、繪畫、文學、劇場等領域享有的特殊品味。
2019年,楊德昌導演遺孀彭鎧立女士寄存一批為數上萬件的導演檔案文物,進行整飭與數位化工作。這批檔案文物由日記至隨筆、由信件至手稿、由照片至視聽帶,銘刻著已故導演各個生命階段的特殊秉性與重要印記。為了讓這些彌足珍貴的檔案文物公之於眾,致使楊德昌導演精神獲得更廣泛而深入的認識,視聽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攜手合作,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王俊傑館長及臺北藝術大學孫松榮教授共同策劃,彭鎧立女士擔任首席創意顧問,首次策劃向這位崛起於「新電影」、立足世界藝術電影的臺灣導演致敬的大型電影展覽。此展以嶄新觀點,融合動畫、攝影、裝置、錄影、劇場、聲音等跨域形式展示其作品,讓世人重新認識這位臺灣電影大師的生命創作史及其時代,進而彰顯他在世界影史的關鍵地位,乃至對未來世代持續性的影響力。
架置於上述背景,本次為期二日的國際論壇便設定「電影與美術館」與「楊德昌的電影世界」二大主題,分別邀請荷蘭EYE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資深策展人Jaap Guldemond,及法國《電影筆記》前主編、知名電影學者Jean-Michel Frodon進行專題演講。此外,亦組構「電影策展與展覽」、「電影藝術與跨領域」、「楊德昌的電影革命」及「楊德昌的當代遺贈」四場座談,邀集國內外具有豐富經驗的策展人、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評論人、學者,及青壯世代電影導演,藉由對談讓我們更深刻理解楊德昌的電影藝術與他的時代,及美術館對於動態影音藝術所展開的獨特展呈與當代觀點。

《海灘的一天》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1982-1983)   

《獨立時代》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1994年)

楊德昌繪製自畫像作為其公司工作證(約於2001年)

楊德昌漫畫手稿,於高中時期 (約於1960年代)

▲▲▲
推廣/合作/活動加微訊號:directubeee
▲▲▲
創作不易,感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