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2010年至2023年間美國長跑賽事(包括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中發生的心臟驟停事件。
這篇文章是個續集,前面有個研究對2000-2009年間馬拉松運動員心臟驟停事件進行了分析。

這篇則收集了隨後2010-2023年的資料進行分析,並和上次的結果進行對比。

現在馬拉松越來越流行了。儘管大流行期間很多比賽都減少了,但在2010-2023年間,美國還是有超過2900萬名參賽者完成了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比賽,約為2000-2009年期間人數的3倍。
這篇論文有三個主要發現:
一,心臟驟停的發生率穩定
在2010-2923年的參賽者中,共記錄了176例心臟驟停事件,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參賽者0.60例,與2000年至2009年期間的0.54例/10萬名參賽者相近,表明心臟驟停的發生率保持穩定。

二,性別差異
男性跑者的心臟驟停發生率明顯高於女性,男性佔86%。
另外,全程馬拉松賽事中的心跳驟停發生率高於半程馬拉松。
三,死亡率顯著下降
儘管心臟驟停的發生率未變,但相關死亡率下降了一半(從71%降到34%)。這可能歸因於賽事組織者改進了緊急醫療響應措施,如在賽道上部署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和培訓志願者進行心肺復甦(CPR)。
比如,在有詳細調查的36例心臟驟停事件中,均由旁觀者實施了心肺復甦(CPR);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缺失的情況(共3例,佔8%)僅發生在死亡者中。
研究還發現了心跳驟停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疾病:在有明確調查結果的病例中,冠心病是最常見的病因。
這個結果和上次不一樣,上次分析是肥厚性心肌病更常見。那時候檢測手段不像現在這麼全面,不少診斷是稱一下心臟,重量超過範圍就簡單粗暴地定為肥厚性心肌病了。而現在可以更準確地查出病因。

文章中還有兩個有意思的點:
1,被救活的跑者年齡偏大。
在128名有完整資訊的心臟驟停者中,活下來的人平均年齡更大(47.6歲),而死亡者的平均年齡為34.4歲,差異明顯。
原因可能是年齡大的跑者心跳驟停多為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了,衝刺時相對供血不足而已,躺平了供血能夠跟上。而年輕人多為肥厚性心肌病,一下子更難救活。
2,長跑心跳驟停的風險比其他一些運動低。
心臟驟停的風險估計為每近17萬名參賽者中發生1例,風險明顯低於其他一些類似運動,比如休閒鐵人三項選手每近6萬人中就有1例心跳驟停。
文章分析說,馬拉松長跑多為持續的中等強度運動,而鐵人三項比賽除了有游泳所帶來的獨特生理壓力外,通常還涉及比長跑更劇烈的高強度運動衝刺。
這篇研究也支援“運動強度”是決定心臟驟停風險的重要因素:大多數心臟驟停發生在比賽的最後四分之一階段,即選手臨近終點線、通常會加速衝刺的時段。
這些觀察結果提示:針對年齡較大的長跑選手要預防心血管疾病。
上次寫過一個半程馬拉松賽事上兩名心跳驟停的跑者都是已經有了冠心病症狀但自己沒有重視(見:一名心臟醫生,拯救兩名跑者)。
最後,總結一下這篇新研究的結論:
儘管參賽人數大幅上升,美國長跑賽事中的心臟驟停發生率仍保持穩定。然而,心源性死亡率顯著下降。在有足夠因果資料的病例中,冠狀動脈疾病是最常見病因。快速心肺復甦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及時使用可能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因素。
更多: